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精选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精选

《我们内心的冲突》是一本由(美) 卡伦·霍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其他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201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一):犹豫就会败北

在月度的临界点读完,很遗憾我的阅读状态还是没有找回来。

今年是特别的一年,经历了很多未曾经历也无法想象的事情,世界以一种新的样子呈现在我眼前,或者说我有了一种新的看世界的目光。用好坏去形容任何人事物似乎都有些有失偏颇,但用很主观的词喜欢来做形容,就怎么都不未过。比如,大部分时候我都不喜欢我现在的生活,又比如,我有一点点感觉一切开始改变了。

相同的事物,形容的词汇不同,呈现出的就是完全不同的模样。有时候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就是自己给自己的某些固定的词汇,不改变就不会有新的转机,除非到了承受力的峰值。

不同类型的人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件事好像可以和所有人达成共识,不同的思维方式发散出的细枝末节和引发的情绪及连锁反应就是我们的成长线。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有原因,但并不是所有原因都能归于自身。

屈从、孤僻、攻击,剖析自身的话,我好像每一种人格都有,但他们并不同时出现,什么在掌控?根源在哪里?如果不能从人生经验力窥得一二,就没有人能给出答案。即便是看似正确的普遍认同的因果事件,在某个人身上也可能仅仅只是巧合。

去定义和不被定义不同时出现的话人内心的冲突可能就会少一点。有些人需要外力帮助才能认清自己,有些人则不需要。给出一个复杂方程式去里面对应自己的部分比茫然无措去寻找相对容易,关于生活的固定答案永远不会存在,存在的是无数种改变的可能,但哪一种是更让人接受的,在没时间之前就不会有答案。

我经历过漫长的等待,星越来越多又隐去,新的世界升起,热烈又隐去,周而复始,看见的世界不知不觉间变成自己想看到的。

力气很容易就被耗尽,约定好要做最真实的自己,还是免不了要装出一副对生活游刃有余的样子,还是很难表现出脆弱,尽管脆弱并不能真正被掩藏起来。

狐尾生长得很好,几天未见就有新的枝条升了出来。垂丝茉莉也有了新芽,这些新的来访者在我的世界里生长得很好,这给我一种生命突然鲜活起来的感觉。我常常想起儿时的映山红,一个好奇的孩子,漫山遍野的红和绿。那种山野里原始的清香,一直从儿时滋养我到现在。

青春的风把我从群体吹向了孤寂,害怕孤独到化解孤独,不用经历一切,做自己的疗愈师,探索自己,找到一切的根源,给自己一个答案。一个给自己的答案,真的会让生命豁然开朗起来。

感觉越灵敏就意味着能感受更多细微的灰尘,物理上的或是形而上的。接收到的刺激越多,可能会越敏感,也可能会越强大,每一种可能性都说得通。每个人似乎都面对着同样的问题,我认为找不到结果的时候不妨好好睡一觉。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二):没有比完全和彻底地成为自己更重要的事了

“只要我们活着,所有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甚至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

All of us retain the capacity to change, even to change in fundamental ways, as long as we live.”

读书悦己,读书寄情,读书可以完善我的知识体系,丰富我的精神世界,但这本我们内心的冲突带来的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它包括我对认知结构的改变和更新,包括引发我对自我,童年,性格结构的思考,分析,和未来有可能的重塑。

这本书像是一本写给神经症分析师的入门指导手册,讲了我们内心的基本冲突,冲突类型即亲近、对抗、回避,患者对冲突的主要应对方法,即塑造理想化形象、外化作用,以及冲突未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可能引起的后果,即恐惧、绝望、甚至施虐倾向。

于我而言,霍妮的两个观点是最让人兴奋的。第一,神经症并非先天或因在童年时期的遭遇而形成的,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引起的性格紊乱。也就是说,每一次在我的伴侣指责我苛责刻薄的时候,我的反应都是:我就这样,我一直都这样,我从小就这样,我小时候别人就是这么对我的,等等。这样的反应是一种心理暗示,并在一次次的重复中不断被强化,但它是错误的。我们可能都过于强化了童年遭遇对成年之后性格的影响。但其实我们是可以有主动选择,并且参与塑造自己的性格的机会的。这也就是霍妮让我兴奋的第二点,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不管是重复了几十年的习惯,还是我们自己认为是与生俱来性格因素,或者早已成型了的人格。

这些确实是非常让人兴奋的观点,作为一个自认为内心经常有很多冲突但还没严重到有恐惧绝望的潜在神经症患者,我目前处于意识到问题的阶段,意识到-分析-改变冲突产生的条件-改变性格,还是一段漫长的过程。这期间应该还会频繁的翻开这本书来找答案。

阅读的过程是一场完全彻底的对号入座加自我剖析、自我诊断的过程,分析自己的性格结构,什么类型主导什么类型辅助,分析自己为什么敏感,易怒,从头到尾像在用显微镜观察自己,想到成长阶段重要的人和事,想到自己在每一段亲密关系里发生过的争吵,应激反应,和心理活动。

归根结底,健康、健全的人格是一切亲密关系、社会关系的根本。先向内找到自己,强大的内心,稳定的情绪,足够的安全感,才有可能建立跟外界,跟各种亲疏关系间平等的联系,才能对外界所有不确定性的刺激做出合情理的反应,才能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读每一本书都会有思考,但读这本的时候,思考的密集程度可以说是几乎每读一句就要停下来想一想。

最后,除了这本我们内心的冲突要常在手边之外,阅读过程中还标记了几本相关的想读:

逃避自由,埃里希·弗洛姆

自我分析,卡伦·霍妮

白痴,陀思妥耶夫斯基

On being a real person, Harry Emerson Fosdick

Reason and Emotion, John Macmurray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三):听《我们内心的冲突》

应该和之前听的那本《人生的智慧》属于一个系列,都是心理学家的著作,而且作者霍尼跟之前的阿德勒一样也是佛洛依德的学生,而且也在最后背叛了佛洛依德,开创了自己的心理学体系,霍尼也受不了佛洛依德,总是把人的一切行为的动机归结为生理因素,不同与阿德勒把人类行为的核心动机归结为自卑,霍尼的核心理论中在书名中体现了——她把人类的核心行为动机归结为“冲突”。解读者的解读包括4个部分。 第一部分,人类内心的冲突有哪些?解读者首先指出,神经病和神经症之间的区别,神经病指的人有生理性病变,而神经症指的是没有生理性的病变,但是人的心理情况有不适感,在人际关系之中,有重大的问题,以至于人格发生拉扯。解读者说,内心的冲突,每个人都有,但正常人没那么严重,有神经症的人就比较严重。他举了一个例子,这就好像是一个人的内心有两个选择,这两个选择会有冲突,这两个选择可能会向两个不同地方向拉扯,对正常人而言,这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通常比较小,比如小于90度;而对于有神经症的人来说,这两个选择的角度非常大,甚至可能接近180读,这就会导致非常大的痛苦。变霍尼指出,人类不同于动物,动物是受动物本能驱动的,而人类有自我意识,有自主的选择能力,“选择”,既是人类的天赋,又是人类背负的负担。就是因为有了选择,所以人类内心才有冲突,才有痛苦。而霍尼最初也是师从佛洛依德,所以,她也属于精神分析学派,人类成年之后的痛苦,都需要从童年经历去找原因。这一点上,霍尼也不例外,只不过,霍尼并不会把一切原因都归因为生理原因而已。 第二部分,人类是如何应对内心冲突的?以及效果如何?为了应对内心的冲突,人类有三种最最要的应对方式:顺从、对抗和逃避。顺从,或者说屈从,就是力图让所有人都满意,压抑自己的需求;对抗,就是控制和要求别人,让对方屈服和服从与自己;而逃避,就是从人际交往之中退出,完全躲避冲突,回避冲突。除了这三种最主要的因对方式之外,还有另外两种应对方式:理想化和外化。理想化,就是给自己带上一个“完美人设”的面具,让自己按照完美人设的方式去行动,但是这毕竟只是人设,并不是自己的真诚想法,自己内心的冲突仍然没有任何的缓解。而外化,就是把自己的负面情绪投射到外部,投射到另外一个人的身上。所以,三个主要的,和两个次要的,一共五种应对的方式。至于说,这五种方法应对方式的效果如何呢?当然,没有一种能真正解决问题,霍尼说,这些方法,都是人的防御机制,都是对于内心冲突的反应,但并不是对于冲突本身的化解。 第三部分,人类应对内心冲突失败会有什么后果?前面提到了,五种防御机制都没有什么效果,最终都会失败,那么失败之后,会有什么后果呢?首先,应对冲突失败,会让人觉得害怕和恐惧,除了恐惧之外,第二个后果就是会人格衰竭,逃避一切责任。接着,会进入绝望的心态,这个时候,有一些脆弱的人甚至会选择zs,结束痛苦的生命,当然,还有一部分人会进入报复社会的心态,会想要报复和伤害一切幸福的人和幸福的事物,会变成施虐狂。 第四部分,所以人类应该如何应对内心的冲突?这个部分,霍尼也体现出了和她的老师弗洛伊德不同的看法,佛洛依德的观点比较悲观,他觉得人的行为模式,是被生理因素决定的,是不能被改变的,最多只能认识它,接受它,然后“升华”它,是不可能改变它的。但是霍尼认为,我们可以帮助那些陷入内心冲突的人,帮助他们认识到冲突的根源,帮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树立正确的认知,和自己和解,认清冲突,释放冲突,化解对于自己的人格的拉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