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狐狸》读后感精选

《狐狸》读后感精选

《狐狸》是一本由[澳] 玛格丽特·威尔德/著 / [澳] 罗恩•布鲁克斯/绘著作,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90元,页数: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狐狸》读后感(一):资深推广人评论

终于拿到这本《狐狸》,假期最期待的快递,没有之一。从最初读这个故事到真正看到书,感觉差不多有两年时间了,属于一直惦记着的绘本。可能喜欢它浓郁的色调、它力透纸背的笔触、他深刻复杂的主题,但最爱的还是它表达的丰富性和多义性,这才是让一个故事愿意被一读再读、被一直惦记的最重要的特质。这不是一本算得上“美好”的书,甚至有点暗黑的气质,有创伤、背叛、孤独、引诱、嫉妒、绝望……但同时又有温暖、成长和希望。狐狸、狗、喜鹊、作者用很短的篇幅塑造了三个很丰富饱满的形象,甚至还给我们留下一些关于他们各自背后故事的想象空间,不由得会让我想到超爱的那部电影《东邪西毒》,喜欢这种在叙事上有野心和拓展的故事。ps:居然还是中英版,而且编辑为了保留原作者版式设计的副文本,手写了文字和板式,这算不算彩蛋?

《狐狸》读后感(二):《狐狸》的多面向解读丰富得不可思议,开阔又迷人的气质百年一遇

《狐狸》讲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动物寓言,成为童书出版史上名副其实的“里程碑”,在世界多个国家赢得好评。

狗从森林大火灾中救出一只烧伤了翅膀的喜鹊,喜鹊心灰意冷,狗照顾她、安抚她,直到喜鹊成为他的眼睛,他成了喜鹊的翅膀。后来,狐狸来到他们身边,喜鹊虽然最开始保持警觉,后来却听信了狐狸处心积虑的“飞行诱惑”……故事迎来震撼的反转……全书一千多字,却可以沉重、深刻得令人不知所措。

《狐狸》为何能释放出强大又叫人不安的能量?它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牵动的是动人的命运的功课——灾难、创伤、心理重建、友谊、忠诚、冒险、蒙蔽、离间、诱惑、背叛、扭曲、嫉妒、孤独……不曾经历灾难和创伤,人们也许很难认知到爱和家的可贵;可是生存之外,对于梦想的追寻也会如本能一样叫人狂热。人生路漫漫,难免要面对残缺、动摇、不可遏制的自我追寻。书名中的“狐狸”,就像一个隐喻,9-99岁读者随时可以将自己代入狗、喜鹊和狐狸任一角色,做无数种有趣的解读和开放式讨论。

作者玛格丽特•威尔德怀着特立独行的勇猛、真实,仅立起3个个性和境遇迥异的角色,便完成不拘一格的寓言,深深地挖掘、探照人性。插画师笔下粗粝的质感让人仿佛跌进故事场景,许多次绝望的冲击迎面而来,画面中出现不多的蓝天白云更是耐人寻味,为结尾留下悬念和无穷余韵。

一个流动的生命个体,不压抑自己(正面/负面)的能量,或许要为曾经的愚蠢付出无可挽回的代价;或许认知到孤独是生命底色;亦或因为自己的坚持、感念,迎来醒悟、成长的希望,甚至感化他人……《狐狸》的多面向解读丰富得不可思议,开阔又迷人的气质百年一遇。

《狐狸》读后感(三):如饮烈酒,后劲超级大

如果把读书想象成是喝点什么的话,有的书读完是喝了一杯含果粒的甜味奶茶,有的是冰凉爽口的酸梅汤,有的则是度数起码60度的白酒,虽然量不大,但一小杯足以让你喝完晕晕乎乎,第二天醒来还有宿醉的后劲,《狐狸》就是这样一本图画书。

《狐狸》

《狐狸》[澳] 玛格丽特·威尔德 /著 [澳] 罗恩·布鲁克斯 /绘费方利 /译

一本图画书怎么会有如此后劲?

故事并不复杂,丛林大火中,一只翅膀受伤无法飞行的喜鹊被一只狗搭救,这只狗也失去了一只眼睛。在狗的劝慰下,喜鹊似乎从不能飞的伤痛中走出,当狗带着喜鹊疾驰时,喜鹊甚至找到了飞的感觉。狐狸来了,一共三次劝说,喜鹊就跟着狐狸离开了狗,狐狸奔跑的速度更快,飞翔的感觉更好,但是狐狸把喜鹊丢在了烈日下的沙漠,只为了让它品尝孤独的滋味。

初读完故事,脑海中涌出一大堆挡都挡不住的问题:

书名为什么要叫做《狐狸》而不是其它动物?

为什么狗能够有这样宽容的心对待喜鹊?

为什么喜鹊已经预感到狐狸带来的危险气息,仍旧跟它走?

为什么狐狸把喜鹊带走只是为了让它体会孤独的感受?

狐狸的过去到底经历了什么,让它做出这样的行为?

狗为什么对狐狸毫无戒备之心?

如果喜鹊最终没有死掉回到狗的身边,狗是否还能够接纳它?

为什么要在一本图画书中呈现这样复杂的主题?……

关·系

由于儿童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双重读者特性,作为成年人的我,在阅读后更多是把三者的关系想象为成年人的爱情关系,而不仅仅是友谊,毕竟这个故事里的三个角色,狗和狐狸的代词都是“他”,而只有喜鹊的代词是“她”。我觉得只有爱情产生的妒忌才能让狐狸如此居心叵测,看不得两颗受过伤害的心灵互相依偎的样子,正如蒲宁的名作《米佳的爱情》中所言:“我难以想象爱情可以缺少妒忌,依我看,没有妒忌就没有爱。”

当然,妒忌并不只在爱情中存在,妒忌是人的天性。它的本质就是他人情况愈佳,自己的感受越糟,那个佳境、那份美好并不属于我,居然不属于我!那非得采取点行动以平息胸中郁闷之气。狐狸的行为也许就是如此。

图画·文字

这本图画书的图画极具辨识度,色彩从封面开始是大幅深红,《说说图画-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一书中说“红色看起来或让人觉得温暖,或让人觉得危险”,确实如此,翻开书页似乎就已经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文字是歪歪斜斜的手写体,横向或纵向排列于图画的不同方向,甚至为了看字你需要调整图画书的方向,看似与常规图画书完全不同的字体处理方式是中文版的编辑用左手写出,这样的字体较好地复原了英文版字体的效果。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字体设置?绘者罗恩·布鲁克斯说,他决定用左手煞费苦心地“画”出文字,用一种模仿孩子的风格,因为他希望读者不得不“放慢”阅读文字——感受“喜鹊的不适”,困惑和痛苦”。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当狗和喜鹊在一起时,面向读者的是失明的那只眼睛,但当狐狸出现,狗对喜鹊说没什么的时候,面向读者的正常的那只眼睛,这又是为什么?是象征着狗觉得自己是能够看清狐狸的状态吗?继续翻页你就会发现,狐狸的两只眼睛占据一页,两只都是正常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东西激发了它想要让喜鹊体会孤独的念头?

这本图画书的文字简单精悍,但充满张力。我们经常说图画书的语言其实是高度浓缩的语言样本,没有过多的描述性文字,因为图画本来也在讲故事,文图在互补,不需要更多文字,但有限的文字表达里,动词的使用呈现出很强大的力量,推动故事的前行,推动读者的翻页。而且在如此概括的文字里,我们仍然能读到作者玛格丽特·威尔德用强烈发自内心的语言表达出那些属于角色内在的悄然变化。

例如,喜鹊被狗带着疾驰时,“感觉风就在她翅膀间飘扬,那是飞的感觉!”但是当狐狸发出第一次邀约时,狗又背着喜鹊在灌木丛奔跑时,喜鹊的感受变成了“这哪里是飞翔,根本就不是!”,当喜鹊终于如愿在狐狸背上奔跑时,她的感受是无比欢喜“我终于飞起来了,真的飞起来了”。然后,喜鹊就被狐狸像“甩掉一只跳蚤一样”抛弃在了红沙漠。

佩里·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里提到的“书页上呈现的讯息是最少量的,文本留下所谓的空隙……会阅读的人都知道如何填补空隙,并且大多时候,都是以无意识的方式进行。”《狐狸》就是这样的文本典型,留下大量的空隙等待读者去自行填补,这个填补可能是基于读者个人的生活阅历、阅读经验以及文学知识库等。

人物·符号

故事中三个角色的设置也分别具有不一样的特质。狗和喜鹊分别都带有身体的残缺,似乎有人类并不完美的隐喻,一个是失去一只眼睛的光明,一个是失去了飞翔的能力,但当狗带着喜欢飞奔时,他们互为眼睛和翅膀,是喜鹊说的“一个奇怪的新物种”,这让我想起了罗德曼·菲尔布里克《住在我背上的朋友》两个人互为脚和头脑,成为怪物骑士。可惜好景不长,春天来了,狐狸来了。

也许是因为这只狗天性宅心仁厚,也许是它失去了一只眼睛,它无法看到狐狸带来隐患,而喜鹊用超乎常规的敏感捕捉到了“愤怒、嫉妒和孤独”的气息,但是当狐狸一再邀请喜鹊随它而去时,第三次的邀约就让喜鹊“永远不离开”的忠诚成为过去式。故事模式中“神奇的3”再次出现了。这时的狐狸就是《失乐园》中的变成撒旦的蛇,在它的引诱下,夏娃终于摘下了知识树上智慧的果实。果然,这个世界已经没有新鲜的故事。

康德曾在他的著作中断言“人有为恶的自然倾向”,自然的人性中(情绪、欲望、心理、本能)中蕴含着破坏性的冲动。这只狐狸即使不是撒旦的化身,何尝不是人性的恶的代言人?它引诱喜鹊离开不是为了获取食物这一本能,而是让已经有和谐幸福伴侣的喜鹊体验“孤独”的情绪,这样的结局抛出的道德伦理命题瞬间就超过一个普通的寓言故事。

是的,在我眼里,如果狐狸只是为了食物骗走喜鹊,那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寓言,如果是为了给喜鹊以精神的折磨完成自己扭曲的愿望,那故事的主题就呈现了人性的不可测性,成为适合更大范围年龄段读者阅读的具有原型意义的故事模式。

毕竟,能体验飞的感觉给喜鹊带来的诱惑可以象征一切给人类带来的诱惑,想想太多文学作品不就是从这里出发吗?从那个苹果带来的诱惑开始。这是这本看似简单的图画书带来的无限阅读关联。到这里,三个角色已经成为极有象征意义的人物符号。

时·机

最后想说这本书在内地出版的时机还是合适的,来自台湾的星星小姐说台湾出版的时间可能有20年了,但是在版式上做了一定的修订,所以并没有呈现出大陆这个版本忠实于原版的样式。

所以我要说庆幸,在图画书出版经历了黄金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也许能够以更包容的态度对待这样一本主题极具冲撞感且展现人性复杂面的图画书。一切都是刚刚好,虽然这本书的英文版是在22年前,但是现在读到它,真的是很合适,也许这样的书可以让成年人看到好的童书的样子,不全然是美好,但那是真实世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