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摘抄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摘抄

《雪的50种表达》是一本由[英]南希·坎贝尔(Nancy Campbell)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一):一起来看雪吧

“雪”,一直被周围的人们所喜爱,或许是因为在长三角,只有冬天才有可能见到美丽、浪漫、冰冷的雪的缘故,也只有下雪了,才能开展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这样有趣的活动,大家对于这种冰冷的物质带着别样的喜爱。

这本书正是作者基于各地文化,围绕着雪有关的语言,基于语言产生的背景,对这样的赐予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单了介绍。读来觉得比较有趣,是一本可以读一读的趣味性书籍。

书中谈论的内容颇多,从大家较为熟知的日本“雪女”故事、韩国的“初雪”寓意;谈到了具有描述雪地困境和帮助的格陵兰语“融化的雪水和啤酒”、苏格兰语“受困于暴雪中而死”;再到具有雪中导向意义的俄语“雪脊”、奥吉布韦语“破旧雪鞋的月亮”;甚至还有宗教和信仰意义的梵文“雪”、西班牙语“雪圣母”。

在这些与雪有关的内容之外,雪豹、雪莲花等只在有雪的情况下才可能会出现的生物;雪地滑板这种只有在雪地里面才能产生的人类活动;雪崩这种特殊的自然灾害等。也在书中借助某个地区或国家或者民族的语言做了介绍。

总体来说,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长三角,几乎未曾见过长时间大雪的人来说,读了这本书,无论从物质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对于世界范围内的雪都是有了更多认识的。神秘的、冰冷的雪在这本书里,被作者缓缓揭开面纱,读者可以认识到更为复杂、真实的雪。从时间纬度来说,随着全球变暖,冰川在融化,可能越来越少的降雪会发生,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从空间的角度来说,据传即便是在泰国这样的亚热带地区,也有过降雪,因此还特意在泰语中创造了雪这个词语,而北方的蒙古等地也因为雪的各种表现而产生各种表达来指导生产和生活,看想去就像小时候家里长辈教育的各个节气改做什么的等谚语一般,有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二):一起来看雪吧

“雪”,一直被周围的人们所喜爱,或许是因为在长三角,只有冬天才有可能见到美丽、浪漫、冰冷的雪的缘故,也只有下雪了,才能开展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这样有趣的活动,大家对于这种冰冷的物质带着别样的喜爱。

这本书正是作者基于各地文化,围绕着雪有关的语言,基于语言产生的背景,对这样的赐予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单了介绍。读来觉得比较有趣,是一本可以读一读的趣味性书籍。

书中谈论的内容颇多,从大家较为熟知的日本“雪女”故事、韩国的“初雪”寓意;谈到了具有描述雪地困境和帮助的格陵兰语“融化的雪水和啤酒”、苏格兰语“受困于暴雪中而死”;再到具有雪中导向意义的俄语“雪脊”、奥吉布韦语“破旧雪鞋的月亮”;甚至还有宗教和信仰意义的梵文“雪”、西班牙语“雪圣母”。

在这些与雪有关的内容之外,雪豹、雪莲花等只在有雪的情况下才可能会出现的生物;雪地滑板这种只有在雪地里面才能产生的人类活动;雪崩这种特殊的自然灾害等。也在书中借助某个地区或国家或者民族的语言做了介绍。

总体来说,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长三角,几乎未曾见过长时间大雪的人来说,读了这本书,无论从物质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对于世界范围内的雪都是有了更多认识的。神秘的、冰冷的雪在这本书里,被作者缓缓揭开面纱,读者可以认识到更为复杂、真实的雪。从时间纬度来说,随着全球变暖,冰川在融化,可能越来越少的降雪会发生,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从空间的角度来说,据传即便是在泰国这样的亚热带地区,也有过降雪,因此还特意在泰语中创造了雪这个词语,而北方的蒙古等地也因为雪的各种表现而产生各种表达来指导生产和生活,看想去就像小时候家里长辈教育的各个节气改做什么的等谚语一般,有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三):关于雪的旅程

50种关于“雪”的表达,或是国家的语言,或是对应的典故,感觉是跟随作者的笔触了解全世界不同地方的“雪”哦,这是一场人文地理的旅程。从书的外观而言,ta有着雪的清冷,也有着雪的美好,淡蓝与雪白混合,融合出了雪原的感觉(不过有一个疑问哦,为啥子封面没有贴合着书哦),古朴雪白,却也晶莹剔透。

在不同的语言下,雪被作者以自己的方式赋予了不同含义。走过50个国家、地区,50种语言,带来了不同的定义。

在日语中,作者使用的是“雪女”,充满人文气息的传说词汇,简单的讲述了雪女的故事,浅层而言或许是人类与神明的悲剧式的爱情故事。却也侧面的展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成就了人类,人类不断依赖着自然,却是不知不觉中,伤害着大自然,或许某一天,大自然的报复便会降临,那一刻,人类无疑是渺小的。

在德语中,作者使用的是“Kunstschnee——人造雪”。这一点,与自然界的雪其实是没有是什么太大的关系的,却也出现在了50种表达内。德国是造雪大国,他们有能力完成大场景的雪景布置,让世界更多的人民拥有看雪的权利。然而人造的雪景终是无法完全还原大自然的美好,只有好好的保护生活的环境,才能让冰雪正常的到达人间。

在汉语中,作者使用的是“雪球”,刚开始对于这个词其实是充满好奇的,不太理解为什么到了中国,雪的表达变成了雪球。细细读完这一章节,才会发现,作者对于中国的创造力是充满了肯定与赞赏的。但同时,“雪球”却是展现在战火之下的,引用了曾经战地摄影师拍摄到的孩子们打雪仗的画面,战火纷飞之下,人们不放弃希望,依旧是坚韧的活着,努力的享受生活。

在美国手语中,作者使用的是“单板滑雪”,于是雪被赋予灵动的活力。在美国,雪上运动的普及度其实是很高的,滑雪者利用滑板,在雪地驰骋,雪坡与滑板之间的碰撞出了美妙的交响乐曲,或吱嘎作响、或咆哮之声,均是雪与体育事业都沟通。而在这样的运动场上,运动手语也就此诞生,这是自然与人文的又一次碰撞。

当看见夏威夷语的“Hau kea”时,其实是惊讶的,印象中,夏威夷是一个不会拥有雪的地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冬季,夏威夷的最高火山,山顶温度都降至冰点以下,白雪也因此会将领在这片土地之上。这样的场景,总是让人感觉神圣的,冰与火的碰撞在这里进行着。科技也悄然发展入这片土地,自然与科技的发展不断进行着,如何和谐相处成了如今需要被重点关注的问题。

整本书共由50个小短篇构成,涵盖了各种国家、语言,让我们沿着飘摇的雪花,看世间万物,看人文畅想。不同的语言,在同样的主题之下,不断发散起来,能够碰撞出不同神奇的火花。在参考书目中,作者留下了许多灵感的发源地,让意犹未尽的我们,能够继续探索雪的语言。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四):《雪的50种表达》50种语言,科普关于雪的你不知道那些文化

《雪的50种表达》50种语言,科普50种关于雪的你不知道的文化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写尽北国漫天飘雪的磅礴气势,其情豪迈万丈;

“雪夜的宁静沁人肺腑”,在川端康成的《雪国》中,领略了雪的独美宁静,令人迷醉。

“雪”是文人墨客笔下绝美永恒的主角,也是自然学家、哲学家,甚至在语言学家笔下也是更久不变的青睐对象。

《雪的50种表达》,是英国作家南齐写的一本关于雪与语言的社科类的书,内容涵盖自然、地理、历史、传统、哲学等知识,颇具文学性。

本书由50篇文章组成,每篇文章,选取一种包含雪的知识的语言。比如中文、日文、韩语、苏格兰语、西班牙语、毛利语等,与之相关的关于雪的故事:日本的雪女传说、藏地的雪莲花、韩国的初雪、苏格兰的牧羊人等,为我们妙趣横生地普及了雪文化。

近多年来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气温逐年都在回暖,越来越的地方降雪锐减,有些地方甚至已经不再降雪,依赖雪生存的雪豹、企鹅、驯鹿等逐渐也在递减。伴随着雪的锐减,有关雪的语言、雪文化也在消逝,在顿悟这种情况下,作者搜集资料、走访,写成这本关于雪的书。

如同雪一样美的,是本书的制作,书页采用蓝色油墨印出来,气质宁静而淡雅,阅读体验很美好。

书中提到了众多的冰雪世界,俨然一本旅游指南,其内容丰富而有参考意义。比如阿尔卑斯山、格陵兰岛、日本雪村等。

关于雪的文化,在本书中普及的极为有趣,在格陵兰语中,因为猎人有融雪注水的习惯,所以,把immiaq叫做融化了的冰或者雪,后来衍生出“饮用水”的意思;在西伯利亚地区方言中,最早出现了“雪脊”一词,所谓雪脊的形成,是由于风持续由海面穿过浮冰至内陆,形成山丘,被风持续雕刻而成。所以,语言是由大自然产生的。

书中有句话令我印象很深刻,“道学家主张生命的诞生基于自然的丰沛与否:水足够深,则鱼出没;林足够密,则鸟现身”,工业化导致大自然收到严重的破坏,那些冰雪覆盖的北国,依赖冰雪生存的人、动物、植物,都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你可能不能理解,雪有时候也会改变历史,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最后失败在一场大雪中;从雪衍生的行业,比如人造雪公司的诞生,雪是艺术创造中不可或缺的主角,也我们了解到,其实,不管天南海北,我们的生活与雪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关联,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雪、雪文化。

未来,人们对于雪的认识,很大一部分可能会来自影视、书本中吧。那么,与雪有关的语言其实也在逐渐的消逝。

这太可怕了,那滑雪呢?下雪运动员呢?世界,将会发生不可逆的恐怖颠覆!当然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你生活的地方,每年会下雪吗?如果,你也喜欢雪,喜欢冰雪世界的绝美,或者,你的写作中需要关于雪的素材,这本书很适合你。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五):绚丽多彩的雪

世人眼中普普通通的雪,可以成诗,可以为歌,可以入画,当然也可以倾尽优美的文字撰写出妙笔华章,雪以其晶莹洁白占尽了人类对之象征的圣洁的崇敬与挚爱。但在英国诗人、作家南希·坎贝尔眼中,雪却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在她的笔下,雪和由雪延伸的世界呈现出美妙、神奇以及陌生的维度。从中,我们不但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美,更能涉猎到历史、宗教、地理、环保、气象、文学、音乐、语言和地域文化等相关知识,感受到自然与人性之美,眼界会随之大开,引发的思考也会由此深邃起来。这绝对称得上是一次妙趣横生的阅读之旅。

就让我们跟随南希·坎贝尔的优美叙述,来踏寻多彩的雪世界。

在这趟不虚此行的踏雪之旅上,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每年一半时光都被积雪覆盖的极地圈。在这里生活的萨米人以捕鱼、捕猎和放牧驯鹿维生,对雪对动物的影响有绝对深入的了解,早在14000年前的冰河期就画下了驯鹿的形象;来到日本,由雪山衍生出“雪女”的传说。这种“妖怪”拥有迷人的外表,而这外表很好地掩盖了其致命的杀伤力。她会与人类产生爱情,却因人类的愚笨而受挫。“雪女这一形象赋予了雪灵性与生命力,将其和人性连在了一起”;来到格陵兰岛,融雪煮水引发了啤酒酿造革命。南希·坎贝尔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美妙生动的画面:人们可以一边喝着自酿瓶装啤酒一边透过酒吧的窗口对着不远的冰川发呆,这绝对是在极寒地带最惬意的享受。在苏格兰,读者可以体味到牧羊人与暴风雪搏斗后,尽情享用烤面包圈、燕麦蛋糕和威士忌的畅快;在德国,南希·坎贝尔告诉大家,电影里的雪并非真实,是人为制造的服务于艺术的冬日景象;在冰岛,我们被引发一种远虑:科学家们预测,到2200年,这里的冰川将稀树融化!在克什米尔地区,我们会记住一句古老的谚语:“财富的降临如降雪,财富的消逝如融雪”;在拉脱维亚,人们把云雀与春天的暴风雪联系在一起,因为雪花好像云雀的歌声从高处飘落;来到肯尼亚,乞力马扎罗山是为数不多位于赤道地带能看到雪的地方,在这里生活的马赛人依靠是冰雪融水,但他们正面临着冰雪加速消融的困扰。如果有一天乞力马扎罗的冰雪消失殆尽,马赛人将陷入永久的干旱中;在芬兰我们可以了解到,一株高大的云杉可以承受三吨重的积雪;来到巴基斯坦,珍稀动物雪豹进入读者的视野,包括我国在内的12个亚洲国家设立了国际雪豹日,达成协议为保护雪豹做出共同努力。令人欣喜和振奋!来到我们中国,是匈牙利著名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记录的在战火中打雪仗的孩子们以及抗日前线的生动影像;场景转向爱尔兰,南希·坎贝尔讲述了詹姆斯·乔伊斯和《都柏林人》的相关故事,特别谈到《都柏林人》中描绘的爱尔兰雪景;再次回到非洲,这次来到乌干达和刚果边境上的鲁文佐里山脉,南希·坎贝尔告诉我们,1906年在鲁文佐里山脉6座山峰上,分布的43处命名冰川总面积占到非洲冰川总面积的一半。但到了2005年,43处冰川只剩下一半左右。到2030年,鲁文佐里山脉的冰川将全部消失!去立陶宛上一节历史课吧。在这里,雪给拿破仑远征俄国撤退时打开了地狱之门;来到荷兰,我们可以品味特色食物巧克力碎屑。这种食物的发明灵感来自于雪雹落下又被弹起的景象;在墨西哥,信奉冰霜之神的阿兹特克人会举行扮神仪式,以确保玉米、辣椒等农作物不被冰霜所伤;在爱沙尼亚,我们可以了解这里在冻结的波罗的海海面上,有着长达26千米的天然冰路。在此路上行驶有一条特别规则:禁止系安全带!为什么?感兴趣的话,请大家到书中找答案吧。

在书中,读者还可以认识和了解到:阿尼希纳比族的超大脚掌(雪鞋)、在雪夜偷听贤人讲学被冻僵后来成为犹太人精神领袖的希勒尔、造成灾难的阿尔卑斯山“粉状雪崩”和“湿雪雪崩”、安徒生以雪为载体创作并以雪人视角讲述的童话、希腊人对雪的哲学和科学探究、意大利人把雪堆在雪窖中如何冰镇葡萄酒、喜欢在雪地上制造“雪天使”的瑞典人、土耳其盛产并出口世界各国的雪花莲、最优秀的滑雪板设计师都来自挪威、气候变暖给因纽特人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和他们如何建造雪屋……

大自然的寻常现象,被南希·坎贝尔赋予了万千造化。一篇篇短小精悍的美文,犹如串起的50颗水晶珠链,折射出七彩光晕,在每位读者心中筑成无法磨灭的美丽风景。我相信,当再次看到雪时,我也会看到她绚丽多彩的七色光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