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东京罪恶》经典读后感有感

《东京罪恶》经典读后感有感

《东京罪恶》是一本由[美] 杰克·阿德尔斯坦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罪恶》读后感(一):日本警察厅还是日本警视厅?

有个疑问:书中介绍日本警察系统的时候(P.67),说国家公安委员会属下的是“日本警视厅”。这里说的应该是“日本警察厅” ( 警察庁 ),也就是NPA(National Police Agency)才对?警视厅专指东京都警視庁,也就是MPD(Metropolitian Police Department)。

《东京罪恶》读后感(二):看个不一样的东京

能做到“人间清醒”,靠的是毅力。新追完一个日剧,《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有关niulang的情节只能用“不寒而栗”来形容--如果说成年人因为压力太大想要通过和陌生人聊天,hejiu来释放情绪,那一些niulang俱乐部把目标人群放在有零用钱的女高中生和女大学生身上,就真的可以划到犯罪的范畴了。

译文纪实系列的《东京罪恶》,是很难从日剧里看到的东京,却也是真实的东京。作者作为一名记者,每天有六个DDL(三个早晨的晚间新闻,三个晚上的早间新闻,可以说很社畜了),宿醉,凌晨两点到家早晨五点又起床……这是一个记者的日常,但“拿上五十万,离开日本”就不这么日常了--这个场景发生在序文里,也就意味着这本书不管你何时何地拿起来读都有一种紧张刺激的氛围:真实,刺激,又触目惊心。

有时立场与信念的冲突是突然发生的。作者的同事之一木村是个民族主义者,平时没有对作者展现出恶意,喝醉酒之后对那场我们都知道的战争的结果喋喋不休,在不被理会之后改成了拳脚招呼,而作者--用了自己练了好几年才记住的三招咏春(我想了半天他们本国的“功夫“是什么,不过在危急关头能用的就是好招式)。这种冲突是很难避免的,毕竟左脸被打把右脸递过去不是我们普通人干得出来的事情。

一个和真实打交道的职业,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很有点“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凄凉在里头。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对于记者地要求是报道真实,但这些真实有时要藏在隐蔽摄像头里,有时会被打,被砸设备……在有职业前,首先是一个人。

我们总是会回避改变--被动的改变。主动的改变痛苦,被动的改变无奈。作者从刚加入记者行列的踌躇满志到小心翼翼,大概也就是一般人换行业的时间。有时并非我们不想把一个行业变成终身职业,就像第一章里前辈说的,“这个职业的半衰期很短的”,需要过渡的消耗热情与激情的行业,往往不是靠一腔孤勇可以一条道走到黑的。但也正是因为有不被改变的勇气,我们才看到了这本书。看到了一个在霓虹灯阴影下的东京,看到了许多时刻被忽略的故事,也有可能看到了许多年前的自己,或者不努力的许多年后的自己。

所以能看到这本书,难能可贵。

《东京罪恶》读后感(三):比剧更真实的世界

最近看了几本记者的作品,深深感受到了采访工作的不易,但另一方面,报道所要求的简洁明了又大大增强了著作的可读性,即使是这本《东京罪恶》是一部二十几万字的作品,一口气读完也并非难事。

与电视剧不同,比电视剧具有更加丰富的细节,整体基调也有所不同。为了强调犯罪,电视剧更偏暗黑一点,第一集上来就是血腥的犯罪现场,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书却更偏写实,毕竟对于见惯了凶杀场面的警方采访记者来说,工作的过程才是重点。因此在书中我们得以近距离接触到大量日本社会中那些本地人心知肚明,而外界的我们不得而知的阴暗面。

无需如作者杰克一般冒着极大风险去进行探查或是半夜对警探三顾茅庐,作为读者我们可以直接享受渔翁之利,确实十分吸引人。

当然,或许这种得来不费工夫会让人会怀疑书中所呈现的事实是否被美化或是模糊了,但实际阅读后你会发现这种担心绝对是多余的,因为书中所展现的大部分场景都足以让人瞠目结舌。无论是日本黑社会的运作,还是风化场所的真实情况,再到作者对自己虽涉入其中却依旧选择在书中极大地进行坦白,都在让读者大开眼界之下又同时深感触目惊心。

在身为外国人的作者眼里,完美主义并循规道路的日本人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呢?身为一个未有先例的外国雇员在读卖新闻工作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书中以Jake记者生涯中的诸多事例进行了回答。

Jake Adelstein笔下的记者工作,是绝非普通人能胜任的。

如果说bullshit jobs是工作内容机械化重复化,并且工作人员本人也认为此事毫无意义,那么记者则是bullshit jobs的反面。

它要求你尽最大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可能去追踪线索,时而化身为卧底,时而化身为侦探,时而变成通宵加班的社畜。而最令看客意想不到的是,记者也是一件需要谨小慎微,并且十分谄媚的工作,当然我指的是在日本。

如作者提到的夜访警探家中探访案情线索,Jake只能用脑袋瓜做着笔记,这时最忌讳的就是边聊边做笔记。虽然谈话双方都明白只其实只是为了制造一种闲聊的错觉,但如果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则这层默契将不复存在。而这种默契,大量地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

书中是一个与中文读者看似扯不上关系的光怪陆离世界,但书中的英雄主义、经验至上主义、和都市人内心的孤独等,这些我相信能引起绝大多数读者共鸣。我们互相嫌弃,却又彼此如此了解,日本的社会故事真是让人百读不厌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