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决策与判断》读后感100字

《决策与判断》读后感100字

《决策与判断》是一本由[美] 斯科特·普劳斯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3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决策与判断》读后感(一):入门科普界的楷模

本书的分类是社会心理学,具体讲的也如书名一般,就是讲决策与判断。我并不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就不班门弄斧了去评价心理学了 本书结构非常舒服,概念例子结论建议非常俱全,并且大多建议结论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建议是可以当作参考意见来看的 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易读,概念性整的很少,有趣的例子多,又有总结建议做辅助,读前我还觉得会不会难啃,现在觉得属于是杞人忧天了。缺点也是有,就是虽然本书并不全面,但涵盖小点子内容量非常之多,每一小节又比较短,在内容上自然没法介绍非常全面。但是作为一本科普书非常不错了 另一个特色就是作者的谦逊,在序言结尾,作者毫不掩饰的就说了:本书研究并不全面,是挑奇异好玩的研究来写的,是有缺陷和局限性的,不要盲目照搬听信。实话说,在写这样的科普入门书籍,最需要的就是有这样的谦逊态度。 摘抄一下书中的原话。从认知角度来说,“无论是在客观世界里生存还是在社会世界中安身,我们都需要尽可能好地学会预测和控制他人对我们的影响”。从实践建议角度来说,”多数行之有效的消除偏差的方法都涉及对不同视角的思考“ 总体来说,对于社会心理学或者逻辑学比较有兴趣的,我是很推荐看的

《决策与判断》读后感(二):一些笔记

1.不要被很细节的情境所迷惑 2.只要有可能,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注意基线值 3.偶然性并不具备自我修正的功能 4.不要错误地理解向平均数回归 5.人们在判断连续事件时容易出现高估,而在判断非连续事件时容易出现低估。 6.对概率和风险进行判断时需要①保持正确的记录②警惕如意算盘③将复合事件分解为简单事件。 7.偶然的事件是普通的,但是特定的偶然事件则不然。 8.正确分辨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9.决策者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正性的、已被确认的关系,在判断相互关系时,没有出现的事实往往是最关键的。在判断一个关系是否存在时,决策者往往高估观察低估期望。 10.在对自己进行归因时倾向于情境归因,在对他人的行为归因时倾向于个性归因。 11.对于那些简单的、熟练的行为,人们在有旁观者在场时通常能够做得更好,对于那些复杂的、还没掌握好的技能,人们在其他人在场时则会表现没那么好。 12.当人们作为群体的一员做一件事情时,就不会像自己完成时那么努力。 13.人们倾向于从与自己相似的人那里获得行动线索。 14.几个人独自使用头脑风暴法比群体会议更有效 12.人们寻求证实性证据的倾向是广泛存在且业已确定证实的 13.通过思考自己的判断在哪些情况下可能是错误的,决策者能够降低过度自信并提高他的决策质量。 14.通过思考自己的判断在哪些情况下可能是错误的,决策者能够降低过度自信并提高他们的决策质量。 15.偏差不一定都是非理性的,理性的含义不仅止于正确性。

《决策与判断》读后感(三):从社会心理学出发聊聊“自我实现的预言”

“自我实现的预言”起初是指对现实情况的错误定义引发一系列新行为,而这最终导致错误定义成为真实。在古希腊预言中,有个国王叫皮格马利翁,因为对自己雕塑的雕像极其爱慕,把她视为亲密的伴侣每天一起生活,最终他的心意打动了爱神阿芙洛狄忒,将国王的雕塑变为人类。国王荒谬地行动和顽固的信念,最终得偿所愿,心理学中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后来,心理学家们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说,其中最著名的是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对小学生进行区分对待的研究。研究者将小学生们随机抽取一部分,但告诉老师这些学生的素质更好,后来的结果显示这些随机抽取的学生们成绩的确更优秀。在临床试验的设计中,也要求要尽量进行“双盲”或至少“单盲”试验,来排除因为研究者的先入为主和被试者的自我暗示导致结果的偏差。

“自我实现的预言”同时也可以是刻板印象和种族歧视的催化剂,当下意识地认定某个种族、某个性别的人生来低下,人就会带着“预言”得到验证的期待,进而不断确认自己的“预言”,肯定自己的认知。这也是得到广泛研究证实的。书中给出了几种消除这类证实偏差的方法,其一是首先告知被试者可能会面临偏见歧视,被试者在受试过程中就会对这些更为敏感;其二是积极用“证伪性回答”,通过质疑自己的判断,接受自己可能出错,来减少自我实现的刻板印象。

书中给出太多如何避免“自我实现的预言”影响决策正确性和如何造成我们的判断偏差,我想到更多的是人在生活中要警惕一些“预言”,和如何真正应用对自己的“预言”进行自我实现。常见逻辑谬误中有一项是“诉诸权威”,因为有威信的机构或专家说出的话,我们会下意识接受和认同,就像前文提到的学生成绩的实验。保持独立的思考,质疑权威,质疑“向来如此”,对所有信息都经过自己的逻辑判断和价值思考再选择。其次,比起达成某个目标过程中具体的实施方法、技术手段、环境、工作伙伴,对这个目标强烈的信念感更为重要。“当我允许自己可以做到,我就能够做到”是一句万能咒语。

《决策与判断》读后感(四):决策的冷静才能带来理性

很多心理学的决策根因的分析和探讨:圣彼得堡悖论、锚定效应、手热定律、诱捕陷阱等耳熟能详的理论和观点虽不新鲜,但是结合实际,有几个方面仍值得思考: 1. 如何评价和激励:很多时候我们不善于表扬一个人,是因为他怕骄傲,但是从概率来说,一个人的表现baseline是10分,只有他做到了20分才值得表扬,那么按照价值回归定律,下一次一定还是在10分左右徘徊(即使提高,也差不多是11分,大概率是低于20分),这会给我们造成一个错觉:表扬人之后就会让他膨胀,实际上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书中的那个飞行员的案例);所以不要吝啬表扬;同时衍生出书中提到的另一个晕轮效应:我们通常会认为一个人一好百好,从而对于多维度的表扬没有拆分更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 2. 思考对立面:经常会犯事后诸葛亮的错误,我早就xxx,实际上我们更像是拿结果反推过程,在很多投资领域,比如很多人说,我就认为这个股票会涨,但是没买,可是再给一次机会也不会买,我们通常会高估自己的判断力,这时候在决策前需要思考决策错误的对立面,让自己冷静和客观;比如看决策成功的基线,进而判断自己的水位;比如演讲大众受欢迎的概率是10%,那么我们做了很多努力,要接受我们的期望也许就是20%,反过来按照书中的理论,我们失败了之后,评估结果的时候,归因应该是有一部分在自己身上,也有一部分就是环境,环境类似于客观规律,改变起来比较漫长 3. 拍卖陷阱:很多时候我们买东西是为了划算,但是拍卖的时候,往往就会上头,从性价比变成了我一定要面子尊严,从而出了更高的价格;这里面需要冷静的问自己,到底目的是什么;在工作过程中也是,我们是想要成长做出一定事情,别人的升职加薪,所谓的职场不公,不应该成为我们吐槽的内容——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提升自己能力,以便提高自己的商品价值;在某一个特定场景(比如单独的一家公司)里无法体现我们的商品价值,那么市场认可就可以,不应该因为情境的原因干扰自己的目的 4. 皮格马利翁效应:我们还是需要想象自己成功的样子,这样才可能更接近成功;越具体越好;在展示自己也有一个技巧:如果平均水平高,那么就在观众面前展示;如果水平低,就自己提高水平后再展示;书中提到:研究表明,低于平均水平在有观众情况下表现会更差,因为我们会更加在意普通观众的看法,这一点深度认同 总的来说,书中值得探讨、思考、反思、实践的点很多,虽然有点抽象,但是应用到实际还是有很多参考

《决策与判断》读后感(五):多学点概率 帮助最优解

翻完此书最大感受, 数学概率论的重要性 贝叶斯的条件概率等知识应用。 人的决策大部分是环境,感受的产物。完全客观和理性的决策在现实中很难。人的认知和决策 也是决定了人和人之间的区别。

几个notes

1.脱离情境的决策是不存在的。 知觉,就本身而言具有选择性。 先在脑中定义, 后选择性“看见” 。因此 做任何重大决策或者判断之前, 通常值得停下问自己一些关键的问题:我是否受了 某种动机驱使而以特定的方式看待事物? 我夹杂了自己的哪些期望? 趟诺没有这些期望和动机,我看待事物的方式会有所不同? - 通过这些问题, 决策者可以发现能够引起直觉偏差的认知因素和动机因素.

2.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态度改变会引起行为改变。atomic habit 也介绍过:做一件事情之前, 用力说出你的计划和想做的事。 认识和行为的一致, 王阳明 的知行合一。 由大脑的态度和认知, 带动行为上的一致性。1.如果你要某人对某事形成积极的态度, 那么就引导他,使他向自己承诺拥有它。 2,如果你希望软化某人对某不端行为的道德立场。就引导他做出这种行为。

3.后见之明hindsight - 所谓的早就知道, 事后诸葛亮。 如果只是单纯告诫人们存在这个偏差,并鼓励鼓励,其实不足以消除这种偏差。 要避免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要思考怎么样才能出现另一种结果。明确思考过去的事件如何才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 解除自己脑中原有的主观“相关性”。 这个观点挺有意思的, 是一种非证实的逻辑方法。 证伪,证其他。 另外,记忆有偏差,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长期记忆的,记忆从本质上具有重构性,极度依赖情境因素。(见景生情)。做好精确记录的价值,除了详细笔记和记录并保管外,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能够避免这种偏差。

4. 情境效应。 - 晕轮效应, 产生边际扩散倾向。对比效应,近因效应,当人们对最后出现信息的记忆对比最先出现信息的记忆更清晰时,常常会发生近因效应。最近,你做了什么?

5. 前景理论 prospe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