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墙上的斑点》经典读后感有感

《墙上的斑点》经典读后感有感

《墙上的斑点》是一本由[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一):墙上的斑点

还是很羡慕可以天马行空的人,思想穿梭在宇宙间。从墙上的斑点,想到了无数东西。于我而言,我可能只想到表面的东西,以及一些经历。

很想把这篇打印下来,不时地细读,最好将之熟读,学习他的想法和脉络,于此拓展自己的思想。

其实我缺少想象力,也因此不知如何开始一篇小说。或许小说读之太少,散文有着喜欢的,却也不能每篇都可读下去。在读书的道路上,仍然任重而道远。其实在这个时期,这几年的学习时间里,我却说出了这种话,实在是有愧。好像浪费了很多时间,也找寻不到自己喜爱的书籍。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二):读伍尔夫《墙上的斑点》

伍尔夫去世后,伦纳德在之前一部短篇小说集基础上,增加了几篇发表过的短篇以及几篇未经发表和修改过手稿结集而成这部《墙上的斑点》,这也是伍尔夫本人生前的一个计划,只是最后几篇还来不及修订,就发生了那件事情。总体来说,还是前面六篇也就是原来短篇小说集里的更好,比如《幽灵》、《墙上的斑点》可以说是完美的内心独白式经典,从事写作的人应该经常研读,激励自己对想象力和文字控制力的不懈追求;中间在其他杂志发表过的六篇里,《镜中女士》最好,写镜子的名篇很多,不乏奇异诡谲之作,但是伍尔夫这篇以第一人称写作的小说,把意识流小说特征比如象征性,抒情性,主客观空间交叉对比等发挥得从容,流畅,自然,极致;未经修订的几篇里《合与分》非常精彩,把中年男女之间的那种幽微细腻、拧巴动荡的心理变化写得纤毫毕现,结尾又不乏幽默感,余韵无穷。

伍尔夫的短篇小说传世不多,但总体水平很高,主要体现在一些技术细节处理而非整体结构的建立,有的篇目确实更像是随心所欲的练习,或者写作之余的放松,但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三):第一次感觉能看进去意识流的小说了

《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的一个短篇杰作,也是她的第一篇意识流作品。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看见壁炉里火红的炭块而思绪联翩,并把注意力转移到墙上的一个斑点所引起的种种联想……最后又回到这个斑点本身,而这斑点正是一只不起眼的小蜗牛。尤其是文中结尾的一句:“哦,墙上的斑点!那是一只蜗牛。”小说在此戛然而止,让人读来意犹未尽,浮想联翩。

蜗牛本身并没有任何含义,巧妙的是作者借这只蜗牛显示了人物头脑中意识流动的复杂过程。在《墙上的斑点》里看不到任何传统小说对时间、地点和环境的介绍,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称为“故事”和“情节”的事件。甚至没有对主人公“我”的年龄、身份、相貌、职业等的介绍,就连其性别也是模糊的、可以推断“我”是位女性。墙上的“斑点”仅仅提供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一个连接点,就凭借这个连接点来展示人物内心的意识活动。(黄凌)

(摘自刘象愚选编《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四):思想的火花

小记《墙上的斑点》伍尔夫五星

我个人非常喜欢伍尔夫,刚开始看是因为她是女性主义文学先锋。后面更令我着迷的是她意识流的风格。

和隐秘地下岩洞内涓涓流淌着的暗河一样,但是又比水流顺滑,更像是干燥温热的风,无声的那种。有时候我也不知道她笔下写的内容是什么,得重复再辨认一下这一段。很难想象作者是怎么样的天才思绪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人和人就是这么不公平,我翻来覆去的看伍尔夫笔下文字,才能读懂那些火花闪光,而百年前就有另外一个女人,她轻轻松松用手扶过自然,用眼睛看这个社会,然后在抽丝剥茧般提取出她想表达出来的文字。

这真的让人丧气,拨开眼前的迷雾,你看见的是无法逾越的山峰。而且这山峰并不是故意要让你自卑,让你感叹羡慕才长得那么高的。也幸好我还可以抬头看着那一座座山峰,总比埋头对周围视而不见要让我快乐。

这本书是伍尔夫是短篇小说集。十八篇小说,其中四篇只是小说初稿。一篇篇真的挺短的,但是我还是花了一下午去看,它的难以理解是一方面,我也不想读的那么快。我需要时间让我慢慢再体会……伍尔夫在一天穿着口袋装满石头的外套,走进了护城河。当她被冰冷河水浸没的时候,她在想什么呢?我不知道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五):心与心交会的瞬间

“短短一本小书,看不进去……另外发现好几篇是之前在各种书摘上看过的,单篇读着还可以忍受,这么一个集子实在是不喜欢……没有情节,又没有什么实质内容,”

好吧……!读到一半实在读不下去了,准备打开豆瓣写一段弃书的书评如上。不料看了几篇评论之后又有了点兴趣,耐着性子读完了全书。愿意打四星,因为其中好几篇还是很喜欢;但我实在是欣赏不了意识流的风格……

伍尔夫对人心真有极精准极细微的把握,《拉宾和拉宾诺娃》这篇写爱情的甜蜜与消亡写得真好,不知道我什么时候会有亲身经验而发出“感同身受”的悲叹;《博爱之人》写两个人怀着博爱而实则是关心自己,伍尔夫寥寥几笔写得很生动,满是悲悯。作为旁观者,我不免问,你们为什么看不见对方心里与你相通的仁爱呢?为什么你们只能看见对方的虚伪自私(甚至好些读者也只能看见他们的虚伪自私……),而不能承认自己的卑微,继而共同去做一些值得做,且本就是你们渴望做的事情?让人想起《心是孤独的猎手》。可悲的是本有连接的可能,本有相识相知乃至相依的可能,却因为阶层的差距、人性的傲慢自大(“你们耽溺于虚无的美,而我在为穷人谋利”;“你不过是为名,为了自己被感谢的瞬间,你求的是优越感——而正因此你不比我高贵”)、是否还有自卑呢(正因为畏惧上流社会、惋惜自己错失的享受,埃利斯对宴会中人如此愤恨;正因为对埃利斯正义之行的羡慕仰视,奥基夫小姐不断贬低他以捍卫自己的道德尊严)……种种人心中复杂幽微的细节,阻碍了一切。本可能建立起来的真正的理解消失殆尽,两人也分道扬镳,徒留一句自夸:“我可能只是个普通的博爱之人”与一声惊呼:“我也是!”,这是虚伪的认同。

我们总是孤独的,即使短暂进入了对方的世界(或者创造了共同的世界),也只能很快离开。理解是幻梦,爱是瞬间,共建的一切都将消逝。如此论断,或许有些悲观,但这就是建立联系的意义所在吧。我们生来是孤独的,天性和外力也使我们不断滑向孤独,却还是努力地关心他人、关心世界,与社会联系起来。哎,多可怜哪!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