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社交媒体简史读后感锦集

社交媒体简史读后感锦集

《社交媒体简史》是一本由[英]汤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交媒体简史》读后感(一):基础设施和媒介素养问题

作者想要说明所有信息媒体都是社交的,而每一种媒体之社交性则在历史上呈现着民主、分散社交-集中化-被一种更民主社交媒体取代的趋势。似乎只要存在基础设施(决定了谁有权传播、接收)和媒介素养(决定了如何传播与被接收)问题,就会存在政治商业精英垄断问题。印刷(比如说书籍报纸啦)、电子/广播媒介、互联网都走向垄断,但口语永远自由。

《社交媒体简史》读后感(二):交流的车轮滚滚向前

作为新传学生,读这本书时更像是一本参考书。作者以时间和国家为顺序,梳理了不同时代的交流和传播方式,不论是记录在莎草纸上的文字还是到如今的社交媒体。回望整个社交媒体的简史,终究离不开社交二字。但正是因为社交,人们才得以将自己的思想互相交流,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也正是在不同方式的交流方式中不断被人们变革创新。这样看来,交流的意义巨大。

《社交媒体简史》读后感(三):社交和媒体的本质联系

摘录:语言之所以得到发展,最可信的原因是要借语言建立社会纽带,其基本用途是交流有关社会团体内各种关系的信息。

从罗马帝国时期的书信往来,到现在的各种平台和app,人类对于社交的强大需求一步步推动了各种媒介的发展。当然,也可以说是因为当中所蕴含、几乎是唾手可得的庞大利益,所以“对话”的方式和媒介就成为了一代又一代的富豪崛起捷径。

本书没有什么艰难的理论或是复杂的历史细节,有的是如同台阶般有序推进的过程和理解。适合有基本世界史知识的读者,能协助打通对于不同历史时代发展的片段式理解。

《社交媒体简史》读后感(四):信息时代的现在

说起社交媒体,脑子里想到的就是网络、手机,确实,如今网络的普及让交流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对话,而且如今文字已经十分普及。可是时间往前推,文字交流只属于少部分人,或者说只属于皇室贵族之类的,在一开始能够进行文字记载的材料很少,普通民众也没有能力去负担。一开始的莎草纸、砖瓦、甲骨、青铜、羊皮,这些只属于奢侈品。所以那个时候信息传输是缓慢的,而且留下来的记载也确实不多。随着造纸术的改良,纸的传播,信息开始向下传输了,民众的识字率在上升,与此同时信息传输变得多样化,信息筛选变得艰难。媒体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传播也促使这些变化。 如今我们每天面对着无数的信息,当然也是选择自己想看的才看。但是这些自己认为是想看的,可能是计算系统推出来的。信息传输发达后,个人筛选片面化了。如今许多的新闻标题带有性别对立、耸人听闻,本质上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流量,流量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手段了。

《社交媒体简史》读后感(五):“我们盯着后视镜,倒退着走向未来”

如果用Macluhan的话来总结,那就是“我们盯着后视镜,倒退着走向未来”,几千年的社交媒体发展史,分析角度奇特、刁钻,从去中心化到集中化再到分散化,每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出现并不必然带来向前的演化,也会倒退。正如书中阐述的螺旋状发展的媒体与民主进程,联结人与人的思想观念和态度倾向的中介物也经历了精英化和世俗化之间的来回摇摆。21世纪的“社交媒体”,20世纪的广播和电视,19、世纪的报纸,18世纪的宣传册和信札,17世纪的咖啡馆与公共领域,16世纪的印刷爆炸,古罗马的莎草纸,作为联结多个主体的人、观念思想和承载物之间的跨时空介质,社交媒体在结构和模式上已存在了几千年。回顾历史,特别是用当下的技术社会学的视角审视过往,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媒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在重演与倒退。总的来看,这种历史分析法虽然有点偏向技术决定论,但角度刁钻,叙述通俗,翻译流畅,逻辑清晰,能够自圆其说,对我们反思当下的社交媒体环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