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暗影中的人》读后感锦集

《暗影中的人》读后感锦集

《暗影中的人》是一本由[德]娜塔莎·沃丁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19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影中的人》读后感(一):徒劳的铭记

前几天看《喜鹊谋杀案》的剧集,惊叹于影像的魅力:剧中并行的两个凶杀案不必多费笔墨,只需变换相同演员的服装与姓名,对照一看便知,谈吐与行为也成为相辅相成的印证。我沉溺于影像的有效性,这是文学所难以企及的说法,要如何驾轻就熟地做到刚刚提及的所有?文学贯穿文明几千年,终于在当代开始退居次席,大量眼光投身各类剧集,所有认知和眼界也随之而来,只看影像如何,不读文学又如何,文学又该当如何?是这两本书令我重新拾起文学,想到那些如痴如醉看待文字的夜,想到在没有大量影像出现之前,究竟是什么令人神魂颠倒,一发而不可收拾?小说是历史的另一面镜子。诚然,许多文学作品如今被拍成剧集,继而发扬光大,孰轻孰重,有待言说。更不提还有绘画,摄影,雕塑,乃至建筑与歌剧;但那是传播学的功劳,被不同的人看到,众说纷纭。在这类比较与争论出现之前,在一切发生之前,是漫长而琐碎的文学亦步亦趋,将过往之沉重与不可言说,以惊人的意志和魄力,背负难以言表的愧疚与愤怒,最终将一个个人,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国家,一个个民族的事端尽可能托出。在华丽而精准的遣词用句背后,在惊叹于时代与个人的壮丽之后——你瞧瞧,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得以铭记这一次次的苦难,并且徒劳无功地期望,它们永不再来?

《暗影中的人》读后感(二):我们都生活在重重迷雾之中

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的第二部了,叙事焕然一新却依旧能够在文字中找到第一部的只言片语,彷佛冥冥之中的召唤与熟悉,父亲的形象好像在书本中愈发清晰和模糊,不知道应该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

父亲是被迫沉默的,是主动退缩的,在不断交涉中从未成功,始终不合时宜、无法归类。生病之前,他生活在没有人讲俄语的德国地区,生病之之后,他生活在没有人讲德语的孤岛上,一切的语言都只是世界语的辅助性语言,勉强帮助流离失所者相互斗争、妥协与理解。他的故事是充满间断性的沉默的,只有明显的几个站点,然后是无声无息的进行,彷佛没有任何事发生和结束。

但当他拥抱音乐的时候,一切恐惧和束缚都烟消云散,所有隔阂与差异顷刻瓦解,融入了舞动的人群,仿佛开启了我的生命,获得了自由,沉迷于这场随节奏摇摆的独特盛宴。俄罗斯和俄国对于父亲和我都是一座坟墓,可惜的是,父亲没有爬出来,而我在墓园中徘徊游荡,拉力挣扎。

书中说“一直隐藏在阴沉平淡的表象下的莫斯科。一个矛盾、精神、人文、幽默和诗意交织的世界在我面前展露”,更多的则是一个鲜明的叙述者“我”的展现,虽然有那么几分自私与矜傲。

《暗影中的人》读后感(三):双重沉默中长大的人

4.6分,之所以没有五分,其实是相对于这本,更喜欢马里乌波尔那本在寻亲中夹杂着家族历史的宏伟壮观的感觉。但是这本也很好看,虽然是写作者的父亲,但是其实却无时无刻不是在讲述自己那悲惨又无助的与父亲相关的生活,“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我自己是在双重沉默中长大的:来自俄国父母和德国环境的双重沉默。”

作者父亲用俄语为自己筑起了远离德国人的高墙,作者父亲的暴虐残酷不仅在身体上,也在心灵上给了作者非常大的击打,即使在年迈即将死去的时候,依然让作者感受到“我仍然恨他,但我更同情他。这种感觉好像身体内有盐酸在灼烧,又像在发烧,我疲惫不堪。无论距离多远,他的痛感都像地震仪脉冲一样悉数传到我身上,我的身体会感知到他哪里正在疼痛,同样的疼痛我在自己的器官和组织中也会感觉到。好像他最终还是赢了我,如愿以偿地使我屈服了,曾经他用暴力没能做到的事情,如今却好像靠着这份虚弱和凄凉做到了。”

作者苦苦寻找能够进入德国社会的大门,但却屡遭挫折。身边的德国女孩的婚礼在他们已经身处其中的世界中举行的时候,作者则首先要进入这个世界,而且非常急迫,因为她无处栖身…

通篇读下来都感觉丧丧的,中间一度非常想哭…

《暗影中的人》读后感(四):暗影中的人

打卡《暗影中的人》 这是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在看完《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之后,我对娜塔莎的故事很感兴趣,等第三部出了我也会继续看的。 “暗影中的人”是指代娜塔莎的父亲还是娜塔莎呢?亦或是指代如娜塔莎一般生活在暗影中的人们呢。 如果说《她来自马里乌波尔》讲述了母亲一生的苦难,那么这一本则让我看到了女儿前半生的苦难。女儿仿佛延续了母亲的人生,每走一步都可能是更深的苦难。读的我非常难受,很心疼,她还那么小却已经遭遇了那么多那么多的痛。 “我的人生尚未开始就已结束。如今我只能追随母亲一起沉入雷格尼茨河。” 这段话把我拉回了“妈妈,我们几时去投河。” 好令人唏嘘啊,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把女儿拉向母亲沉睡的黑暗里。 读了这本书我能理解娜塔莎对父亲的情感的复杂与矛盾了。她一直活在父亲并不强壮的身躯所投射的巨大的暗影里。哪怕父亲死了,感觉那种影响也会伴随一生需要努力去对抗才能摆脱。 父亲殴打她,无视她,甚至窥伺她,但同时却又在她还是婴儿的时候用生命作为赌注去保卫过她。这一切都成为了娜塔莎撕扯内心的缘由吧。 这书的结尾处理得有点妙,以为拍下的照片却是一片空白,是否可以理解为那些以为会终生围绕她的来自父亲的巨大影响到头来也会是一片空白,再也无法影响她了?或是父亲的一生所投下的巨大阴影也随着天鹅高飞而远去了?父亲走过充满苦难的一生也在生命终结时回归白纸一张,生命远去了也新生了。

《暗影中的人》读后感(五):2022023《暗影中的人》

内容概述:主角在父亲死后回忆起她自己大概是在十岁到十五六岁左右的故事。她的母亲早早地在河里自杀了。(这让我想起上次看《幻肢》之后的糟糕想法了,不过最近没有那些想法)她的父亲则是一个固执的在德国生活却又一点不愿意德国的人。而女儿正好相反,她将难民楼附近的德国小镇街道视为梦想的世界,另一个世界。一个酗酒暴力的斯拉夫男性父亲与一个向往德国生活的女儿的故事。说实话,我还是难以评价这段关系与这个故事。 这本书的书名是《暗影中的人》,那么谁是暗影中的人呢,或者说谁不是呢?女主、女主父亲、女主妹妹,每个人都有着不为他人所知的生活,不为他人所知的秘密,不为他人所知的向往。我们都会在某些问题上某些事情上选择沉默,就好像一个披风或者是兜帽衫,将那些东西隐藏,藏在暗影之中。(题外话,想起来柯南里的小黑了)在那数年时光里,女主一次次地离开父亲,却又一次次回到父亲身边。我看有人称这是抗争,我却更愿意称之为逃离。书中无论是女主向往的讨厌的似乎都没能拯救她,反而是一个人的善意就这么帮她脱离了父亲。虽然文末没写那后来是如何发展,不过我想应该过得不错吧。 摘几个书中的句子: 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我曾强烈希望父亲死掉。(之前的《局外人》也有类似的表述) 我也害怕阿达感到痛苦时可能会扑过来将我咬伤,但我更渴望得到被爱的证明,这种渴望一次又一次超越了恐惧。然而阿达从未尝试这样做过,它忍受着我的一切,只会在极度痛苦中低声哀吠。(怎么证明被爱,去把人赶走,他走了则正如你的预言,不走则是下一轮试探) 从始至终,我的生活都未能挣脱他。过去,他用暴力将我禁锢在身边,现在,他则用自己的痛苦和无助把我锁住,这比他过去的强行占有更让人难以反抗。(有的人用暴力绑住别人,有的人则用软暴力) 关于女主在修道院忏悔的一段(少说谎,谎言需要更多的谎言,不过也希望相互尊重他人的沉默权,毕竟连法律都如此不是吗?) 关于女主在比利时农场打翻了牛奶桶(做人nice一点啦,平和一点,就如《百岁所思》里写的“都是小事”) 最后,我也不知道作者的立场是什么,但是就个人阅读感受,我觉得作者对苏联和斯拉夫民族的偏见很大,满满的负面形容词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