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黄河东流去经典读后感有感

黄河东流去经典读后感有感

《黄河东流去》是一本由李凖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3元,页数:73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河东流去》读后感(一):农民,了解中国的钥匙

这是一段我不是很了解的历史,起初以为蒋介石扒黄河的背景是编的,查了查确有其事。依然是茅奖惯有的风格,最底层农民的缩影,这是一群我们陌生的人群,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七个家庭的逃难史,悲欢离合,正如作者在最后所说的"几千年来,农民总是和他们的“家”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土地、茅屋、农具和牲畜,构成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了他们特有的伦理和道德。但是,当他们的田园被淹没,家庭被破坏,变成了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的时候,他们会怎样呢?他们的伦理观,道德观,以及大批流入城市以后,他们的家庭,人和人的关系会有些什么变化呢?"

"不了解中国农民就无法了解中国",作者带我们去窥视了一番他们的生活,各种人物事件,感情穿插在一起,织成了一张多彩的众生相,也看到了不同于他们这个阶层的我的影子。

见识浅陋,没什么观点,只是通过作者的想象一饱了眼福,有了一番非常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黄河东流去》读后感(二):农村经济转型时期的男女

这本描写了很多女性,女性的故事不再只是高墙里佳人的爱情与深怨。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存方式被迫转变,他们开始进入城市,认识城市。离开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农村妇女开始走出家门谋生,或许大部分女性参与生存是从卖身、从艺、陪客、做小开始的,女性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近代化浪潮中进入社会生活的啊,并且到今天还在遭受一地鸡毛。相比女性命运被时代推动的无奈与顺服,小说对男性转型的刻画很有意思,很重视表达这些男性农民的价值观,写了他们的固执,对土地的幻想,对传统道德的恪守,他们本分苦干的价值观让他们抗拒城市生活,也抗拒女性生活方式的转变,比起出门赚钱想办法活下去,他们更愿意看到身边的女性因恪守道德而饿死在家里,这更符合他们对气节的认识,他们认为这样才配得上做他们的家人。而拥有财富的男性并不具备如此强大的道德观,他们作奸犯科,什么坏事都干。这些男性写的很生动,也让我们看到他们强大的基因,因为他们似乎还活生生的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里,他们的道德观不是用来要求自己的,是用来要求身边女性的,我丝毫没有感觉到这里刻画的老实巴交的农民一旦变富仍然会勤勤恳恳坚守土地的可能性,到是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状态很连贯,他们穷时是既不愿改变现状又要求全家一起陪他饿死的形象,富时是无恶不作毫无道德底线的恶人形象,很服。

《黄河东流去》读后感(三):从《黄河东流去》看中国人的底色

世界读书日买的《黄河东流去》,厚达729页,今天清晨在不舍中放下。意外中的惊喜,名副其实的第2届矛盾文学奖作品。如此质朴之作,类似体验一是高中毕业后读《平凡的世界》,二是十年前读《白鹿原》,《一句顶一万句》《1942》风格题材有些类似,但或炫技或笼统,远不及此书厚重细腻。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从这个角度来看,此书要传世,且应该被更多人读到。 最初阅读是因为湖北河南交界,我鄂西北的家乡东接襄阳保康,与河南仅相隔二百余里,我的亲戚中有嫁到河南的,我的姑爹是新乡人,我闺蜜的爷爷系1942年逃荒来到湖北,我在林区、宜昌两地工作期间的每一个单位中都有河南籍同事,这两年特别关注河南电视台文化节目,凡此种种,都让我特别想通过一本书去深刻了解和认识河南人。小说讲的是,1938年,抗日战争国民党扒开黄河花园口,拟“以水代兵”抵挡日军,淹没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个县,在这个大灾难、大迁徙中,七户河南农民家庭在逃难过程中的悲欢离合。惊喜的是,通过七个农民一段家庭生活,我找到的不是了解河南人钥匙,却是一把理解中国人民和认识中国的钥匙,并有望打开“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把锁的可能。 本书上成书于1979年,下部完成于1984年,但历史的痕迹并不明显,语言毫不僵化,结论也不媚俗。李凖在前言说:《黄河东流去》不是为逝世的岁月唱挽歌,她是想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 小说没有繁复的结构,繁华的意识流什么的,结构单一但读之晓畅,朴实无华却触动人心,艺术之最高境界果然是无技艺。也只有这种风格,才能去写作者熟悉的质朴农民和他们的土地、茅屋、家具和牲畜,写他们独特真实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勤劳、痛苦和忍耐,勇敢、智慧和信心,以及他们特有的传统伦理和深厚道德。读完只想说:中!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和生活。小说都是真的,除了名字,历史都是假的,除了名字。 书中最吸引我的是几乎每段都有的充满乡土气息的中原俚语,如“情理不顺,气死旁人”“手心手背都是肉”“泥人还有土性子”“女大自巧,狗大自咬”“能隔千山,不隔一水”“千斤白,四两说,说比唱难”,这些话语朴素简练,取材于农村生产生活,这些无处不在的比喻和话语,我的父母今天还在说,我们在审判调解中也还在用,大概就这是中华文化伟大的潜在的生命力之所在吧。 附两段: 什么叫良心?良心就是一个人的德行,一个人的胆气,一个人的脖筋和脊梁,人有良心就活得仗义,活得痛快,什么都不怕,他没有亏心... 唱到悲哀的地方,他竞然泪流满面。人家唱喜剧《老山羊搬兵》,他在一边张着嘴,瞪着眼,几乎要笑出声来。因为他表情太丰富,个子又大又显眼,经常惹得台下观众指指点点,后来竞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大旗杆”。每逢他一走出台口,下边总是轰的一声,一阵嘈杂,观众小声议论着:“大旗杆!大旗杆!”“这货又来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