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山间风疾》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山间风疾》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山间风疾》是一部由陈华翔执导,李冬梅 / 张亚龙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间风疾》影评(一):多看“山间” ,少看“风疾”。

各位人,大家好,非常感谢各位在如此浮躁的的时代能关注这样小众文艺的电影《妈妈和七天的时间》以及我们的幕后故事纪录片《山间风疾》。 作为亲历者,旁观者,以及被摄者。也是几个片中复杂的有些反派一般的人,过去一年多了,终于鼓起勇气在此留下一些我的感受(若有触及,多有得罪): 1,这两部片子或许都不是消费型和爆米花之类的片子。有些稍严肃的状态或许更好。 2,多种身份的重叠和交替,创作者,旁观者,被摄者和观众等会有非常大的心态变化。(——期望同行能引以为戒,比如多注意与被摄主体间的道德伦理问题。 ——望观众能多谢包容,比如更多的同理心,更多的包容和理解等 望键盘侠们也能多听多看多感受,——望创作者们能多些互相尊重,电影工业和电影作者论下的大家都是创作者,不是搞文字和绘画) 3, 作为一个人,我的信条是,期望我能是一个自由,真实而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装模作样,道貌岸然的人。 4, 多看“山间” ,少看“风疾”。

5,感谢各位能多支持,更多优秀的底层创作者们。有了好观众,还怕没有好电影吗?

毕竟一部片子的诞生,是非常不易的,你们也有看到。也有更多你们看不到的…… 任何电影包括这个宇宙或许都如此,我们仅凭着这小窗口以为就能看见整个世界。或许只是一个作者制造或”假象“”……

《山间风疾》影评(二):山间的浪好大呦!

我问小吴,西安明天有个内部放映,去吗?

小吴眼中闪烁着期待的目光,对这座城市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的神态。

这次来西安出差,突然就给我说了,那时我还在见客户我记得,小吴还挺惊喜的,一下子就把我在北京的一些回忆给激活了。

还没见面,小吴就发微信说西安的美女好多啊。

我心里想,那你是没去南郊大学城,那里的妹子才叫一个火辣,那会小吴刚到北大街十字。我跟小吴北京认识,可以说是一面之缘,但就是挺能扯的,那次出去旅行,我们在一个旅行团认识,当时他做什么,甚至长相什么样儿,我都忘了,我唯一记得他好像跟团中的彭子涵关系很熟,甚至我记得彭说小吴喜欢她,可是这次见面,小吴居然否认了,简直成了悬案,简直成了罗生门,真相到底是什么,我充满了好奇的心态。

我们那个旅行团,那批人,都是一面之缘的人,后来都成了朋友,基本上都离开北京了,北京是一座流动的盛宴,上桌最靠前的永远是那些满怀激情和梦想的年轻人,当你到某个节点或者年龄段了,你可能就撑不住了,你离开北京就是一瞬间的决定,因为你讨厌这个地方,吃饭不香,即使山珍海味,即使满汉全席。

片子叫《山间风疾》,纪录片,关于拍电影的故事。

像山间这种片子,注定是很难上映的,注定是只能被少数人看到的,我相信很多独立电影和独立纪录片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我是这么想的,我希望这个片子能给小吴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

小吴是做通信工程之类的工作,当然也到处出差,他给我说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出差是去新疆,快登机了,结果身份证丢了,出差不能耽误啊,所以他就办了一个临时身份证,结果到新疆之后,很多宾馆好像都不认,他那一夜好像流落街头了。

对了,小吴是是湖北黄冈人,回武汉工作了,武汉和黄冈两地跑,他说老婆要生了,恭喜娃他爸啊!

《山间风疾》影评(三):请理性对待纪录片人物

先夸一下纪录片,在有限的跟拍时间中,一人一摄影机就能做到多角度多线叙事,而且剪辑声画处理的很流畅,镜头克制而不乏幽默,多线叙事中处理的最好的是人物,论片中的各位主角:

小娄人很好,能让人放下防备,也是纪录片导演最大的优点。

石老师很耐心,大部分时候是在默默支持和做好自己的工作。

美术很单纯,毫无保留,但阅历浅。

李导很坚强,稳重又坚定,真诚得可爱。

其中最有争议的是张亚龙,小龙是个有想法的创作人员,但不是摄影团队中好的一员,他适合的角色是导演而非摄影师,所以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他的优点会放大,位置不合适他的缺点会放大,李导一开始就明白,他的优点就是缺点,拍摄前多单纯拍摄时就有多幼稚,以至于大家哀声怨道,上一集当女儿这集一集当妈,中国特供女菩萨导演,但请不要这样说。

我们常说人性是复杂的,但除了人性,人的认知、态度、感情也统统是复杂的,而且难以一致,我们站在上帝视角、从盼望电影制作完的角度看,希望李导一帆风顺,所有人积极配合早日拍完,但事情往往都是很复杂的,想要拍一个镜头,结果摄影师有自己的想法,想要简单拍个三轮车,结果警察说违规超载,想要拍摄抬棺上山,结果煤矿人阻挠说晦气,甚至拍一个关键镜头都不断有路人穿帮,没有纯粹的反面角色,有的只是不同立场和性格。就像电影最后,小咸对姗姗来迟的爸爸说:“我会像儿子一样孝顺你的”,面对疑问,导演只是说她不是想去批判谁,只是想表达当时的复杂心情,是啊,电影哪有这么多批判,电影以故事为主,就是为了把复杂的情感展开,为了共情而不是为了批判,如果想评价归类也要理性对待,回到影片内容本身而不是针对某个人。

如果一定要一个评价标准,那么理性评价标准的关键在于当事人,如果当事人能够理解,我们没必要去当审判官,这么做不是为了宽容,而是为了尊重。我坚持的待人之道是:我们绝不会去强制他人,也尽可能不让他人强制我们,我们在保持自己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尽可能对他人释放爱意

《山间风疾》影评(四):高压锅与灾难艺术家

生活如果凑近看,是悲剧,简直一地鸡毛,乱七八糟,溃不成军,譬如这部关于拍电影的纪录片所记录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一群临时凑起来的人,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争分夺秒,要完成一件既需要激情,又需要才华的事情,想想既不容易,又不浪漫,就像一头正在发情却无处发泄的高压锅。

由于该片制片公司是西安石榴影视,所以,近期有幸获得了内部放映机会,见到了低调且嗓音略带磁性的导演和制片本人。

生活离远了看,是喜剧,整个观影过程非常刺激,因为故事足够好看啊,大家是不是还发出超大的笑声,很久没有这么愉快的观影体验了,因为人物足够精彩,可爱,且意外频发的剧组,能带给人超多的欢乐!

本片映后讨论环节异常激烈,有观众提到小龙是负面形象,我不这么认为,纪录片只是生活的横截面又不是全部,你凭什么这么键盘侠,这么妄加揣测?纪录片最好还是不要带道德批判去判断故事里的人物,当代网民特别容易情绪化,特别容易道德批判,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没有触碰到法律,建议网民们还是少当道德批判,少管闲事,至少能有益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腐兰兰的电影《灾难艺术家》,也是关于拍电影的故事,区别是《房间》是烂片,而《妈妈和七天的时间》却最终成了,获奖无数。人都是结果导向的,都是站在终点评判过程,正因为本片和《妈妈》都得奖了,所以这个高压锅煮青蛙的过程,我们现在是用轻松且调侃的心境来看的。

我看到有人说本片让他,想起自己做活动,需要协调很多部门,不单单是独立电影创作难,任何一个事情在起步阶段都是难的。如果要复盘,导演和制片当然是难咎其责,毕竟是她的第一部长片作品,如何与摄影沟通,如何协调各方面,所以,记得刁亦男好像说过,在中国剧组,要想当导演就得学会黑社会一般的玩法。当然,最主要是独立电影的拍法和干行活团队是不融的。

但是,我更想为生存艰难的女导演发声,要想在中国当一个女导演,镇住所有人,要么找个好制片,要么就把自己变成一个女流氓,疯子。我记得电影《柳青》导演说过一个故事,导演田波和王苗侠一起在家经常吵架,家中的保姆直接把他们的剧本给烧了,后来保姆也下课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