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1945年的六个月》的读后感大全

《1945年的六个月》的读后感大全

《1945年的六个月》是一本由[美]迈克尔·多布斯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2.00,页数:202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45年的六个月》读后感(一):冷战序曲

国际关系上曾有一句名言:“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本书的内容就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1945年,德国败亡已成定居,日本投降指日可待,美英苏三方都在为战后安排进行暗中较量,在团结对抗法西斯的背后暗流涌动,美苏冷战的影子在这一年已经形成。其实从盟友到对抗不止说的是美苏对抗,即使拥有同一意识形态的美英之间也在暗中较量,毕竟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不会轻易的交出全球霸主地位。在作者迈克尔·多布斯的笔下,美英苏之间在雅尔塔会议等多个历史场合的较量都被描述的栩栩如生,大国角力扣人心弦,领导人的性格塑造鲜明。总之,无论将其当小说亦或是纪实文学阅读,你都会有所收获。

《1945年的六个月》读后感(二):6个月?不止,这是一座从过去到现在,也会喧躁到未来的修罗场。

Northland文艺复兴大师Bosh的《干草车》

15世纪尼德兰人有一句民谚:

“世界之大,犹如一辆干草车,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为所欲为。”

1945年的世界是一个战争时代的悲惨终结,也如Ian Bruma在《零年》一书中所定义的那样——1945是一个开始,是一个早先国际拼杀即将结束而下一个拼杀博弈即将开始的阵痛时间节点。

本书的历史叙事就如同中国传统卷轴画一般徐徐展开:第一阙:三巨头的雅尔塔会议——屏风隔开——第二阙:英美苏各自心里的小九九——屏风隔开——第三阙:波兹坦会议上的勾心斗角。期中间或穿插着精彩纷呈的描写,不得不佩服作者和译者的笔法融融。

关于1945的政治,言多必论及政治斡旋,提及地缘政治,那是政治学家的饭碗和必修。那些谈判期间三巨头们互相猜忌,互相恪守,互相做戏的桥段,活活是一部柏林谍影的现实版,能在卷轴画上用兼具现实笔法与浪漫情愫进行创作的作家实属罕见了。

这是一本一边读一边能够自动放映声画的历史叙事书。

书封本可以更精致,英文原版书封实在喜欢!!

《1945年的六个月》读后感(三):从热战到冷战——改变世界格局的六个月

194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7个年头,战争的局势日渐明朗,德国的失败就在眼前。这一年的2月份,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了克里米亚半岛南端的城市——雅尔塔,这里将成为决定战争和战后的世界局势走向的重要场地。

1945年的2月,雅尔塔集合了当时世界上最具权势的人。美国总统罗斯福拖着虚弱的身体,飞越三分之一个地球,与冷酷贪婪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暴躁倔强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分期8天的会议。英美领导人和他们的团队被安排住在沙皇时代的宫殿,过时的生活设施、不佳的饮食酒水,让“远方的客人”叫苦不迭。会议上,三方就继续对德国打击和如何处置德国、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等问题展开激烈的会谈。其中,最焦点的问题是波兰问题。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英国由此加入战端,苏联反而与德国合谋瓜分波兰。苏联(俄国)与波兰之间的恩怨由来已久。

此时的波兰出现了两个政府,分属于不同的意识形态。苏联需要一个亲苏的新波兰,而美英则希望建立一个“民族团结”的波兰。最终双方达成协定,通过“自由选举”的方式来决定波兰的未来。

2月11日,雅尔塔会议圆满结束,各方都十分满意地离开会场,开始为未来做打算。

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就在美苏两国为本国人民传达和平的好消息时,苏联却率先行动,罗马尼亚被苏联控制,波兰也被苏联扶持的党组织所统治,反抗组织的主要领袖被苏联囚禁。美英提出抗议,警告苏联不要肆意妄为。对德国的最后一击也即将展开。

1945年4月25日,美军与苏军在易北河会师。西线和东线两个战场终于合流。5月2日,柏林被苏军攻克,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

易北河会师

攻克柏林

此时的德国已经成为一片废墟,苏军对德国人民的报复愈演愈烈。他们残暴地对待平民,抢夺他们的财产,伤害他们的身体,对战利品的渴望压倒了一切道德考虑,苏军把能搬走的一切全部装车带走,家具、壁画、财宝,不留下一丝一毫。大量的难民涌入西方,苏联的盟友也逐渐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但苏联人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苏联在整个二战付出的巨大牺牲,才能让西线作战更加轻松。

1945年7月16日,波茨坦会议开幕,美国总统罗斯福再也不能亲眼见证胜利的到来,他已与4月12日去世。他的继任者杜鲁门来此与斯大林、丘吉尔继续就战后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会谈。

丘吉尔、杜鲁门、斯大林,丘吉尔在会议期间下台

会议进行时,丘吉尔在大选中失败下台,新上任的首相艾德礼所代替。斯大林对于英国人民的“忘恩负义”感到吃惊,杜鲁门显然也认为新上任的艾德礼是“讨人嫌的家伙”。会议的主角显然成为了斯大林和杜鲁门之间的较量。

经过激烈的争论,会议确定了美、苏、英、法四国管制和处置德国的政治及经济原则。满足了苏联关于德国赔偿问题的方案,以及对日本的作战方案。

杜鲁门不希望苏联参与对日作战,苏联肯定会借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让杜鲁门充满自信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波茨坦会议期间的消息:第一次原子弹试验成功。

战争期间,双方都已认识到核研究的重要性,均派遣小队深入德国腹地探查。他们从德国等得到的原料,成为双方进展核试验的基础。美国为曼哈顿计划投入巨资,终于得到回报。原子弹的巨大威力,让杜鲁门相信,即使没有苏联帮助,也可以战胜冥顽不灵的日本。8月6日,原子弹在广岛爆炸,苏联宣布从8月9日起对日宣战。就在苏联出兵这天的上午11时30分,美国又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它被“胖子”和“小男孩”的威力折服。

在书中,作者和大多数人一样,强烈谴责苏联在战后对德国的暴行。苏联把德国洗劫一空,就连波茨坦会议的居住与会议场所都是抢来的。苏联在这次大战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3500万人付出了生命,每一场战役的胜利可以说都是用人命堆出来的。所以,不难想象“幸存者”们身上潜藏着极大的报复心理。苏联的领导人斯大林也被描写成为冷酷无情、贪婪无度的“暴君”,这也是“冷战”意识的一种残存表现。

另一方面,作者对西方的描述有些抬高,大量德国的难民西逃是因为盟军仁慈;盟军为了救助难民绞尽脑汁;为了维持秩序不惜与残暴的苏军举枪相向;西方的领导人们为了世界和平与苏联博弈等等。作者对罗斯福不乏溢美之词。

俨然把罗斯福描写成心怀天下、仁慈博爱的和平主义者。可事实真的如此吗?也许美国的国家利益才是他最终的追求。

本书用明快通俗的语言,再现了1945年的历史场面,不同性格的领导人,不同国家的利益分歧,刺激的情节,紧张的环境,不得不让人深陷其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