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伦理学是什么》读后感锦集

《伦理学是什么》读后感锦集

《伦理学是什么》是一本由何怀宏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7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伦理学是什么》读后感(一):第129页引用的凶手日记,深为作者没看过Criminal Mind而遗憾

那个孩子反复提及的剧烈头痛,和事后描述杀人过程的冷静有条理,应该是反社会人格或者某种精神分裂的倾向吧。

可惜在知名学者这里,病理或者心理问题也被当成道德问题泛泛而论。似乎只要谴责一下道德情感的缺失,或强调一下重视培育道德感,就万事大吉了。

还有什么比这种浅薄浮泛的论调和分析力的缺乏更令人失望的?

《伦理学是什么》读后感(二):不适合做入门读物

我以前从未读过伦理学之类的书籍,看完后觉得有点乱。书中没讲伦理学的简况、学说由来、学派观点,只就几个专题论述了一下。这些从目录上就能看出。如果给此书取名为“随笔”也许更好。

这只是本人的一点拙见,请勿见笑。

《伦理学是什么》读后感(三):凑合吧

不是说水平有多么不差,而是,同类作品里,实在找不到更像样一点的。

作为入门读物,可以 ---但最多帮助入门者了解一些名词和术语而已。别指望作者真能让你学到什么理论和思想。

唯一的例外是本书的第五章,写得不错,公正地说,这部分,学习康德学得不错。

补充:终于发现一本相当棒的入门书籍《伦理学入门》,林火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的。 至少比何怀宏的好上十倍!

《伦理学是什么》读后感(四):道德选择

刚刚读完北大。深入浅出,讲得很通俗,介绍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回答的正是书名提出的这个问题——伦理学是什么。

听起来好像很陌生,很高深,但是事实上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对伦理学的兴趣是从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开始的,而借来这本书的直接动机是《恐怖与颤栗》。

在《伦理学是什么》中有这样一个关于道德选择的虚拟例证:

有一艘帆船在海上探险,很快就要沉没,船上载有12人,但只有一只至多能乘6人的救生艇。这12人是:72岁的医生、患绝症的小女孩、船长、妓女、精通航海的劳改犯、弱智的男孩、青年模范工人、天主教神父、贪污的国家干部、企业经理、新近暴发的个体户、你自己。

现在请你选择能上艇逃生的6人,并说明你的选择标准。

你会怎么选呢?

《伦理学是什么》读后感(五):《伦理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关注伦理学的动因:实践的焦虑、知识的兴趣

反省的态度、不反省的态度

伦理:表示规范、理论

道德:指称现象、问题

道德行为、道德选择、道德评价、道德困境、道德意识、道德现象

规范伦理学辨认道德现象的两个形式要件:

①社会性:关涉他人、社会的利益;

②行为性:以行为方式关涉。

包尔生:善论(价值论)、德论(义务论)

西季维克:对行为准则的研究、对人的终极目的、真正的善的研究

摩尔:善(怎样给善下定义)

普理查德、罗尔斯:正当性

罗斯:显见义务、实际义务

规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原理、应用伦理学)

非规范伦理学(描述伦理学、元伦理学)

元伦理学:直觉主义、情感主义等

互为条件和基础

有相当大的重合

道德是软约束,法律是硬约束

道德和法律互相承认

法律一般表现为否定性,而道德具有积极性

宗教并非道德的必要基础

不能拒斥宗教对道德的支持

救生排序的原则:生存原则、生存可能性原则、自我优先原则、妇女儿童优先的原则、最大功利或快乐原则、平均功利或公平的快乐幸福原则(或补偿原则)、 德性原则。

(事实判断、义务判断、价值判断)

非道德判断

道德判断

罗斯:区分“好”与“正当”

义务论:以“正当”、“应当”为基本概念

目的论:以“价值”、“好”为基本概念(结果主义)

4、利己主义

伦理利己主义:应当

自我利己主义:唯我

普遍利己主义:唯己

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前者侧重幸福、社会性;后者侧重快乐、个人性

行为功利主义

规则功利主义

以人(而非原则)为中心

代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派、费希特、黑格尔、包尔生、格林、儒家

罗尔斯正义原则五条件:一般性、普遍性、公开性、有序性、终极性

普遍性:普遍地对社会所有成员、具有客观普遍性(常识)、致力寻求共识

据此排除专制型利己主义、逃票型利己主义、中国传统社会道德(君子论)

道德共识:道德的、政治的、规范的、底线的

罗尔斯“重叠的共识”:公共性、聚焦性

底线伦理

形式理性和充分理由

个人直觉与社会常识

历史传统与世界文明

苏格拉底的申辩

贬抑自负心、敬重道德法则

人的两重性:感性和理性

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

罗斯的六种“显见义务”:诚实、守诺与偿还;感恩的回报;公正;行善助人;发展自己;不伤害他人。

自然义务、社会义务

亚当·斯密:同情——两种美德

旁观者努力体谅当事人的情感、

当事人努力把自己的情绪降低到旁观者所能赞同的程度的基础上。

同情快乐比同情悲伤更强烈

卢梭:怜悯——三原理

①人在心中设身处地想到的,不是那些比我们更幸福的人,而只是那些比我们更可同情的人;

②在他人的痛苦中,我们所同情的只是我们认为我们也难免要遭遇的那些痛苦;

③我们对他人痛苦的同情程度,不决定于痛苦的数量,而决定于我们为那个遭受痛苦的人所设想的感觉。

区别自爱和自私

孔子:“孺子将入于井”

两个基本特征:心灵内容的痛苦、心灵指向他人

恻隐是道德的源头:动力和现象的双重意义

德性:一种比较稳定和持久的履行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个人秉性和气质

理智的德性、伦理的德性

中道

麦金太尔: 复数的德性——单数的德性

克洛伊索斯的故事:幸福的完整性和终极性

德性对幸福生活的影响

如何理解幸福

4、善与至善

亚里士多德的至善论

正义的概念 & 正义的观念

古代中国:正义即公正

正义的结构:在做什么?谁在做?对谁做?

强力正义观:特拉叙马霍斯、帕斯卡尔

功利正义论:伊壁鸠鲁

契约正义论:罗尔斯

自然正义论:自然法派理论家(西塞罗)

神学正义论:奥古斯丁、阿奎那

天道正义论:中国古代

罗尔斯正义二原则

“生存——自由——平等”

《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汉斯·昆

两项基本的要求:“人其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条规则:

坚持一种非暴力与尊重生命的文化——“不可杀人”;

坚持一种团结的文化和公正的经济秩序——“不可盗窃”;

坚持一种宽容的文化和一种诚信的生活——“不可撒谎”;

坚持一种男女之间权利平等与伙伴关系的文化——“不可奸淫”。

康德《永久和平论》:共和制、国际联盟、普遍友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