绿林网

故都的秋经典读后感有感

故都的秋经典读后感有感

《故都的秋》是一本由郁达夫著作,华龄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都的秋》读后感(一):与鲁迅比肩的文学天才,值得一读再读

有人说,郁达夫,这位文坛巨匠,是以笔做矛的烈士。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他内心对社会不公和黑暗的控诉。他毫不留情地揭露那些阴暗角落,呼吁人们关 注社会问题,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读他的《故都的秋》,仿佛置身于一个深沉的世界。其中收录的小说《沉沦》,讲述了一个留日学生因国家弱小而备受歧 视,蕞终选择自 杀的悲剧。这篇小说,用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探索。

都的秋》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故都北平的爱恋。他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细致的对比,那份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跃然纸上。而中间部分,从秋晨、秋花、秋草、秋树、秋果等各个角度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天景色,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份深深的眷恋。 而《春风沉醉的晚上》更是让人心动。小说中,“我”与隔壁女租客的爱情故事如同一曲凄美的歌谣。“我”,一个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为了生活,在贫民窟中苦苦挣扎。而隔壁的那个女工,尽管每日辛苦工作,却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两颗孤独的心在贫民窟的夜晚相遇,彼此慰藉,却又因身份和社会的ya力而无法走到一起。他们的爱情,如同春风中的一抹晚霞,短暂而绚烂,却终将沉入夜幕。

郁达夫的作品,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对爱情和自由的热烈追求。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使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思考和启迪。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对社会的批判和思考,更看到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他的作品是思想的火花,是艺术的瑰宝,是永远值得我们珍藏的文化遗产。

《故都的秋》读后感(二):《故都的秋》——走近郁达夫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的精选散文集。这本书收录了《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等经典散文,也收录了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小说,一起去感受他文字中那种浓浓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

对于郁达夫的散文,我想我们最熟悉的一定是这篇《故都的秋》,郁达夫描写了北平的秋天,也带我们一起去品味“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秋味”。对于郁达夫来说,故都的秋味是他近十年未曾触碰的,所以才会如此地珍惜,而在南方的日子里,他对于北国之秋的怀念是具象化的,是陶然亭的芦花、是钓鱼台的柳影、是西山的虫唱、是玉泉的夜月、还是潭头寺的钟声……当秋意与回忆相连,也就变得更加深沉。如今再一次在秋天回到北平,能够亲身感受这一场秋意,感受这北国特有的色彩浓郁的秋,真的回味永久。

郁达夫的散文有很多描写北平的篇章,为什么他对北平如此情有独钟呢?也许是因为他在那里留下了太多深刻的回忆,也许是因为在他生命中很多重要的人和重要的事出现在哪里。所以,哪怕他走过中国很多的城市,还是会最怀念北平。而在他的笔下,北平的一年四季就有了更多的特色。冬天北风呼嚎,带给人寒冷的苦楚,但只要一进屋子就能感觉一团的春季,那是独属于北方特有的冬日里的温暖;北平的春天会来的稍迟一些,而那可以入画的一片新绿,却足以让所有人心生欢喜;在北平的夏天,一张树荫下的藤榻,再加上冰茶或雪藕,就让人轻而易举地躲过了那些炎热和熏蒸;北平的秋天总会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回味,就像是读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这各有其好处的北平的四季啊,是独特的中国风味,更是难以忘怀的留恋。

郁达夫笔下回忆性的散文总是朴实中透露出生动。在鲁迅全集出版后,他写下了关于鲁迅的回忆,是希望读到的人能够在这些回忆的指引下去阅读鲁迅先生那些伟大的文字。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他对于后辈的提拔以及他的文章特别是杂文中的光辉……我想,郁达夫是用心良苦的,更是感情真挚的,就像他所说的“人们认为我和鲁迅思想不同,性格迥异,却不知道我和鲁迅是交谊至深,感情至洽,很能合得来的朋友。”是啊,这一对文坛密友都是追慕“真”的人,所以才会如此地了解彼此、欣赏彼此。而那些关于鲁迅的文字,平时、简洁、克制、留白,让人读来亲近,宛然在目。

郁达夫的散文清新秀丽,别具神韵,就像一幅幅慢慢打开的山水画卷,初时不经意,细细回味无穷。

《故都的秋》读后感(三):“沉 沦”其人,坦诚其文

郁达夫的精选集《故都的秋》收录了其各个时期的经典散文和小说。无论是品味人生的起伏,还是纵 情于壮丽的山水之间,抑或是深情缅怀故友,都有着恣肆坦诚、荡气回肠的绚丽奇彩。先生曾郁郁不得志,也曾沦入颓唐的境地,却格外的浪漫不羁,那份浪漫不羁在字里行间流淌、挥洒、蔓延。岁月不羁,往事流年,先生用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创作的素材,笔耕不辍,写下了《沉 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饮食男女在福州》等让人津津乐道的名篇,甚至列入高中必读书目。

他的作品大多源于亲身经历的人物和风物。无论是归国青年的感伤,对性的敏 感、失去爱子的悲苦,还是品味美食的幸福、游历山水的惬意、与朋友欢聚的快乐,他都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毫不掩饰地袒露出来。

郁达夫的文学基调,是浪子与诗人的融 合。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深受日本物哀文学的熏陶;阅读过数千部外国文学,领略了英美散文的韵味,这种多元化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文如其人”,郁达夫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他既自卑又自负、既安静又狂热的独特脾性,无论是朋友间的义气,还是儿女情长,亦在他的笔下坦诚、直率地演绎,正如他所说的“赤果果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以求得“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心的苦闷就对了。”

郁达夫的文字在其直抒胸臆的表述中,有着见情见性、真挚赤诚的余味,这些文字,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一种心灵的呐喊。配合着颇具慰藉感和节奏感的唯美笔触,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便被感 染。就像迟子建说的那样,读他的文字有种怦怦心跳的感觉,就像一直独自芬芳的野菊伫立在血光飞溅的战场上,美得凄美。

郁达夫是自传体小说的开创者,在“真情”的叙述摹写中,带有强烈的情感宣泄,和自我意识的表现,例如在小说《沉 沦》中,“以我之口,叙述故事”,把作为日本留学生的“我”与自身的生活轨迹相合,主人公“多情和神经质”“抑郁”的人物也符合郁达夫消J感伤的特质。

他的散文亦是生活细节和情感思绪的描摹,譬如《故都的秋》是爱子病逝后再次饱尝北平之秋的深情;《还乡记》中书写回乡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处处流露出孤独、贫穷、不得志的窘状和苦恼。这些情感与生活的细节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作品独特的魅力。

虽是洒脱浪漫的文字,却在细枝末节处看见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苦闷。他敢于坦露自己的不幸、烦恼、悲苦和情感,同时向那个折磨他的时代发出控诉。他以一种伤感而病态的方式,抒发了一个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闷。而从另一视角来检阅郁达夫的一生,可见其一生的坎坷和不得志:自幼丧父、家境贫寒、留学苦读、沉浮乱世。先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伤感、悲哀、忧郁,无不让人动容与心痛。

从散文的文学特性来看,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语言的表达、抒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这种理性的逻辑思维,加上感情的情感脉冲,释放出丰富的情感因子,使得作品更具感 染力。譬如 《花坞》中,在其独特的游记描述之外,佐以两次的感受,更有着一种传神动人的亲和力。文中所述的两次不同的感受,则凸显了在时代洪流中的变化——恬静变成狡猾,让人咋舌。

秦牧曾说过,散文作者的作品,不但应该以具有个性的语言适当发挥议论,还应该直抒感情“倾诉胸臆”,这才能“以情移人”,使读者读来感到亲切。如果一个散文作者不敢流露自己的感情,不敢用自己的个性语言讲话,这样的散文,艺术感 染力就会降低,因为那作为文学作品的特征被消弱了。郁达夫就是以直抒胸臆的手法,坦率地自我剖析。即便是小说,也有散文化的结构倾向,并不过度追求曲折的情节,也不做周至的构思,而是以真挚赤诚构建主人公的情绪、心理结构,感情真挚、风格鲜明。

郁达夫不仅在文学上颇具成就,他的游历也很丰富,他以杭州为中 心,呼朋唤友,游历山川水秀,《钓台的春昼》《苏州烟雨记》《杭州的八月》《花坞》等篇什所见所感,杂花生树,各有特色,饶有趣味。虽是流连山水之间,陶醉于风景之处,却情景交融,挖掘当地人文历史、四季美食。读这些文章,就像心底兀然开出素净的花朵,游目骋怀,心旷神怡。正如他在书里写到的那样:在这一刹那中间,他能把现实的痛苦,忘记得干干净净,与悠久的天空,广漠的大地,化而为一。而我也在不知不觉间,便被颇具洒脱和浪漫的文字感 染,陷入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之中。

因此,我也更喜欢读他的游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