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追逐那声音》读后感精选

《追逐那声音》读后感精选

《追逐那声音》是一本由[意] 埃尼奥·莫里康内 / [意] 亚历山德罗·德罗萨著作,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0元,页数:4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逐那声音》读后感(一):余音绕梁

作为一名音乐“神童”,莫里康内认为天赋是全身心投入的结果而非原因,他认为天赋源于热爱、练习和自律,时间长了就能产生才华,天赋不过是进化的结果。他产量惊人,曾为五百多部电影作曲,这还不包括电影之外的纯音乐作品,但他依然认为自己的努力程度比不上巴赫、莫扎特。 在莫里康内的众多作品中,我比较喜欢一些动人的旋律,如La Califfa、Deborah's Theme等,优美、委婉、深情,抑扬顿挫间带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忧伤,曲终时仍会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些音乐已经脱离电影成为了独立的生命,它们将我们脑海中的画面提取出来,在眼前一一播放,有美好,有悲伤,也有一言难尽的复杂。 个人心目中莫里康内大师的十佳电影配乐: La Califfa From 《La Califfa》/《嘉莉珐夫人》 Gabriel's Oboe From 《The Mission》/《教会》 The Fall From 《The Mission》/《教会》 Playing Love From 《The Legend Of 1900》/《海上钢琴师》 Childhood and Manhood From 《Cinema Paradiso》/《天堂电影院》 Love Theme From 《Cinema Paradiso》/《天堂电影院》 Deborah's Theme From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美国往事》 Dopo la Condanna From 《Inglourious Basterds》/《无耻混蛋》 Il Buono il Brutto il Cattivo From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黄金三镖客》 Ecstasy Of Gold From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黄金三镖客》

《追逐那声音》读后感(二):莫里康内聊莫里康内

其实在过多的解读言语中会毁坏掉音乐给个人的主观空间,那种初次的相遇与环境,尤其是伴随电影画面视听的直击感受,那些莫须理由的存在可能才是天作的动情,读者与观者“无知”的沉浸其中,那样也许才是完美。我想在读一本关于伟大的人所谈论自己的创作经历的书的时候,那他一定是深刻了其作品的所有感触,不会把那些个人的解读被创作者带走,但也会更加深入的看到创作的魅力,灵感的迸溅,与时空的绚烂。

在大师聊到那些经典的片段时,有些契合而有些发生变化。这也是必然,莱昂内与莫里康内也会因很多个人的想法而有所分歧,当然莱昂内更有话语权,会把握电影在自己的维度轨道中前行。当然莱昂内对莫里康内的尊重与喜爱是无与伦比的,他会把镜头契合在莫里康内的音乐中,不会改变那不太规整且延续的音符,这也造就了无数经典的电影片段,《荒野大镖客》、《西部往事》、《天堂电影院》等等这些在电影史留下浓墨重彩的影片中,都有莫里康内内发自然的旋律在其中,天然自成。

如果没了主题,也许音乐会更自由,莫里康内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的顶尖荣誉也无法磨灭了自由的灵魂,想象着音符奇妙的碰撞,我自然懂得莫里康内对于创作音乐所做的尝试,甚至那是一份工作,一道命题,他从不认为这会影响创作本身,或许只有导演会分清那些为其弹奏的乐曲的差异。我们在书中的五线谱手稿会给读者一些答案,那相似于文字的阅读,那文字是一首诗,现代诗,会分段,会跳跃,有节奏,也会暴躁起来,激烈澎湃;有时候也会是一些公式,类似于化学反应配平的公式,需要如何把一首曲子平衡,让它更容易融合进电影的情节设定。我在这本访谈录中看到了意大利人的才华与勤奋。不是所有的才华天赋都能站在高处被人仰望,那一定有更加不辞辛劳的付出热情与心力。

当排箫再次吹奏,仿佛是时间都会被那些画面所覆盖。我们都会说奥斯卡欠《美国往事》一座小金人。这部电影在美国上映时被缩减太多,以至于电影无法在时间上的延展性和音乐表达上趋于完整,但无疑太多人爱这部电影,爱黛博拉之歌,它是电影史的经典,一部影片就是能让人如此动容,一首插曲也能让很多人记住那个女孩,记住面条的那些眼神。在终身成就奖的颁奖典礼,再次响起这首曲子,伊斯特伍德喊出莫里康内的名字,虽然还是那口纯正的意大利语,好多人听不懂,但所有人都懂他的电影,他的音乐的伟大。

如果不是莫里康内的电影音乐的收集者,你会错过很多优秀的电影作品,甚至是大师手笔。这本访谈录有大量涉及他早期、中期与各种类型导演的合作,其中也不乏许多大师之间的有趣事迹,更多的是关于音乐的理解,配乐的浑然天成。通读下来,对于莫里康内的敬业精神也尤为感叹,直到87岁与昆汀合作《八恶人》拿到了最佳配乐,无法想象的高产与高质,令人敬仰。

这本访谈录是对莫里康内一生的经历一次记忆式的回顾,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位艺术家的心路历程,一起追逐那声音。

《追逐那声音》读后感(三):莫里康内的声音

莫里康内去世那天,我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触动。大概源于某种懒惰,倦于梳理情绪。如今翻看这部访谈,追随流动的文字,陈旧的、新鲜的记忆被不停地翻起,我猛然意识到,莫里康内的音乐伴随了我迄今所有的迷影生涯。

不会忘记《海上钢琴师》,1900隔着窗户静静看着心上人,旋律从指间缓缓流出,琴键悸动,那是我在电影中所感知到的最美的相思。不会忘记《美国往事》,面条隔着墙上的洞,偷窥面粉堆里起舞的黛博拉,配乐响起,年岁倏然流逝。不会忘记“无名镖客三部曲”,销魂的口哨声中,也许是最伟大的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骑着马,唤醒那个正邪难分、暴力循环的西部世界……

莫里康内的成就远不止电影配乐,本书涵盖了莫里康内的方方面面,使我最感兴味的当然还是第二章、第三章讲述的电影配乐生涯。我第一次知道,莫里康内和莱昂内原来曾是小学同学,而他们直到第一次合作时才发现是这样。二人都是通过《荒野大镖客》走向世界,不过他俩一起看完这部电影走出影院之后,对视了一眼,沉默一秒钟,几乎异口同声地喊道:“真是个烂片!”镖客三部曲之后,莫里康内不出意外地接到了大量为西部片配乐的工作邀约,他不想被打上“西部片作曲家”的标签,拒绝了其中的绝大多数。黛博拉之歌,其实原本是为另一部电影《无尽的爱》准备的,莫里康内最终放弃了这部电影,通常他会把已经写好的曲子束之高阁,因为他觉得把为他人准备的音乐交给导演是很失礼的事,但他与莱昂内建立一种别样的工作关系,其他导演不要的曲子,他会给莱昂内听,黛博拉之歌就这样“重生”了。尽管莫里康内早就是世界级的电影配乐大师,可以从容地挑选工作,也会因种种事由而错失杰作,比如莫里康内与贝托鲁奇五度合作,却未能参与《末代皇帝》,他倍感遗憾;比如因为忙于《革命往事》的作曲,他不得不放弃库布里克的邀约(为《发条橙》配乐)。伊斯特伍德刚成为导演时,曾两次找他配乐,他考虑到不好向莱昂内交代,因此拒绝了,“对我来说这像是背叛我和塞尔吉奥的友谊”——听起来很荒谬。

与昆汀·塔伦迪诺的合作最为有趣。莫里康内言辞闪烁,看得出来,二人的合作即便不能说不愉快,至少也是不顺利的。在邀请莫里康内为《八恶人》配乐前,昆汀一直剪辑已有的曲目作为配乐,比如《无耻混蛋》中就有很多莫里康内的旧作。莫里康内坦率地承认,在昆汀电影里发现很多自己出于其他用意而写的曲子,感觉很奇怪(虽然他认为昆汀总是搭配得很得当),“从某种意义来说,和他一起工作时,有些事情我也默许了,因为我有点害怕给他写新的曲子,导演本人以及他的音乐习性给我的制约很强,应该说太强了……”昆汀“乱拳打死老师傅”的音乐品味使他感到被吓到。莫里康内最终在很短的时间内接下《八恶人》的配乐工作,除了想跟大导演合作,也有想在暮年努力一把,得到奥斯卡的肯定。此前莫里康内多次提名奥斯卡,却从未获奖,只在2007年获得了事实上带有补偿性质的终身成就奖(由伊斯特伍德为其颁奖)。这次,莫里康内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在获得终身成就奖之后再次获得所在行业奥斯卡奖的人。

永远缅怀莫里康内。

《追逐那声音》读后感(四):我们再也听不到电影配乐大师莫里康内新的声音,但他言犹在耳

2020年7月6日,埃尼奥·莫里康内因追求自己的爱好——滑雪运动,摔断股骨而引发并发症,在罗马去世,享年91岁。 又一个音乐大师离我们而去了,是人类的一大损失,但好在他是开心着、微笑着离开的,因为自己热衷的爱好,虽死而无憾。但他的音乐作品还留存世间,我们还可以时时听到,这是我们最大的安慰。

埃尼奥·莫里康内,意大利殿堂级作曲家,而它更大的声誉来自于给戏剧、电影作品的配音工作。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影《天堂之日》、《教会》、《铁面无私》、《豪情四海》、《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都是莫里康内创作的配音作品,并且让他获得五次奥斯卡奖的提名,而凭借着《八恶人》,他终于拿到了这项享誉全球的奖项,但更大的安慰来自于他获得了终身成就奖,这才是对于他一生事业最好的褒奖。 而在莫里康内离我们而去后的今天,我们终于见到了这本被他评价为“这是关于我的最好的一本书,这是最真实的一本书 ”的图书《追逐那声音》。它被引进中国并发行出版,而这本书是以对话集的形式,展现了两代音乐人对于音乐、对于人生、对于文化,当然也包括莫里康内深耕电影领域的回顾和探讨。这就是对于莫里康内一生与音乐、与电影结缘的总结。

这本书对话的另外一位,也是这本书的整理者亚历山德罗·德罗萨,是意大利青年作曲家,他是在莫里康内崇拜和引导下开始了自己作曲事业的,于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他们之间的对话交流更加顺遂,更加通畅,更加有意义。 两位音乐家都会聊些什么呢?其实他们的聊天,更多还是根植于音乐领域,所以这本书有着非常专业的音乐内涵,对于从事音乐事业的读者来说 ,这一定是一本可以借鉴的著作。这里包括了两位音乐家成长的经历,他们对于音乐的感悟。比如他们聊给电影配乐需要用音乐建立起那种画面感。两位作家对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一个又一个莫里康内参与电影的经历中去总结、去回顾点点滴滴的心得。“如果需要为爱情桥段作曲,我还会保持一个相当严苛的距离 ,因为我觉得这样的配乐,一不小心就会有沦为媚俗作品之虞”,这是莫里康内对于配音的感悟。电影是一项合作的工作 ,必然会和导演有冲突,但莫里康内有作为音乐作曲家的坚持,这也是他音乐良知的一部分。

莫里康内一生都在为配乐工作,但他的人生却又是从演奏家开始的。他曾经是小号手,是乐团中的一员,但真正走入电影事业,才打开了他人生的一扇大门,并为此耗尽心力,无怨无悔。莫里康内深耕于电影配乐领域,但他依然创造着绝对音乐作品。绝对音乐作品是作曲家自主表现自己内心想法的音乐作品,不需要再考虑其他任何外在的因素,也就会更加自由,更加随心所欲。莫里康内创作了十多首绝对音乐作品,他们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心得感悟又是怎么样子的呢?两位作曲家的交流也会娓娓道来。

《追逐那声音》带我们进入了一个声音的世界、音乐的世界、美好人生的世界。了解一段成功的人生经历,也是我们宝贵人生经验的一部分。无论我们了解不了解音乐,打开这本书,开始了解电影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的世界吧。

《追逐那声音》读后感(五):这是关于莫里康内最好最真实的一本自传!

每一篇关于莫里康内的演讲里我们都能看到人们对于他作品的各种分析拆解,从他谱曲的电影数量开始做起。这是因为这些作品是属于莫里康内职业生涯一个重大的标签。 在这本《追逐那声音》中详细分析记录了莫里康内六十余年的创作历程,深度剖析了他创作的核心理念,让我们更加深入的明白影片中的每一种风格的音乐乃至一个细微的声音背后都具有何等的艺术价值。

在细数完书中收录的一些作品时,每一位读者都会条件反射的认为莫里康内是一位真正的声音魔法师。他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孩童一般,一直在致力于创新,一直努力于让各种不同的乐器进行重新组合,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音符。 在不断创新组合的同时,莫里康内也同时扎根于流行音乐和前卫艺术,让音乐插上了一种全新的质感。于是我们看到了《教会》里的那首《宛如置身天堂》;聆听到了《加夫列尔的双簧管》和《宛如置身天堂》背后创作的种种,更有《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美国往事》《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黄金三镖客》《西部往事》等经典电影配乐作品。

在为电影做配乐的同时,他也从未放弃过对经典音乐的追寻。因尔在一些配乐作品中我们也有幸能听到巴赫《D小调赋格曲》的旋律,也能找寻贝多芬《致爱丽丝》的痕迹。 在书里我们会发现,莫里康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他的音乐让整个电影境界和层次都得到了一个提升。于是乎当我们开始联想导演王家卫在拍摄《一代宗师》的现场时借助《美国往事》的《狄波拉主题》音乐指挥了摄影机的移动这个现象时一切也变的合情合理。

莫里康尼的音乐看似简单,但是却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背景,它有时是一个探险家让人惊心动魄,有时是一个看客让人不知所措,他作品中曲调的前景和演员的表情变化一样生动活泼,让人沉醉其中。 而他的生活也很简单,四点半起床,运动,开会,持续性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的高度自律生活也让他成为了一个对音乐要求几近完美的一个工作者。所以,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不受节拍的干扰,他的旋律也不会让人轻易的听出来十分的考究,让人感受到了音乐传递给人们无与伦比的美好!

他出身在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就聆听音乐,深受启发;在小时候,他顽皮,他不可一世,他十分调皮的拽邻居女孩的头发;长大后,在电影《天伦之旅》中他友情出镜,扮演指挥家他的温暖笑容治愈了每一个观众。他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音乐人物,而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佩的文化符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