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滔天洪水读后感1000字

滔天洪水读后感1000字

《滔天洪水》是一本由[英] 亚当·图兹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7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滔天洪水》读后感(一):世界秩序

花了近35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书 系统与部分 战争与和平 种族,阶级,派别,国家 竞争与合作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世界秩序不断被重新塑造 危机,冲突,战争 熵增,熵减,恢复 战前,战中,战后 利益,信仰,仇恨 经济,政治,军事 金融,科技,民生

条约 组织 联盟 历史是一个循环 希望世界整体和平即相对稳定 每一个个体都是渺小的,但历史由人民创造

《滔天洪水》读后感(二):洪水猛兽来自哪儿?

一个世纪前,经过近五十年快速发展而崛起的德国,对旧的秩序发起挑战而引发了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近些年,人们发现在的世界局势与那时颇为类似,同样出现了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对现有世界格局构成了挑战。对于一战前后的历史研究成为热门之学。 本书试图探寻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一战之后建立的新秩序未能阻止更惨烈的二战爆发?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史料从战争、政治、国际协作、经济(特别是围绕战争债务与赔偿)等角度论述了一战之后构建新世界和平秩序与最终走向失败的过程。 最后的结论是:苏联是最大的罪魁祸首,徳国、日本只是二流货色,而美国的最大问题则是没有承担起主导全世界和平的责任。 这里面没有清晰的逻辑,只有深深的敌意。而其中传达出的对当下世界的警示已不言而喻: 为了保证和平,美国需要使双手更强大,并责无旁待地伸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特别是东方。 作为关注中国未来的外部发展环境与困境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至少可以让人更清晰看到当下世界运转的缘由与逻辑。

《滔天洪水》读后感(三):理想是如何一股力量?

《滔天洪水: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全球秩序的重建》亚当·图兹⭐⭐⭐⭐ 书评:关于一战的书籍汗牛充栋,限于阅读每个人的体会和感悟肯定是不一样的,丑话说前面,才识学浅,妄作书评,感悟而已。 一战是没有胜利者的和平,参与的似乎都不甘心。以往一两次战役就能解决战争变为了全民战争,在新武器的加持下有恃无恐,就像赌徒红了眼只要还有本钱就妄想着在下一局把输掉的全赢回来,比如赢了东线的德国人,试图再赌一把。像被一大一小的两个人凑,以一敌二于是想在弱小的一方找回损失与面子。随着战争的深入,见好就收、适可而止的稳健政策已经丧失了主导地位,臣服被征服与摧毁所取代。现实生活中两个好友开玩笑,先被调笑的人嘻哈着不以为意,当他反唇相讥时,对方被踩到痛点、火冒三丈,玩笑升级为吵骂、摔东西……都不愿意服软到绝交不再往来。 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原则”理想主义,也许是解决问题的良方,但是对于精疲力尽缠斗不开的两个拳击手,尤其是都认为自己有赢的胜算时,都已经听不进去了。最佳的办法未必是都能接受的办法,陷入囚徒困境。年轻人不听老人言因为还没有吃亏,即使知道是会吃亏,瞻前顾后畏畏缩缩的,妄负年轻之名。国势强盛锐意进取的德国国策被名望与光荣似乎所累。 即使我们看到后续的裁军以及国联,依然不能相信和平主义成为了主流。一战的和平种下祸根,惨烈的二战留下和平,维护和平的力量需要达成什么样的条件可以思考一下?是均衡还是一统?除了军事力量,经济、政治与社会组织在其中又如何发挥以及发挥多大的作用? 好的东西不是奔走相告大声疾呼就能让人接受的,即使是一个能赚钱的点子。兼爱非攻理解是一回事,在战时战后也未必能够接受,这些似乎只对弱者有点帮助。 就本书而言,信息量大,喜欢专题研究的人估计会觉得流水账,喜欢系统论的对于这类网状的联系也许会获得拓展。有的人可以直接看结论。

《滔天洪水》读后感(四):滔天洪水

本书希望能从政治经济方面、国际关系方面、现代化理论方面给出思考而并非答案。很多中规中矩的史料适合读者查漏补缺,譬如当时的苏俄为何左右摇摆立场模糊、日本如何爬上大国地位走向军国主义不归路、法国如何被英美排挤以及战后各国为稳定经济而作的努力是多么得拆东墙补西墙......

从1917年威尔逊倡导“没有胜利者的和平”到三十年代大国亦明亦暗的军备竞赛,我们眼看着这场战争改变了整个国际秩序,各国不但要自保,还要防他国多占利益,还要争取尽量殖民,还要忙着军备扩张……战争让各国相互胶着相互牵制,如同书里强调的“一条锁链上的囚犯”,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自始至终存在,哪怕到现在。

1919年是一个见证,它不仅见证了欧洲边界重新划分,实际上还见证了后殖民时代的开启大门。

凡尔赛条约迫使德国割让领土给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法国和波兰甚至在往后15年将煤矿所有权交法国所有,这一切让德国人恨之入骨,让希特勒1933年顺利上位,而重新划分边界的国家领土互相重叠,剑拔弩张,也为下一场战争埋下祸根。鲁登道夫就认为,当下这场战争不过是一场预演,在未来几十年中,还会有一场更大规模的、与西方大国的全方位对抗。

打从1916年协约国为了得到大西洋彼岸充足物资的支援,借贷的美元也越堆越高,恶性循环后对美国的依赖愈发严重。

美国呢?这个刚经历了血腥内战的国家,一直“在用自己标榜的和平、进步和繁荣的国际主义精神”来追求世界霸权。1917年2月勉为其难地参与战争之后,并不承认自己是协约国一方,正是出于这样的逻辑,美国希望在世界范内推广自已的自由主义理念,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他们投射出的道德之光和政治经济影响力让他们的商品和资本在全世界流动起来,应该是最大的赢家了。1916年8月,威尔逊曾说:“英国拥有整个地球,而德国想将之据为己有”,现在他们可以说,美国拥有整个地球,没有任何哪个国家可以将之据为己有。

再看当时的苏俄,列宁在1918年5月突然倒向德国,差一点成了德国的帮凶......

巴巴拉·W·塔奇曼女士曾带有讽刺意味地写道:“应叫俄国丧尽权势,使斯拉夫人再也不能成为威胁欧洲的危险;英国应化为齑粉,使它丧失海军和印度、埃及;法国应缴付一笔使它永远恢复不了元气的战争赔款;应迫使比利时放弃其沿海地区,因为德国需要英吉利海峡的港口;日本也应在适当时候受到惩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年里,从波士顿到柏林、从新西兰到纽约,血腥的叛乱在各处上演,即便是拉丁美洲这块在很大程度上免遭20世纪初期惨痛战乱的大陆,也不能幸免。”饱受战争之苦的最终还是人民。

ps:1917年,为了应对俄国革命和美国力量崛起带来的挑战,英国的帝国主义战略家开始了一项新的事业:犹太复国主义。内阁通过了贝尔福的简短声明,宣布英国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园的意愿。从此中东乱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