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达尔文的后花园的读后感大全

达尔文的后花园的读后感大全

《达尔文的后花园》是一本由[美]詹姆斯·T.科斯塔(James T. Costa)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5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尔文的后花园》读后感(一):种子盐渍实验:达尔文的小实验撬动了大理论

全球的动物种群和植物种子是怎样发布到如此广阔的范围呢?近代及更早以前的生物地理学家会调用宗教理论来解释这一切,最著名的观点就是诺亚方舟保存了从大洪水中幸存的动植物物种,然后自这样一个单一起源散布到了全世界。

但这种解释很难解释为何会出现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一些物种的散布,比如袋类动物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熊和猫集中在北半球,偏远海岛还会有别处见不到的物种集合。所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一些科学家开始致力于阐释物种有多个起源中心的观点。

然而,同一个物种是否同时起源于不同地区,或者它们是否先后出现在不同地方——先后出现的有没有亲缘性,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解答。当时,来自普鲁士的博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等人就开始进行一项量化工作,就是记录美洲热带地区的植物种类随海拔和纬度变化所展现出的相似之处和差异性。洪堡的这项努力,激励了查尔斯·达尔文为代表的又一批博物学家。

达尔文随“小猎犬号”出海考察,被澳大利亚的奇特动物区系所震撼。在阅读当时的地质学专业著作后,他开始逐渐相信物种扩散尤其是长距离跨海、跨大洲扩散的可能性。当然,当时的达尔文还不了解20世纪以来逐渐完善的大陆架学说,即海平面会随冰川期涨落,从而导致位于大陆架上的遥远岛屿与大陆相互连接,或失去连接。

达尔文的观点受到了当时许多科学家的质疑,尤其是他的好友、植物学家约瑟夫·道尔顿·胡克。两人在此问题上展开激烈争论,胡克认为物种经由大洋扩散的成功机会很小,理由是鸟儿或者鱼类吞服种子,再在遥远的另一大陆扩散种子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而植物种子或是动物的卵经过海水长时间泡制,再冲到另一个大陆,还能保持生物活性的可能性也是不现实的。

用事实说话是最有效的。美国昆虫学家、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高地生物站执行主任、查尔斯·达尔文信托基金会执行主任詹姆斯·T.科斯塔在其所著的《达尔文的后花园:小实验如何撬动大理论》一书中介绍谈到,1855年,达尔文开始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种子盐渍实验”,具体做法是将卷心菜、水芹、萝卜、生菜、胡萝卜、洋葱等植物的种子放入盛有由积雪融水制成的盐水的地窖水槽中,确保盐水像海水那样冰冷。这个实验一开始就很成功,经过一周的浸泡,上述种子都发芽了,证明在洋流作用下,物种的长距离扩散是可能的。

出师大捷让达尔文十分兴奋。他赶快写信给自己朋友以及亲人,索要各大洲原产的植物种子,拿来测试被盐水浸泡的效果。达尔文的孩子们也乐于帮助父亲完成一次又一次实验。辣椒和水芹经过137天的浸泡也仍然发芽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达尔文对植物种子浸泡实验经过了归总,再测算洋流速度,所以说种子完全可以漂洋过海到另一个大洲。

1857年,达尔文升级了自己的实验——根据他的孩子的建议,考虑到吃了种子的鸟儿会因闪电或冰雹击中坠入海中,其尸体会漂浮一段时间,种子还可能在鸟儿尸体分解后继续带有活性。达尔文还测试了爬上鸭脚的蜗牛离开水后的存活时间(一些水鸭及其他鸟类会因此长距离飞行,其“携带”的蜗牛等寄居昆虫也会因此散布到甚至数百公里以外的海岛。)《达尔文的后花园:小实验如何撬动大理论》书中谈到,曾经反对过达尔文主张的物种偶发扩散观点的科学家朋友赖尔,受启发也进行过一些物种扩散的实验,证明水生甲虫的翅膀上携带了水生蜘蛛的卵囊,从而出人意料地让后者扩散到了很远的地方。

《达尔文的后花园:小实验如何撬动大理论》书中指出,达尔文就物种偶发扩散所进行的实验,以及因此证明的科学原理基本上是正确的。他本人“在收集物种扩散证据过程中的长期冒险,以及他以朴素的方式开展的各种奇特实验都表明,探索自然奥秘往往都需要一点创造力和谋略”。这本书也为此为读者还原达尔文的“种子盐渍实验”提供了详细的讲解说明,包括如何进行材料准备,如何分步骤操作,教会读者如何就此进行科学测量。

这本书极富趣味性和知识性。书作者熟稔掌握达尔文的生平以及科学研究和实验的过程,将这一过程还原为达尔文进行过的一系列令世人震惊的实验,并对读者重复达尔文实验提供了详细指导——100多年前,达尔文本人正是通过这些颇为朴素(并未借助常人难以获得专业实验设备,而是大量选用生活用品)的科学实验,不断提出科学假设并予验证、完善,从而让其提出的进化理论变得更为坚实而具有说服力。

通过《达尔文的后花园:小实验如何撬动大理论》这本书,读者将得以重复达尔文进行过的科学实验,其意义当然不仅仅在于加深对进化理论的认知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坚定科学信仰,坚定通过不断推翻、假设、验证来探索未知,与之同时还要懂得呵护自己的好奇心。

《达尔文的后花园》读后感(二):那些愚者实验,也许就是黑暗中的惊喜一跃

1.怎么看小实验与大理论的关系?

某种程度上,《达尔文的后花园》这本书是关于达尔文的实验传记,告诉我们物种起源“进化论”背后实际上是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推翻和重复、提问与思考、类比和想象。特别是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足够样本并将其联系、推断出普遍原理,是科学归纳法要义,也是英国经验主义科学传统精髓所在。

于是,带着一点科学史观来看这本书,我们会清楚看到贯穿达尔文一生的观察-实验-思考之旅:成绩平平的剑桥3年里收集甲虫强化研究毅力;5年“小猎犬号”环球远航实地采集与观察;环游归来后的藤壶、家鸽实验印证物种的进化差异;自建1.12平方米小块草坪验证物种趋异原理;物种随气候变化、风力、飞禽等扩散实验;还有和物种起源本不相关的各类实验,比如研究蜂巢为什么是六边形?花的杂交会不会有更好的种子和长势?兰花授粉的“美丽的计谋”是什么?捕蝇草和牙膏菜为什么比动物还像动物?攀援植物的卷须、回旋运动背后机制是什么?作为副业但一直没有间断的蚯蚓观察……

可以说,没有5年小猎犬号环游探险积累的大量观察和实物,不可能有物种起源思想基础。但达尔文在自家后花园为期大半生的40年多研究更值得关注,是达尔文打磨、完善理论的关键。《达尔文后花园》这本书好就好在把物种起源理论诞生、论证和完善过程讲的很明白(先看《苗德岁讲达尔文》,再看《小猎犬号游记》,再看此书和《物种起源》)。

2.怎么看达尔文这个人?

首先,精益求精的观察家、实验家。演化论思想早在1837年成型,但到1859年受华莱士影响才发出来,中间20多年实际上达尔文都是在充实、验证的工作。即便《物种起源》发表后,他还计划出几本分别阐述物种起源的专著。

其次,科学研究与竞争中的谦谦君子。达尔文良师益友很多、朋友圈很广,很多实验、思想都是在相互支持借鉴中成型的,比如亨斯洛、赖尔、马尔萨斯等等。另外学术之争向来是残酷,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之争就挺有意思。这方面达尔文几乎没有交恶,即便遇上华莱士的来信,物种起源理论发现优先权之争,虽然精神受到重大打击,但很快调整过来,与华莱士共同宣布文章,在最激动的时刻彼此都能相互谦让,心胸可敬。即便是物种起源发表后引起科学界、宗教界广泛抨击、论战此起彼伏,他也能安然躲在后花园做研究。

再次,家庭生活中的好男人。40年后花园的研究,实际上是和家庭一直生活在一起。作为丈夫、父亲,需要花精力陪伴、教育和引导,这方面达尔文做的不错。更重要的是,家人也成了科学观察、实验的助手,参与了很多重要实验,并贡献了不少有价值的线索和数据,真正做到了“最好的家教是言传身教”。

3.怎么看达尔文的影响力?

彼得·沃森将进化论(演化论更合适)列为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将达尔文视为最重要的科学家,其实是很有道理的。进化论虽然诞生在19世纪中叶,但彻底动摇了自然神学,真正说清楚了“人”是怎么来的,推动现代主义下“人”的觉醒,这种思想上的革命无论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研究各个领域,宗教与政治改革,还是普通人的世界观产生深刻颠覆。特别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20世纪重要思潮,达尔文物种起源理论实际上是重要基础。严复翻译《天演论》实际上主要取了斯宾塞社达要义,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强弱观,符合当时救亡图存整体境况,对20世纪中国线性进步论埋下种子。

4.怎么看中西对比下的研究传统?

李约瑟难题,有很多答案,很多人将原因归为文化传统。个人感受是,“天人感应”传统下,很难有求真的精神。我们喜欢修身养性,喜欢广泛类比,喜欢模糊的移情,高喊格物致知,却不去思考竹子形态、生长特性。对客观世界缺少探幽求真的冲动、兴趣,更没有细致写实记录,更没有较真思索的具体原理的想法。说近一点的李时珍、宋应星、徐霞客的各自经典,再近一点的晚清登陆泰西众人游记,再近一点的严复翻译《天演论》“达、雅”功夫尚可、“信”方面明显缺失。都是文学性概括性极强文言,看不到具体入微的办法,找不到能精准复制应用的说明,全靠“领悟”。如今多少人还在国学里悟来悟去,可叹。

最后回归自己。达尔文的后花园,现在人人都可以有。即便是离开农村,蜗居城市的人,公园、路边,都是观察、实验的“后花园”。自然从未缺失。先从我们内心里萌生多一点点问题,带着好奇走出去,去观察、去发现、去比较、去想象、去记录。暗中的惊喜一跃,也许自然而来。

《达尔文的后花园》读后感(三):别小瞧那些愚者实验

1.怎么看小实验与大理论的关系?

某种程度上,《达尔文的后花园》这本书是关于达尔文的实验传记,告诉我们物种起源“进化论”背后实际上是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推翻和重复、提问与思考、类比和想象。特别是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足够样本并将其联系、推断出普遍原理,是科学归纳法要义,也是英国经验主义科学传统精髓所在。

于是,带着一点科学史观来看这本书,我们会清楚看到贯穿达尔文一生的观察-实验-思考之旅:成绩平平的剑桥3年里收集甲虫强化研究毅力;5年“小猎犬号”环球远航实地采集与观察;环游归来后的藤壶、家鸽实验印证物种的进化差异;自建1.12平方米小块草坪验证物种趋异原理;物种随气候变化、风力、飞禽等扩散实验;还有和物种起源本不相关的各类实验,比如研究蜂巢为什么是六边形?花的杂交会不会有更好的种子和长势?兰花授粉的“美丽的计谋”是什么?捕蝇草和牙膏菜为什么比动物还像动物?攀援植物的卷须、回旋运动背后机制是什么?作为副业但一直没有间断的蚯蚓观察……

可以说,没有5年小猎犬号环游探险积累的大量观察和实物,不可能有物种起源思想基础。但达尔文在自家后花园为期大半生的40年多研究更值得关注,是达尔文打磨、完善理论的关键。《达尔文后花园》这本书好就好在把物种起源理论诞生、论证和完善过程讲的很明白(先看《苗德岁讲达尔文》,再看《小猎犬号游记》,再看此书和《物种起源》)。

2.怎么看达尔文这个人?

首先,精益求精的观察家、实验家。演化论思想早在1837年成型,但到1859年受华莱士影响才发出来,中间20多年实际上达尔文都是在充实、验证的工作。即便《物种起源》发表后,他还计划出几本分别阐述物种起源的专著。

其次,科学研究与竞争中的谦谦君子。达尔文良师益友很多、朋友圈很广,很多实验、思想都是在相互支持借鉴中成型的,比如亨斯洛、赖尔、马尔萨斯等等。另外学术之争向来是残酷,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之争就挺有意思。这方面达尔文几乎没有交恶,即便遇上华莱士的来信,物种起源理论发现优先权之争,虽然精神受到重大打击,但很快调整过来,与华莱士共同宣布文章,在最激动的时刻彼此都能相互谦让,心胸可敬。即便是物种起源发表后引起科学界、宗教界广泛抨击、论战此起彼伏,他也能安然躲在后花园做研究。

再次,家庭生活中的好男人。40年后花园的研究,实际上是和家庭一直生活在一起。作为丈夫、父亲,需要花精力陪伴、教育和引导,这方面达尔文做的不错。更重要的是,家人也成了科学观察、实验的助手,参与了很多重要实验,并贡献了不少有价值的线索和数据,真正做到了“最好的家教是言传身教”。

3.怎么看达尔文的影响力?

彼得·沃森将进化论(演化论更合适)列为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将达尔文视为最重要的科学家,其实是很有道理的。进化论虽然诞生在19世纪中叶,但彻底动摇了自然神学,真正宣判“上帝死了”,清楚的说清楚了“人”是怎么来的,推动现代主义下“人”的觉醒,这种思想上的革命无论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研究各个领域,宗教与政治改革,还是普通人的世界观产生深刻颠覆。特别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20世纪重要思潮,达尔文物种起源理论实际上是重要基础。严复翻译《天演论》实际上主要取了斯宾塞社达要义,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强弱观,符合当时救亡图存整体境况,对20世纪中国线性进步论埋下种子。

4.怎么看中西对比下的研究传统?

李约瑟难题,有很多答案,很多人将原因归为文化传统。个人感受是,“天人感应”传统下,很难有求真的精神。我们喜欢修身养性,喜欢广泛类比,喜欢模糊的移情,高喊格物致知,却不去思考竹子形态、生长特性。对客观世界缺少探幽求真的冲动、兴趣,更没有细致写实记录,更没有较真思索的具体原理的想法。说近一点的李时珍、宋应星、徐霞客的各自经典,再近一点的晚清登陆泰西众人游记,再近一点的严复翻译《天演论》“达、雅”功夫尚可、“信”方面明显缺失。都是文学性概括性极强文言,看不到具体入微的办法,找不到能精准复制应用的说明,全靠“领悟”。如今多少人还在国学里悟来悟去,可叹。

最后回归自己。达尔文的后花园,现在人人都可以有。即便是离开农村,蜗居城市的人,公园、路边,都是观察、实验的“后花园”。自然从未缺失。先从我们内心里萌生多一点点问题,带着好奇走出去,去观察、去发现、去比较、去想象、去记录。暗中的惊喜一跃,也许自然而来。

《达尔文的后花园》读后感(四):别小瞧那些愚者实验

1.怎么看小实验与大理论的关系?

某种程度上,《达尔文的后花园》这本书是关于达尔文的实验传记,告诉我们物种起源“进化论”背后实际上是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推翻和重复、提问与思考、类比和想象。特别是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足够样本并将其联系、推断出普遍原理,是科学归纳法要义,也是英国经验主义科学传统精髓所在。

于是,带着一点科学史观来看这本书,我们会清楚看到贯穿达尔文一生的观察-实验-思考之旅:成绩平平的剑桥3年里收集甲虫强化研究毅力;5年“小猎犬号”环球远航实地采集与观察;环游归来后的藤壶、家鸽实验印证物种的进化差异;自建1.12平方米小块草坪验证物种趋异原理;物种随气候变化、风力、飞禽等扩散实验;还有和物种起源本不相关的各类实验,比如研究蜂巢为什么是六边形?花的杂交会不会有更好的种子和长势?兰花授粉的“美丽的计谋”是什么?捕蝇草和牙膏菜为什么比动物还像动物?攀援植物的卷须、回旋运动背后机制是什么?作为副业但一直没有间断的蚯蚓观察……

可以说,没有5年小猎犬号环游探险积累的大量观察和实物,不可能有物种起源思想基础。但达尔文在自家后花园为期大半生的40年多研究更值得关注,是达尔文打磨、完善理论的关键。《达尔文后花园》这本书好就好在把物种起源理论诞生、论证和完善过程讲的很明白(先看《苗德岁讲达尔文》,再看《小猎犬号游记》,再看此书和《物种起源》)。

2.怎么看达尔文这个人?

首先,精益求精的观察家、实验家。演化论思想早在1837年成型,但到1859年受华莱士影响才发出来,中间20多年实际上达尔文都是在充实、验证的工作。即便《物种起源》发表后,他还计划出几本分别阐述物种起源的专著。

其次,科学研究与竞争中的谦谦君子。达尔文良师益友很多、朋友圈很广,很多实验、思想都是在相互支持借鉴中成型的,比如亨斯洛、赖尔、马尔萨斯等等。另外学术之争向来是残酷,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之争就挺有意思。这方面达尔文几乎没有交恶,即便遇上华莱士的来信,物种起源理论发现优先权之争,虽然精神受到重大打击,但很快调整过来,与华莱士共同宣布文章,在最激动的时刻彼此都能相互谦让,心胸可敬。即便是物种起源发表后引起科学界、神学界广泛抨击、论战此起彼伏,他也能安然躲在后花园做研究。

再次,家庭生活中的好男人。40年后花园的研究,实际上是和家庭一直生活在一起。作为丈夫、父亲,需要花精力陪伴、教育和引导,这方面达尔文做的不错。更重要的是,家人也成了科学观察、实验的助手,参与了很多重要实验,并贡献了不少有价值的线索和数据,真正做到了“最好的家教是言传身教”。

3.怎么看达尔文的影响力?

彼得·沃森将进化论(演化论更合适)列为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将达尔文视为最重要的科学家,其实是很有道理的。进化论虽然诞生在19世纪中叶,但彻底动摇了S学,说清楚了“人”是怎么来的,推动现代主义下“人”的觉醒,这种思想上的革命无论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研究各个领域,还是普通人的世界观产生深刻颠覆。特别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20世纪重要思潮,达尔文物种起源理论实际上是重要基础。严复翻译《天演论》实际上主要取了斯宾塞社达要义,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强弱观,符合当时救亡图存整体境况,对20世纪中国线性进步论埋下种子。

4.怎么看中西对比下的研究传统?

李约瑟难题,有很多答案,很多人将原因归为文化传统。个人感受是,“天人感应”传统下,很难有求真的精神。我们喜欢修身养性,喜欢广泛类比,喜欢模糊的移情,高喊格物致知,却不去思考竹子形态、生长特性。对客观世界缺少探幽求真的冲动、兴趣,更没有细致写实记录,更没有较真思索的具体原理的想法。说近一点的李时珍、宋应星、徐霞客的各自经典,再近一点的晚清登陆泰西众人游记,再近一点的严复翻译《天演论》“达、雅”功夫尚可、“信”方面明显缺失。都是文学性概括性极强文言,看不到具体入微的办法,找不到能精准复制应用的说明,全靠“领悟”。

最后回归自己。达尔文的后花园,现在人人都可以有。即便是离开农村,蜗居城市的人,公园、路边,都是观察、实验的“后花园”。自然从未缺失。先从我们内心里萌生多一点点问题,带着好奇走出去,去观察、去发现、去比较、去想象、去记录。暗中的惊喜一跃,也许自然而来。

《达尔文的后花园》读后感(五):那些愚者实验,也许就是黑暗中的惊喜一跃

1.怎么看小实验与大理论的关系?

某种程度上,《达尔文的后花园》这本书是关于达尔文的实验传记,告诉我们物种起源“进化论”背后实际上是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推翻和重复、提问与思考、类比和想象。特别是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足够样本并将其联系、推断出普遍原理,是科学归纳法要义,也是英国经验主义科学传统精髓所在。

于是,带着一点科学史观来看这本书,我们会清楚看到贯穿达尔文一生的观察-实验-思考之旅:成绩平平的剑桥3年里收集甲虫强化研究毅力;5年“小猎犬号”环球远航实地采集与观察;环游归来后的藤壶、家鸽实验印证物种的进化差异;自建1.12平方米小块草坪验证物种趋异原理;物种随气候变化、风力、飞禽等扩散实验;还有和物种起源本不相关的各类实验,比如研究蜂巢为什么是六边形?花的杂交会不会有更好的种子和长势?兰花授粉的“美丽的计谋”是什么?捕蝇草和牙膏菜为什么比动物还像动物?攀援植物的卷须、回旋运动背后机制是什么?作为副业但一直没有间断的蚯蚓观察……

可以说,没有5年小猎犬号环游探险积累的大量观察和实物,不可能有物种起源思想基础。但达尔文在自家后花园为期大半生的40年多研究更值得关注,是达尔文打磨、完善理论的关键。《达尔文后花园》这本书好就好在把物种起源理论诞生、论证和完善过程讲的很明白(先看《苗德岁讲达尔文》,再看《小猎犬号游记》,再看此书和《物种起源》)。

2.怎么看达尔文这个人?

首先,精益求精的观察家、实验家。演化论思想早在1837年成型,但到1859年受华莱士影响才发出来,中间20多年实际上达尔文都是在充实、验证的工作。即便《物种起源》发表后,他还计划出几本分别阐述物种起源的专著。

其次,科学研究与竞争中的谦谦君子。达尔文良师益友很多、朋友圈很广,很多实验、思想都是在相互支持借鉴中成型的,比如亨斯洛、赖尔、马尔萨斯等等。另外学术之争向来是残酷,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之争就挺有意思。这方面达尔文几乎没有交恶,即便遇上华莱士的来信,物种起源理论发现优先权之争,虽然精神受到重大打击,但很快调整过来,与华莱士共同宣布文章,在最激动的时刻彼此都能相互谦让,心胸可敬。即便是物种起源发表后引起科学界、宗教界广泛抨击、论战此起彼伏,他也能安然躲在后花园做研究。

再次,家庭生活中的好男人。40年后花园的研究,实际上是和家庭一直生活在一起。作为丈夫、父亲,需要花精力陪伴、教育和引导,这方面达尔文做的不错。更重要的是,家人也成了科学观察、实验的助手,参与了很多重要实验,并贡献了不少有价值的线索和数据,真正做到了“最好的家教是言传身教”。

3.怎么看达尔文的影响力?

彼得·沃森将进化论(演化论更合适)列为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将达尔文视为最重要的科学家,其实是很有道理的。进化论虽然诞生在19世纪中叶,但彻底动摇了自然神学,真正宣判“上帝死了”,清楚的说清楚了“人”是怎么来的,推动现代主义下“人”的觉醒,这种思想上的革命无论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研究各个领域,宗教与政治改革,还是普通人的世界观产生深刻颠覆。特别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20世纪重要思潮,达尔文物种起源理论实际上是重要基础。严复翻译《天演论》实际上主要取了斯宾塞社达要义,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强弱观,符合当时救亡图存整体境况,对20世纪中国线性进步论埋下种子。

4.怎么看中西对比下的研究传统?

李约瑟难题,有很多答案,很多人将原因归为文化传统。个人感受是,“天人感应”传统下,很难有求真的精神。我们喜欢修身养性,喜欢广泛类比,喜欢模糊的移情,高喊格物致知,却不去思考竹子形态、生长特性。对客观世界缺少探幽求真的冲动、兴趣,更没有细致写实记录,更没有较真思索的具体原理的想法。说近一点的李时珍、宋应星、徐霞客的各自经典,再近一点的晚清登陆泰西众人游记,再近一点的严复翻译《天演论》“达、雅”功夫尚可、“信”方面明显缺失。都是文学性概括性极强文言,看不到具体入微的办法,找不到能精准复制应用的说明,全靠“领悟”。如今多少人还在国学里悟来悟去,可叹。

最后回归自己。达尔文的后花园,现在人人都可以有。即便是离开农村,蜗居城市的人,公园、路边,都是观察、实验的“后花园”。自然从未缺失。先从我们内心里萌生多一点点问题,带着好奇走出去,去观察、去发现、去比较、去想象、去记录。暗中的惊喜一跃,也许自然而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