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家庭纽带读后感1000字

家庭纽带读后感1000字

《家庭纽带》是一本由[巴西]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式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1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庭纽带》读后感(一):这是她想要的,也是她选择的

出门时原打算闲阅随便翻翻调节一下的很薄的一本却出乎意料的让我回头看了三遍首篇《爱》。“这是她想要的,也是她选择的”,当家庭主妇安娜无意间被嚼着口香糖的盲人“击中”的时候,被日常琐碎生活压制、磨灭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了,一直都是自己编织的“网兜”作茧自缚般把自己弄丢了。发现、觉醒顿悟后又选择“回归”,不是走出的娜拉,不是出轨的安娜卡列尼娜,是悄悄吹灭了火苗,平静的回归。文中9次写到了“网兜”。第一次是“买的东西把新网兜撑得变了形”。再大的网其实也是有限的,她想要装进很多,网兜都被撑了变了形。孩子在生长、饭桌在生长,她的无所不能终将衰竭、无力,而那些她种下的、用小而有力的手哺育的树会嘲笑她,她像一个盲人深陷黑暗中嚼着自以为是的甜蜜,此时的她在疲惫中是愿意的、乐意的,很珍视的把网兜抱在胸前。第二次是“沉重的网兜从怀里滑落,在地上迸裂开”。第三次是“报童笑着把网兜递给她”。第四次是“指尖的网兜粗糙极了,完全不似编织它时那般友好”。第五次是“握着被鸡蛋弄脏的网兜”。第六次是“她把网兜放在地上,在一条小路的长椅上,呆坐了很久”。第七次是“她抓起网兜,沿着黑暗的小路,走到主路上”。第八次是“她抱着网兜,跑到电梯口”。第九次是“手指依然缠在网兜上”。

《家庭纽带》读后感(二):以尽量浅白的语言向普通读者推荐李斯佩克朵

今天终于拿到了李斯佩克朵的《家庭纽带》,一口气读完。激动不已。李斯佩克朵的小说乍一看可能不好读,下面这一小段话希望能让更多人接近这位伟大作家。

正如托宾所说:“李斯佩克朵在故事里将一些非常古怪的因素完全直观化,仿佛它们陷入梦境里即将苏醒过来,迫切地需要一个具体的实体。”在她大多数作品中都有一种半梦半醒的氛围,或者说,出神。作家深入到人物的灵魂之中,去体会,去表现。我相信几乎所有人都有复杂的内心活动,但往往不知不觉。通过李斯佩克朵赋予它们的实体,善感的读者会有恍然大悟之感。她为茫然、混沌带来了形式和词语,这些文字往往偏于抽象,但具有极强的肉身性质,是可以还原为身体经验的神思。

也因此,她的小说往往情节很弱。但当代读者应该进入这个阶段了——情节和题材的重要性早已消减。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人类的内心,但之后就该弃舟登岸了。李斯佩克朵这本书基本都是以家庭妇女为主人公,日常生活并无什么激烈的情节,一如你我每天的生活,但波澜不惊之下潜藏着多少能量啊。它理应是文学在当今时代最为重要的题材之一,但又极难表现。李斯佩克朵用一种极为原创的方式(我们也许能看到一些现代主义大师的影子,但核心部分是她自己)完美表现了众多十分微妙的生活内容。比如日常生活中的自欺、困倦、恶心、愤怒,还有更多难以言传的,都在她笔下复活。这不是现实主义反映或再现的方式,而是更精神性的——仿佛我们过去的生活在不经意间度过了,她让我们看到那些生活的形状和意义。为了让这话更明白一点,我借用之前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个判断:他的复调写作让重叠交错的嘈杂声音获得了形式和秩序,因而也得到了意义。所以它是救赎性的。在李斯佩克朵这里,没有那么明确的哲学指向,也更贴近日常。

所以萨比诺说:“可以看出,从前你受的苦很多,现在你受的苦很好。”苦难本身并不天然包含价值——也许这一点与直觉有些违背,但我相信确实如此——就像我们都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感受到各种东西,当然其中有很多是痛苦的。但李斯佩克朵把它变成了意义的源泉、拯救的潜力。

也许读完她的书会让你获得一双不一样的眼睛来看待生活,很有可能。

《家庭纽带》读后感(三):《数学老师的罪行》:人类对于动物的无可赎罪

男人来到山顶,思量许久,踌躇着,决定在脚边埋下一条陌生的死狗。以一个懂得观察、计算、归纳的大脑的智慧,这位数学老师在弥补自己的罪行。

巴西作者克拉丽丝描绘了这样的画面:在埋完死狗后,数学老师的脸上绽放出释然的笑容——罪行受到了惩罚,他现在自由了。于是他开始自由地回想起往昔与那只“真狗”在一起的点滴,他为小狗取一个有灵性的名字,也知道小狗会给他起名;他爱小狗,也知道小狗爱他更深。即使这仍旧是种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数学老师确是在如此有爱的印象中实现了人狗和谐的回忆。

然而这和谐之上所掩盖着的人性伪善的面纱,在他更进一步的回忆中,一触即破。他说,“每一天,你都是一条可以被抛弃的狗。”人与动物间的依附关系,究竟从何时开始变得约定俗成?饲养与陪伴,“虐待”与抛弃,分明从来都是人类的选择,而宠物则被永恒置于客体的境地。

还好,人类尚存良知,数学老师在面对这样的人畜困境时也不得不有所反思。他说,“我用我的形象塑造了你,你也用你的形象塑造了我。”人的记忆、过往塑造了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情感与智慧,而聪慧的小狗亦如此。但小狗不会向人类让步半点自己的天性与过往,正如小狗也不会要求人类改变任何本真的自我属性。由此,面对宠物时,他人性中最辩证的矛盾被点燃了:“因为你什么都不向我要求,所以你向我要求得太多。”面对小狗,他被要求成为一个人——一个体面、有耐心、饱含爱心的养宠物的人士。

由此可见,数学老师最终抛弃小狗的行为,根源于人类面对动物时的一种矛盾心理:面对、拥抱一条小狗意味着人类本该展现出最纯粹和充满爱的人类面貌,可那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人类主体性异化的体现;而冷落、抛弃自己的宠物,则展现了人类作为主人、饲养者的无可改变的强大——人类虽不能百分百决定自己的命运,却可在一念之间改变一条狗的命途。

一颗冰冷而智慧的数学头脑甚至将弃狗的影响也计算清楚,推卸责任、拒绝面对、背叛自我,这一连串通过遗弃宠物来达成的目的,不会被判处太大的罪名。因为抛弃小狗的这种手段、抛弃一条信任人类的狗的这种方法,在人类社会的伦理评判标准中,不会让他下入地狱。

然而,当数学老师最终通过埋葬陌生死狗来为自己赎罪时,他甚至不能将自己说服。在故事的最后,“他冷酷地找寻着一种方式,用以摧毁这条陌生狗的假葬礼。……这样,数学老师会永远重新犯下罪行。”

从他决定抛弃小狗的那一刻起,数学老师就应该清楚:作为人类的他,将永远无可洗刷自己冷酷的罪名。

《家庭纽带》读后感(四):《家庭纽带》 | 不幸没有止境

《家庭纽带》

这是第四本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在翻开目录的瞬间我想到鸡和蛋但我没有直接去读《一只母鸡》我看过一个时常大概30分钟的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电视采访 她穿着长裙 皱眉 几乎从不笑 表情凝重 我只记得她笑过短暂的一下 在谈到新书里的姑娘时 也就是玛卡贝娅 采访中提到的那篇神秘的《鸡与蛋》(收录在另一本书《隐秘的幸福》)李斯佩克朵说她自己仍未懂 对她来说太神秘了 闵雪飞女士也多次谈到蛋与鸡 但我为什么没有直接去读呢?我实在讲不清楚缘由 一种惧怕?一种阻碍?一种等待?一种过渡?总之 我从第一个故事开始阅读

《爱》

安娜 在短暂的产生自我意识的瞬间 迅速跌入丈夫和家庭营造的“爱”里 于是消解了也许汹涌地觉醒 我想 那种不适已经形成了 它存在于每个危险的下午 她立即爱上的盲人嚼着口香糖 安娜会再次遭遇这些感觉 (总之我这么想 )

哦 又出现了镜子的意象 镜子前的安娜站立 并安静地梳头也许是通过镜子的自我认同和找寻吧

我在之前没有提到过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本人在采访里和她的这四本书中 我常常读到 疲惫 她现实中会突如其来地感到疲惫 忽然就兴趣索然 懒得再说一句话 她写的故事中的人物有时也如此 缥缈不定 无法捕捉 充满隐秘的预言

《一个姑娘的谵妄与酣醉》

我记住主人公的一句话 : 有找寻 才会找到

但我始终不知道主人公的名字 那个玛利亚吉特利娅是她自言自语(如果是她自言自语我想玛利亚就是她的名字)还是如她对别人所讲说的那样是一个朋友?我无从得知 但名字不重要 也许任何一个坠入婚姻家庭生活的女性都不重要 她溶解在丈夫和孩子周围 配合丈夫的一切需要 星期一到星期五的烦闷和家务的没完没了 那双备受摧残变得粗糙干黄的手 就是日常的一切

在某一个星期六终于可以脱离孩子但还是需要陪同丈夫参加与某个有钱人的饭局女人终于可以醉酒此时只需保持优雅这有什么难的可以喝醉了这才是重要的(即便遭商人骚扰)这一切不过是醉酒的幻觉是某种fksw 但酒会醒在生活无数短暂的缝隙中女人会醒 醒来会知道fk无用 只有悲伤 但她听天由命 接受生活中获得的这个位置 这个位置貌似可以保护她 是的 可以保护她我想也许每一个深陷家庭的女性一定会时不时地以此来劝说自己 暴怒和不满在她敏感温柔地自我满足里 逐渐化解

我慢慢意识到 婚姻看似 是大多数女性主动走入的世界 但同时被幽禁在婚姻生活里的女性似乎的确会在日复一日中失去一切的知觉 凭借“自由”和“快乐”过 在这个“社会地位”的保护下 几乎所有人都选择认命 (即便想起来 去对抗改变 但还不是被塞满了琐事 无法抽身? )

所以 所以 那些绝望 悲伤 充满怀疑的时刻 会再次 出现 然后 悄悄平息吧 我不再想婚姻还是不婚 这些都无聊透顶 我去看一眼月亮吧 天黑了 一切都毫无办法

《家庭纽带》读后感(五):【2022/01/04】『足够独立自信的女性,是可以剪掉那段家庭纽带的』

【2022/01/04】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巴西]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家庭纽带

『足够独立自信的女性,可以剪掉那段家庭纽带的』

2022Day4BOOK4

整本书的阅读过程都觉得在体验作者很矛盾的一种人生。似乎是很想活出个人的样子,但是字里行间所描绘出的又是个体女性对于家庭的沉浸式的付出。看最后的译后记才对作家本身稍微了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她这样的文字也许和她的个人经历分不开。在欧洲经历了十六年异国婚姻后的她在结束婚姻后带着孩子返回故乡,为了多挣钱她充当影子写手,也把自己的家庭生活经历多少写进了文字里。

我想大概就是因为这样的一段并不愉快的前半生,所以她的故事和在故事中选择的比如水牛这样的意向是角度很清奇的。所以从这一点上而言、这一本短经典对于我而言并不能算特别好读。不过也正是因为刁钻的角度,多了一份可读性。

我还是最喜欢第一个故事。习惯了寻常生活的主妇在看到瞎子吃口香糖的那个瞬间觉得自己的真实生活分崩离析。可一直以来她都是被需要、被要求的,她认为的正常也是这一份“被”。真惨。女性自己需要才是首先要掌握的真实,不是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