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荒漠之心》经典读后感有感

《荒漠之心》经典读后感有感

《荒漠之心》是一本由劳伦斯·凡·德·普司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荒漠之心》读后感(一):沙漠遗珠:二十世纪的“啜井”布须曼人

《荒漠之心》讲的是劳伦斯前往卡拉哈西沙漠腹地寻找布须曼人的经历,可以说是一部探险日记,除了前两章交代自己童年时代与布须曼人的渊源以及这个古老部族的传说和悲惨命运外,这本书一直到第七章探险队其实还根本没找到布须曼人。但劳伦斯筹办这次探险,一路召集志同道合的队员,安排诸多事宜,充满波折,失望与欣喜交织,本身也是很精彩的记述。

书中有些细节充满令人难以置信的巧合,比如劳伦斯在沼泽中连续幸运地捕捉到猎物,在有神灵的山中因为射杀了动物而遭到的“诅咒”,布须曼人猎杀羚羊后通过“电报”告知族人等,不讨论可信度,但难以解释的奇妙际遇本身也是探险的真谛所在。

看这本书总会让我联想到《沙丘》,广袤无垠的沙漠中,潜藏着幽灵般身手矫健的部族,他们知晓沙漠的秘密,好像掌握整个宇宙世界的密匙。跟着他们能找到水源,解开壁画与起源之谜,了悟生命与舞蹈的精髓,找回失落已久的自我…

《荒漠之心》读后感(二):读后记

一场寻访之旅。布须曼人也许是最早的非洲族群,真正的非洲之子,他们在非洲大草原和其他动物族群和谐相处,在岩壁上留下令人震撼的绘画,直到具有侵略性的外人闯入,这些侵略者没有和布须曼人和平相处,而是把他们当做低等种群,要么虐杀他们,要么把他们当做奴隶驱使。没有现代兵刃、过着石器时代生活的布须曼人无力抵挡,只能逃离到侵略者到达不了的沙漠深处。昔日的大地主人,如今只剩下不停漂泊跋涉在艰苦环境的稀疏部落。作者因为在童年时期听到了布须曼人的故事,内心深处一直牵挂着寻找到他们。故事的最后,作者也终于成功了。 书中除了作者对寻访之旅的讲述,还有对非洲沼泽、河流、沙漠罕无人迹、动物主宰的世界的描述,让我能深深感受到大地的灵性与活力。 最后一部分,作者和布须曼人的相处,以及布须曼人的生活方式,让我对现代生活尤其是愈演愈烈的消费主义风气再次产生怀疑。在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命之初,本就一身轻松,就像布须曼人,一分钟之内就可以收拾起全部家当,开始下一次迁徙。跟不上迁徙队伍的老人,心知肚明他们的命运,在某个路途中停下,和大队伍告别,等待非洲生命轮回的这次结束和再次开始。

《荒漠之心》读后感(三):历史的黄沙、河谷、山川是失语者的最好倾诉 ——看《荒漠之心》对消失的非洲部族的祭奠

关于非洲,我并没有太多本质的了解,只是在三毛的作品中了解了一点撒哈拉沙漠,在严歌苓的《非洲札记》里了解了一点非洲国家的基本生活。那都是一段政府状态下的生活,没有一个贯穿整个民族的过去与未来的时间长河。而《荒漠之心》这本书,就是要向我们展示了非洲北部一个叫布须曼的部族的消亡史。 第一章是一个民族意识形态的人物雕像,它从人物的体型、外貌、性格和生活习惯做了详细的分析与展示。他们体态微小,虽然前凸后翘的储藏脂肪体质极为可爱,但面对强权的入侵他们从未屈服。他们肤色浓厚,自我意识很好,经常在集体的影响中强化思想。他们体格强健,用最天然的智慧与非洲大地的植被动物和谐相处。他们习性单纯,生活习惯处于一种游牧而存的状态。直到以利益至上的资本鼓动者侵入他们的土地,一切由金光的色调在短短的时期里反转为残酷的血红与恶黑。 布须曼人是怎样的人?要做什么样的探索才能将他们原生的生存现状还原出来,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和各种渠道的努力,为我们揭开了布须曼人的冰山之一角。作者年轻的时候,曾跟随父辈和爷辈生活在布尔曼人的周围。那时他对布须曼人的兴趣尚浅,关于布须曼人,他听到许多不真实的带有主观掩饰和丑话的描述。直到他有独立辨别意识之后,一切真相在他的行动中渐渐地有了雏形。 布须曼人有自己的语言,他们在没有固定水源的沙漠地区游弋生存,那是一种地为床天为被的自然生活方式,简单而古朴。他们有自己的智慧,在身上涂抹自制的带有某种气味的颜料,野兽不能近。他们利用凶猛的野兽捕猎大型的动物,然后合理而轻巧地分享战利品。他们取食鸟类的卵蛋,从不一扫而光。 与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谐相生,是布须曼人内心坚定不变的信念。很长的时间里,这样的生活是稳定可靠的。文明这个词,不应该狭隘地用在思想优越的人身上。每一个涉及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都是文明。讽刺的是,文明和“文明”之间,总有一方想单向地同化另一方,确切点说用吞噬也不为过。 资本驱动的掠夺之心引领着踏足的人,用无情的热兵器,肆恣地侵袭布尔曼人、土地、食物、水源等等。抗争是无力的,但他们从未放弃反抗。一次次血腥弥漫的厮杀,都在削减布须曼人。他们消失在哪一刻,也许只有天知道。 踏足人的集体意识是丑陋的,与他们宣扬的与众生同在是背道而驰的。作者对于既往历史的追溯是难能可贵的,时间与所有不能泯灭布须曼人文明的那一段存在。 撞色书签,线条流畅简约,形象鲜明突出,这样的初感是美的。一个人存在,也许是最后一个布尔曼人的隐喻。用悲凉与感受,或许更为妥帖。

《荒漠之心》读后感(四):本真之心

劳伦斯通过本书记录了一场神秘的非洲部落探寻之旅,对象是非洲卡拉哈里中神秘的布须曼人。 相信看过《人类简史》的朋友就会明白,我们人类的祖先最早起源于非洲,而南非布须曼人不只是非洲最早的居民,更是世界上最早人类形态的代表。在本书中有岁布须曼人的详细描述:他们肤色金黄,个子很小,只有一米五左右,但奔跑起来像赛马一样,速度奇快;他们是优秀的猎人,能在一百五十米外轻松射中一头正在奔跑的羚羊;他们一顿饭就能吃下比历史上其他任何民族的任何人还要多的食物,“当饱餐一顿后,他们的肚子就像怀孕的妇人那样鼓起”,而与腹部一样鼓胀的,还有他们的臀部,其功能恰如骆驼的驼峰,“可以储存额外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艰难时节可以对抗干旱和饥饿”……

从在南非度过童年时光开始,作者就一直生活在有关布须曼人的古老传说中,后来更成为这些古老传说的见证者。

越是阅读本书,我眼前就越是浮现早年间看的电影——《上帝也疯狂》的种种画面。书中的布须曼人就是电影中哪些居住在非洲卡拉哈里地区的人,他们对于现代化的事物一无所知。卡拉哈里沙漠每年有9个月的时间是干旱无雨的,许多动物都因为无法适应这里的环境而纷纷离开。可在卡拉哈里人看来,这里却像天堂一样美好,他们可以挖树根、收集清晨树叶上的露珠来解渴,可以用自制的麻药打猎来维持生命……他们虽然连下雨都没见过,但是他们善良,就连吃猎物之前都要祈祷。所以他们的族人之间和睦相处,没有矛盾和纷争,在他们的心目中,上帝每天都在默默地注视并保佑着他们。

可就是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生活得单纯而快乐的部落却因为一只从天而降的可乐瓶子发生了改变。那天,主人公基走在打猎回来的路上,飞机驾驶员从窗口扔下的一个可乐瓶正好掉在他的面前。基把瓶子拿回部落,他们从没看到过这么漂亮的东西,像水一样透明却坚硬无比,他们把它当做上帝送给他们的礼物,渐渐地他们还发现,它可以吹出美妙的声音,还可以用来磨蛇皮。总之,几乎每天人们都能发现它有新的用途。可瓶子只有一个,人们第一次有了不愿意与人分享的感觉,一种莫名其妙的情感出现在所有人的心中,很多人想到要独占它,人们开始为之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基决定把这个将原本平静的生活变得不安的东西还给上帝,于是他带着瓶子上路了。一路上,基经历了种种奇遇,也引发了无穷的乐趣。

在第一部电影中,主人公的单纯、善良、自制麻药打猎,奔跑的姿势,姐弟俩对水的惊奇……都让我看到了本书的布须曼人的种种;在第二部电影中,博学又老实可爱的科学家又让我看到了只沙漠同样热爱的劳伦斯。当年年少,只关注了影片中搞笑的气氛和环节,却忽视了外来的那只可乐瓶和偷猎者对卡拉哈里沙漠的居民带去的影响。

布须曼人征服了世界上最贫瘠的土地,却在近代以来的殖民侵略历史中败下阵来,被所谓“文明人”污蔑为肮脏落后的野蛮人、无耻的小偷、残忍的野兽而肆意虐杀,终至于行将灭绝。书中劳伦斯对非洲、对布须曼人有对热爱,就对西方殖民者有多痛恨。自诩为“文明人”的殖民者们,对待人类初始状态不是接受敬佩却是到底什么才是诋毁和毁灭,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

布须曼人和自然界和谐相处,我想这才是他们能存在如此久的秘密,请向他们学习,而不是打扰他们。

《荒漠之心》读后感(五):从心出发,遇见布须曼人

在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都有着许多古老的民族,他们有的至今仍然靠着古老的工具生活着。然而要追溯到哪个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那非布须曼人莫属,因为他们已经存在了10万年,比目前世界上任何民族都要古老,还是现存最古老的民族,这个最古老的民族简称桑人,是当年荷兰殖民者入侵非洲南部是对他们的蔑称,后来当地居民自称科伊桑人,意思为“真正的人”。 《荒漠之心》这本书的作者劳伦斯·凡·德·普司特出生在靠近“大河”一带的地区,有好几千年的时间,这里一直是布须曼人的大本营。可现在实质上已经不在那里了。 听梦 劳伦斯出生后,一直生活在关于布须曼人及其文化的动人传说中。这也为劳伦斯寻找布须曼人奠定了理想的基础。布须曼人是一群个子很小的人,并不是侏儒也不是小黑人,只是身高不高,只有一米五左右。他们四肢匀称,身体结实有力,肩膀很宽,手脚却极小。脚印细小,胃口、身材和肥臀相当惊人,作为弓箭手,他们举世无敌……真是短小而精悍!从小浸润在布须曼人文化知识氛围的劳伦斯当然对此憧憬不已。 寻梦 劳伦斯在平常生活中也会看到布须曼人,可是他们已不是当初的布须曼人,而是被驯化后的布须曼人,这让劳伦斯伤心不已,却更坚定了要去找到纯正布须曼人的想法。一个人不可能真正了解别人以及他们的生活,除非他先对他们产生好奇而愿意去了解。缺乏了这种好奇之心,那就不只会失去有关生命的印记,也失去了真正能带来成长的力量。劳伦斯开始寻求各方面的力量准备一场寻找整整布须曼人之旅。人员及装备充足后,便开始了旅途。但在这过程中却出现了极多的困难。环境的恶劣、物资的缺乏以及人心的分散。斯波德在一路上的不配合给劳伦斯带来了巨大挑战,一位摄影师及作品对这趟旅途是多么地重要。在经受各种磨难后,斯波德退出这场艰辛的旅途,与此同时,劳伦斯遇到了邓肯,一位活力四射拍照拍得沉浸其中的人物,为这场旅行添色不少。 圆梦 在寻梦的旅途中,即使千难百折,也未浇灭大家心中的布须曼人梦。终于在散居于甘济斯和“大羚羊洼地”之间永久水源一带,劳伦斯遇见了“达布”。这个布须曼人与过去的真正的布须曼人传统相去不远。正是他的加入,使劳伦斯他们见到了真正的布须曼人。达布以布须曼人的传统方式与这个真正的布须曼人打招呼:你好!我从远处就看见你了,我快饿死了。”年轻人以从未听过的语调说:你好!我本来已经死了,但现在你来了,我又活了。”这个年轻人是恩修,他带一行人见到了真正的布须曼人。他们的住所建造得很隐蔽且建的十分巧妙自然,设计成蜂巢般。这个部落目前大概有30人,但确切人数永远不定,优雅而敏捷是这个小族群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质,当有需要时,他们便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在猎杀动物后,他们会以舞的形式来感谢动物,这是人对动物的感谢,多么虔诚与纯真! 沙漠似乎是一成不变的空旷,可是在闪亮的尖叶之后、无尽的红沙所带来的奇迹以及雨水滋润后长出的花朵和荆棘組构的浩瀚世界中,有了布须曼人,沙漠不可能再是虚空的了,荒漠有了自己的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