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最后的讲义读后感100字

最后的讲义读后感100字

《最后的讲义》是一本由[日] 大林宣彦著作,海峡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讲义》读后感(一):最后的讲义——电影即哲学

《最后的讲义——电影即哲学》

恰逢周六值班,在单位事情不多,随手拿起来《最后的讲义——电影即哲学》一书读起来,薄薄的一个小册子,半天的时间就可以阅读完毕,没有任何压力,不像《枢纽》《穆斯林的葬礼》《文明之光》等书籍那么厚重,一本书拿起来需要读很久,所耗费的时间那么长。

这本书来源于作者讲述的《最后一课》的主要授课内容,有作者开始的讲课环节,还有最后的问答环节,都是摘取的精华内容,“取其精华”,至于有没有“弃其糟粕”以及弃了多少,尚不可知,毕竟没有完整的看过授课视频。

作者向死而生的这种是我个人比较推崇的,把每一分每一秒都当做生活的结尾来度过,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多去考虑一下,能够产生多少价值和什么样的意义,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二位,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每年的生日都会看一部电影叫做《遗愿清单》,以此来警醒自己,初心不能忘,要在有限的生的时光里,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少在生命的尽头留下遗憾,向世界证明,我曾经来过,努力奋斗过,也比较喜欢知识网红罗振宇的一句话,“做一件有价值的事,一直做,然后等待时间的回报”,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通过此书了解到了更多的日本导演以及相关著名电影,一下子拓宽了观影视野,“一部电影一本书,一场游戏一场梦”,电影是浓缩的精华,短时间内将人物故事情节及电影哲学传递给了观众,是难得的艺术表现形式,之前很少接触无声电影,觉得黑白影像,没有声音,会是索然无味的,至此以后改变了想法,想必后期会观看类似的题材电影吧。

《最后的讲义》读后感(二):电影,本原来就是哲学 ——《最后的讲义:电影即哲学》感悟

电影,本原来就是哲学

——《最后的讲义:电影即哲学》感悟

拿到“未读”出品的这个这本小书——《最后的讲义:电影即哲学》,甚是惊喜。首先它开本不大,手拿毫无压力,封面很美有一种电影般的其妙色彩感,再加上采用进口轻型纸特有的轻巧而略带点偏黄的色调,跟整本书的气质配合得天衣无缝。一下就让我这个颜值控迫不及待的读起来。

这本书是 “未读-最后的讲义”系列的第二本了,是日本NHK电视台大受好评的纪录片《最后的讲义》系列的完全记录版。每一期,他们都会邀请日本国内著名的业界大咖,就“在人生的最后一天,你会讲述写什么?”这个主题,来给广大的青少年讲一堂课,分享宝贵的人生经验。

这一本,是日本著名的电影导演大林宣彦,告诉大家电影行业那些过去的事,分享他毕生对电影的领悟和坚持。

刚开始读起来,觉得有点平淡无味,而且好像在逻辑上有点乱,像一位老人在跟儿孙辈们拉家常,很随意,不像是一个讲座的感觉。但是,其实读到中间的时候,我慢慢的有些感动了。这跟大林导演一向以来的电影风格和为人处世是一样的。平淡之中见真情,就像家里的长辈一样,慢慢地把他的人生感悟娓娓道来,读后还是回味无穷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老一辈电影人的坚持和执着,也可喜地看到了电影这门艺术和它应该要表达的内涵一直在得到传承。

这不正是我们一直要追求的目标吗?一直内卷的社畜,往往都是鸡血满满,但是到底能不能找个时间静下心来,听听前辈的心得,再好好感悟自己呢?你一直从事的职业,是你的心头爱吗?当你老了的时候,你能跟大林导演这般地平淡讲述你的人生过往吗?你有多少心得体会,可以站在台前跟你的年轻后辈分享?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深思的。

这本小书读完之后,缓缓释卷,但是里面传递的精神内涵确实我久久无法平息。常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电影这门艺术,原本就是一门人生哲学,它在每一位敬业的电影创作者手中诞生,在讲述每个人的人生过往之时,也在娓娓传达着电影创作者的人生哲理和感悟。其实我们普通老百姓也是一样,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是蕴含着一定的哲理的,只不过也许被忽视,或者被匆忙的节奏裹挟着奔跑前进。希望我们能多多慢下来,多多去感悟,每个人也能去体会其中的哲理,每个人都能活得精彩如电影。

感悟《最后的讲义:电影即哲学》,读完共勉!

《最后的讲义》读后感(三):电影即哲学

这本小书是我看的这个系列的第二本。相较于第一本,这本带来思想上的冲击会更大一些。本书篇幅不长,但是每每看到一些提及历史、提及人生的文字时,都会细细品味,大约两小时能翻完。

本书的演讲者是大林宣彦导演,他被评价为游离于现实与幻想的映像魔术师。在书中多次提及的电影《花筐》,也为他带来了第91届日本《电影旬报》奖最佳导演奖。趁着假期,也把这部电影找来看了。也能更加明白大林宣彦导演的一些执着。

*电影的本质

整本书,或者说整个演讲,大林宣彦导演都想给我们讲述电影即哲学这个观点,他认为,电影的本质,并不是在娱乐作品中强插哲理,而是要基于哲理来创作娱乐作品。大林宣彦导演终生都在实践着他坚持的哲理。只要有自己的哲理,无论是以纯文学为原作改编,还是恐怖片、喜剧片、悲剧片都可以拍出来。他说,有很多人会先确定自己要拍什么类型的电影,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直这么做,会导致最后只能拍出没有哲理的电影。很可惜的是,现在很多的电影都是结尾强行煽情的浪费时间的片子。希望有更多的好导演能够践行大林导演的先哲理再电影的思想吧。

*永不言弃

“你想从电影中寻求什么呢?”一般答案会有两种“Never give up”(永不言弃)和“Happy ending”(美好结局)。这真的说到我心理去了,我是一个喜欢但不热衷于看电影的人,但是每每看电影,都会很高兴能从电影透露的哲理中学到东西,也会高兴于电影美好的大结局,往往也因结局非大团圆而感到遗憾。在大林宣彦导演认为的新永不言弃是指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孙子不再经历战争,我们必须守护和平。永不言弃这点在导演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生病了,大林宣彦导演依旧奋斗在导演电影的最前线,争分夺秒把握时间,把自己的哲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通过电影展示出来。这值得所有人学习。

*清贫

大林宣彦导演说在他们那一代,没人不知道“清贫”这个词。清贫,是指想要保持纯洁的心境,必然要保持贫穷的生活。大林宣彦导演说现在这个词离现代日本人是那么遥远。其实这个词离我们中国人也是一样的。在娱乐盛行,物欲横流的时代,保持心境纯洁,守着贫穷生活并不容易。但是相信经历了金融危机和疫情时代,慢慢的都会回归到生活和自我本身,慢慢的会再次感悟并实践清贫。

只要有自己的哲理,什么样的片子都能拍出来;只要有自己的哲理,我们普通人什么样的日子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精一杯自由を尊重しましょう。嘘偽りなく生きましょう」

《最后的讲义》读后感(四):最后的讲义:电影与哲理

说实话,我常认为演讲内容没必要编成一本书,因为我总认为这样的内容深度远不及真正的文学,况且这样的小书还往往定价偏高。但读完《电影即哲学》后我最大的遗憾竟然是没能找到最后一课这一纪录片的资源…由此可见本书对我的触动之大,让我竟一改往日的偏见。

——————————————————————

最后一课对于大林宣彦有着双层含义,一是本书以假设“这如果是你人生的最后一天你会讲述什么”来展开,二是大林宣彦已经在走生命的最后一段路了,对于他来说每一次都是真正的最后一课。这种向死而生的精神源自于他出生在战争年代,是战争让他有了那一代人独有的对死亡的觉悟,而他也将这种精神运用到了自己的电影拍摄之中去。

就像大林宣彦自己独特的人生哲理一样,就像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电影创作者即便是面对同一个事情都会拍出不一样的电影,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理解的电影哲理。正是因为这种不同电影才能分成那么多流派,每个流派都有着自己对电影的独特理解。而电影哲理到底是什么呢?大林宣彦在书中给了我一个答案,电影的哲理便是创作者自身的信念与态度在电影中的体现,是创作者自身的哲理。所以才会让每一部电影看起来都与众不同。

作为大林宣彦的最后一课,他在书中对于电影从业者他劝其传承过去,他极力强调过去的电影对现在对未来的重要性。对于普通观众,他和大家强调电影是创作者表达的媒介,不应该脱离创作者,只是关注剧情那样的片面看待电影。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如今,明明是有着高深造诣的艺术品,但有些人只看到表面便匆匆给其判了个伤风败俗的死刑。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像跟随着大林宣彦在电影的过去现在未来里穿梭,一部部电影就像夜空中的星星,每一部都有创作者对当下的思考,都是电影史上闪闪发光的星星。大林宣彦借用电影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为读者加深了对不同电影的认知。电影在他的笔下被灵活运用,让我不禁感叹不愧是日本电影的先驱者。

但我说的以上内容,我认为更适合用来描述前半本书,后半本大林宣彦专注地讲日本的战争给年轻一代的影响。他像嘱托电影从业者的那样嘱咐着年轻一代,说着过去对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性,劝其不忘却战争。

全书以战争与和平为线索,用电影和电影创作者来表达自己对于电影和人生的哲理,从过去谈到未来。虽然说标题叫电影即哲学,但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教导电影从业者,大林宣彦也想讲他对电影和人生的思考带给每一个年轻人。不管你对电影是否感兴趣,本书都值得一读,你大可以从中尽情感受电影背后的故事,大林宣彦本人的电影和人生哲理,品一品关于那段战争专属的历史厚重感。

《最后的讲义》读后感(五):大林宣彦导演围绕他的电影人生总结课

本书内容来自日本NHK电视台于2018年3月播放的《最后一课〈大林宣彦〉》。都是写的大林宣彦的言论。

作者的神奇人生让我为之惊讶!他在2016年确诊肺癌晚期,医生宣告最多再活3个月,但是他有一部筹备了40年的电影《花筐》刚要开拍,这部电影在2017年顺利上映了……他本人于2020年离世。他的电影心支撑并延长了他的寿命。是真的热爱吧。

大林宣彦讲述了自己战乱的童年,他的生死观;他的电影前辈淀川长治对他的教诲;漫画之神手冢治虫的经历教给他的人生哲学,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要为自己的热爱而努力拼搏;电影大师黑泽明的电影哲理;……所有他学到的东西都深刻的融入在他的电影人血液之中,在他的电影道路上给了他很大帮助。

作者十分喜欢观看老电影,说是这样才能制作出让大家瞠目结舌的年轻作品。我也觉得很有道理,温故知新嘛,而且在历史长河中,确实也出现过很多优秀的电影值得我们去借鉴。

许多的电影大师在这一行业里遭受过影片被删减、拍摄预算被削减、甚至被要求拍摄鼓吹战争的电影否则就会被定为国家罪人等困境……很多导演都有自己的电影哲学,他们想传播正确的价值观给观众,他们有责任宣扬和平,弘扬正义。

“一个人知不知道某一件事情,会对他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有时候能轻而易举地决定人的一生。”

“媒体应该公平地传递各种信息,无论是不能被忘却的国际事件,还是早该被忘记的花边新闻。”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我被书中的这两句话震惊到了。说得太好了!!!平时冲浪吃瓜的我,不喜欢被扭曲的事实消耗我的情绪,无论事实多么残酷,我也想知道事实,不想听谎言!网络上很多人被谣言所困扰,影响生活,疫情期间也有因被造谣污蔑而自寻短见的人,真的是太悲惨了!

希望这本三观很正的书能够被三观不正的人阅读到,并且纠正错误观念,然后再传播出去给其他同学。谢谢。

(Ps:这本书巴掌大,半斤轻,很适合随身阅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