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精选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精选

《我们内心的冲突》是一本由[美]卡伦·霍妮著作,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1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2-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一):这本书的价值

这是一本让你看清自己内心的书。

如果没有客观的认知能力,看了之后你不一定会变更好,反而会更焦虑。

目前,心理行业更倾向于这个利益至上的商业市场,所以从业人员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私心...

这本书里说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普遍存在的,看书的过程有些时候会像看星座书一样,哇,觉得好准。

每个人看完后都会或多或少的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但这些都是人类共有的常态心理而已;所以,看书的过程中不要觉得自己很另类、是特例,其实大家都一样。

这种感觉就像什么?就像有时自己身体不舒服了,去百度...然后给自己下病危通知书!

不过,有些确实是生病了需要心理或生理治疗,自己要培养辨别能力才行。

看这类书的正确姿势是,通过看书来更清晰的看到自己平时不易察觉的心理状态,然后分析它们、理解它们,最后引导它们朝好的方面发展。

但,这个过程必定充满了挣扎和痛苦。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二):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学习心理学在于认识你自己,在于自己需要充分意识到我们自己都不完美,但我们需要学习着和它相处。 去年大概这个时候,总是不由自主的打嗝,后来实在受不了,去看青医附院挂了个专家号,还没描述完症状,专家说:你有抑郁症;我说我这样的人怎会有抑郁症呢?专家说:病人一般意识不到自己有抑郁症。然后说你是不是近期工作压力大?然后分析了我这个属于胃上嗝,属于自己主动打的。还分析了我的咽炎甚至我父亲习惯咳嗽背后的心理因素。结果,后来我意识到我当时的打嗝是心理因素之后,竟神奇的不打嗝了! 心理压力无法有效释放后,会被外化为身体的不适,当这种不适持续时间长后会形成一种心理暗示,通过这种主动动作或者主动的不适感会某种程度降低心理的压力,虽然不是正常解决压力的途径。 动物依赖本能,而人有选择的权利,选择这是优势也是劣势,有选择就意味着在遇到相反的欲望选择时会出现内心冲突,内心的冲突无法有效解决就行形成心理疾病。 冲突的结果可能形成迎合他人,对抗他人,或者远离他人三种基本选择,同时向内形成理想化形象,以及把理想化形象与真实形象之间的冲突外化成某个客观因素(借口)。非常简洁的把心理学的基本框架用这五点搭起来了。她和弗洛伊德最大的不同是认同道德对心理的影响和约束,而后者认为主要是本能。 人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活下去,心理疾病的本质是没有办法战胜生活,就向内去自欺欺人,明示或者暗示自己能够很好的活下去。 人们必须学会坦诚真实面对自己的情感和缺陷甚至自己的一些内心的黑暗,而解决内心人格最好的老师就是生活本身。文中还提到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提及的真诚。突然想到,西方的哲学家艺术家钻研到极致自杀的貌似不少,而中国古典的智慧大师好像少有钻这个牛角尖的。 越读越觉得自己有病[呲牙] 2022.B.32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三):读完之后 突然有想剖析自己的冲动

"追求内心的完整统一,即不伪装,感情真挚,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情感、工作和信仰中去。"——是卡伦霍妮对精神症治疗目的的概述。就像理想国一样,虽然不可达到,但完美的目标指引着我们前行。

卡伦霍妮把人格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服从型、攻击型、超脱型。自我感觉在服从型(50%)和超脱型(50%)之间反复横跳,而其原因是否正如书中所说,根源来自于对爱的强制性需求和自我保护机制呢。我的确时常因为害怕引起人际冲突,害怕他人攻击、中伤,害怕他人不够友善的眼光,而用服从态度来保护自己,使自己远离具有火药味或者尴尬的局面。

想想其中缘由,可能是儿时为了快速平息家庭冲突而下意识选择主动妥协或无声反抗。虽然并不缺乏父母关爱,可是否有把完美家庭关系的想象移植到对爱情关系的向往上呢。我想大概率是有的。但现实的情爱更不可能达成完美想象,自己想象中的完美情人形象不可能存在,建立在想要对方专一且无条件地爱着自己上的无条件付出的行为也必然落空,不会得到对应回报。因为这一切都是对完美关系的强迫性愿望,对自己内心完美情感形象缺失的补偿性渴求。

服从型的交往态度便是衍生于家庭冲突场景或基于完美关系愿望之上的,便宜的,下意识的处事方式。虽然不同于传统概念里卑躬屈膝和曲意逢迎式的官场恶习,但也是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无条件的爱的回馈的一种乞求。听起来这种乞求并不是很严重的心理疾病,但的的确确会给人格发展带来阻碍。除了在很多情况下无法争取自己正当的权利之外,还会对冲突情境怀有巨大的恐惧之心,甚至阶段性的牺牲在具有攻击型人格的人际关系中(被对象、父母、领导PUA)。而人生往往不可避免上述情况,尤其是服从型人格的人生。

超脱型人格比服从型人格发展的要晚一些,但也趋近完善了。其实发展出超脱型几乎是服从型人格的必然结果。服从型需要面临很多权利的丧失,性格的压迫,而超脱,也就成了安抚自己的必要手段。我的超脱性格可能起源于年少时期就开始的慢性疾病对身心的折磨,使得自己在重大的挑战面前龟缩不前,害怕自己不能做到而愈加受挫。当然,后来也通过努力克服了一些挑战,甚至可以说力挽狂澜。但当这些都如江水东逝之后,超脱型便完整坚韧地出现在了性格之中,一方面是对自己无法接受挑战的下意识保护,另一方面,也明白了即使经受住了挑战,仍有漫漫长路在前方等待着你,等待着你的全力挣扎与拼搏,只为了那一丝丝缥缈的光明和希望。

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人格挣扎、分裂中继续成长。在知行合一之前,知智合一也是一段很长的路。怎么做到内心的完整统一,书中没有更深刻的讨论了,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所处的境遇与机遇也不同,都需要自己鼓起勇气去探索发现解开心结之路。放下对完美情人的想象之后,也要放下理想形象中的自己。放弃完美主义并不代表着无所要求,只是要深刻的理解并无完美这一客观事实,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完美的下一刻,也就是不完美了。

服从型不可能一夜之间变成攻击型,但是坚持自己的权利,看淡别人的看法,以自我是否舒适满意为人际交往的准则,便是改变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内心难免愧疚、挣扎、煎熬,但为了人格的进化,一切都值得。超脱性格在我看来最难改变,因为超脱的根源——无望感,已经深深植入自己的世界观之中。尽力掌握情感、事业、学业,是会有切实的收获,但是这一切的努力在命运的拨弄面前显得太过微不足道,我们如何去享受那缥缈的掌控感以及片刻的成就感呢。还是说,生命的意义,就是燃烧掉生命这个可燃材料去换取那每一瞬的存在感,用无数短暂的快乐和欢愉拼凑人生的终极剪影。

这自我剖析的第一刀并不锋利,方法论也没有得到具体的答案,但内心的突围,已经开始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