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资本主义的未来的读后感大全

资本主义的未来的读后感大全

《资本主义的未来》是一本由[英]保罗·科利尔著作,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资本主义的未来》读后感(一):企业与社会制度

读过书后一点小小的感触,华为这样的公司能做出非凡的成就,因为每个员工都是股东,这样的制度能激发大家的战斗力,这个和当年的包产到户不吃大锅饭的改革是一个道理,同样类比社会,人类需要一个每个人都是股东的社会制度,有参与感有荣誉感,这样的社会制度才有未来。

另一方面现在的社会越来越精细化,大包大揽的慈父很难面面俱到,当遇到特殊情况,千万人思考千万种策略,有取有舍,有收有放,一张大网总可以把问题尽量处理得面面俱到。

《资本主义的未来》读后感(二):太长的读后小评价

作者通过大量(主要来自)英法的实例对当下资本主义社会所现问题的演变进行了阐述,其中关于住房、育儿、学历与工作技能的脱钩等等问题在我国发达地区亦开始逐渐上演。从这个角度说,这本说对于缕清当下社会矛盾并预测其发展方向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作者试图提出的让家庭企业政府重回"道德"范畴的解决方案让人感觉还是浮于空想。归根结底,当社会已经已经决定了自身前进方向后除非头破血流不然鲜有回头可能,更何况这种由社会主义改良而来的思潮仍被冷战遗留下的铁幕所阻隔。 我所看到的深受启发的一句话是:经济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表明,“变弱”可能意味着“变强”。一个人也许有必要放弃一些权力,以便做出可信的承诺,并从中获益。能够做出承诺是开明自利的特征。说得花哨点就是一种“责任手段”解决了“时间不一致性问题”。这句话对于个人重新思考婚姻价值提供了参考。

《资本主义的未来》读后感(三):道德的未来

从父爱社会主义向母爱社会主义转化的过程中,适当的激励以及引导,逐渐将道德重新激发,有效的手段对于高收入人群以税收等方式将其超额收益转移至贫困线下的人民。

不患寡,而患不均。整体与局部,巨头与平民。在博弈的过程中,政策导向,经济手段及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每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应当担负的责任。

重新激发道德的社会,离不开每一个道德家庭及公司的组成。这不关乎奉献,而是阻止分化和灭亡的必由之路。兼爱非攻,刚柔并济。

21世纪已经走过了1/5,这个世界会好吗?仍然是不间歇的追问,在黑暗中,光便是前方。

以上

2021/02/27

《资本主义的未来》读后感(四):满足好奇心的阅读

来自扉页:生活使我们分离,焦虑令我们相聚

这种焦虑的社会基础包括地理、教育和伦理的因素。

社会三大裂痕:①繁荣大都市和破败的中小城市之间的新地理裂痕;②受教育程度高的富人和受教育程度低的绝望者之间的新差距;③全球的差异。

二十世纪的诸多灾难来自两类领导:①狂热拥护某种意识形态有原则的人;②兜售民粹主义的有领袖魅力的人。

《国家挑战》对十位领导人进行研究,成功者的共同特点是:避开意识形态,专注于针对核心问题寻找务实解决方案,并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在必要时保持强硬,坚决拒接给强大的集团输送利益以换取支持。

《资本主义的未来》读后感(五):资本主义的未来

《资本主义的未来》跟《战争、枪炮于选票》都是英国经济学家保罗·科利尔写的。

经济学家看问题比较犀利,这本《资本主义的未来》作者有点苦口婆心,想找回曾经有过的互惠合作。

欧美在二战结束后,资本与社会以实用主义为主,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贫富差距越来越小。而之后,尤其到了现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底层人民进入一种焦虑状态。

人是需要尊严的,现代人的尊严来自于工作与收入。二战后人的尊严来自于对祖国的认同与建设祖国的信心。那时候富人是甚至愿意缴80%的所得税帮助社会。随着教育的普及,各行各业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人的尊严转向了工作与收入。人们在追求个人权利,而失去了互惠的义务,富人们不再关心自己的国家,随之而来的是信任度的丧失。

作者从家庭、企业、社会三个方面论述了道德是如何丧失的,而且也讲述了如何重新找回道德。

家庭,企业,社会都需要一种共同认可的叙事,既不能做有心无脑的保守者,也不能做有脑无心的势利鬼。要行动起来。建立一个人人有互惠义务的社会,并承认对其他社会的援救义务。就像二战结束后欧洲涌出来的各种互助共同体。

作者一再推崇马克龙,觉着马克龙在重塑法国道德方面做的很棒。如今,法国确实有点希腊的模样。

如今不仅个人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作者说下一代更是焦虑的一代,普遍的下一代会认为没有父辈们生活的好。

作者真是苦口婆心的呼吁道德回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