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非洲短篇小说选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非洲短篇小说选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非洲短篇小说选集》是一本由[尼日利亚]钦努阿·阿契贝 / [澳大利亚]C.L. 英尼斯 编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3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洲短篇小说选集》读后感(一):读后小结

经济政治的强势同时带来语言及文化的普及,而非洲文学也由于国力的整体落后而鲜为人知。诺贝尔奖的殊荣毫无疑问为非洲文学带来了更广阔的出口和阅读市场。

这本小说集的作品大部分扎根于非洲大陆,着眼于那里发生的事、生活的人以及不断交错的战争、殖民、宗教与民族的混乱冲突。复杂的国家边界以及错落的阶级分化,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长时间处于一种交织的歧视与压迫中——白人之于黑人、殖民者之于被奴役者、富人之于穷人、男人之于女人。古尔纳的《博西》一篇则残忍又克制地描绘了黑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仇恨。

非洲的遭遇与中国有些类似——侵略、殖民、奴役——在这种背景下,读陌生地域小说的新鲜感有些遗憾地被销蚀了——“原来那片土地上也是这样的事”。但那种疼痛却又产生了一种陌生的感同身受。也许,在文字间,国与国的界限、人与人的情感可以跨越空间与时间的隔阂,结成模糊的交融。

个人推荐《博西》《片刻荣耀》《一把椰枣》《咖啡车女孩》《寻欢之夜》。

《非洲短篇小说选集》读后感(二):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你了解非洲的文化吗?

陈忠实在《白鹿原》的开头引用巴尔扎克的名言,写道“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他试图用一本小说来揭露中华民族的民族内涵,同样,这句话也适用于非洲文化。

《非洲短篇小说选集》是尼日利亚作者钦努阿·阿契贝整理的经典非洲小说,从这些文字间,我们一览非洲人民的风土人情,从中窥见非洲文化的一角,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人物面对困境时的挣扎都让我们对非洲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和了解。

也许你听过欧美文学的著作,拉丁文学的顶峰,中国文学中不朽的传奇,在这些文化中,非洲的文化实际上是缺乏关注的,然而,一个自远古绵延至今的民族,一定会有属于他们的特色。而这本书则力求把优秀的非洲短篇小说献给广大的读者,让大家可以了解非洲的风土人情。

与中国不同,非洲人民信仰的分量占内心活动的大部分,宗教是非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一篇就是西部非洲的塞内加尔作者的《假先知》,故事讲的是一个假装信仰的假先知招摇撞骗为自己谋福利的故事,各个部落的人们信仰宗教来获取内心的平静,而主持仪式,本应是信仰的领导者却有着一副虚伪的面貌,肆意改变法规来为自己谋方便,故事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多年来口述性都被认为是非洲文学最为突出的特征,并用以对抗后殖民主义下的西方中心话语体系。然而,过分强调口述性与书面性的对立同样会陷入“东方主义”的误区。探析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的小说创作,其在叙事策略上将口头传统中故事的“隐喻”融入了文本创作,以故事的内容隐喻了小说的走向与结局,制造悬念,增添了读者阅读时的紧张感;在塑造人物上加入了口传文学中的声音元素,扩展了人物的心灵,使其性格愈加丰富;运用源于传统非洲的万物有灵观进行叙述,将口述性与书面性交汇与融合,使作品更加包容、开放、多元,探索出了一条更加宽广的文化道路。

其中,钦努阿·阿契贝的文学特色主要体现在语言上的隐喻性,人物精神的丰富性上等。

对于我这位非洲文学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非洲文化的引路书。

《非洲短篇小说选集》读后感(三):非洲,非洲!非洲……——读《非洲短篇小说选集》简记

“从肯尼亚到塞内加尔,从南非到阿尔及利亚,他们共同描绘出,在这片有着众多曾成元素和复杂历史的土地上,以怎样的方式生活,又即何看待他们自身的存在和未来。”这本短篇小说集读起来并不容易,你常常会感到困惑迷惘,有时像在沙漠上苟延残喘等着渴死,有时像没有向导凭着意气穿越热带雨林遇见的遮天蔽日和变幻莫测,有时像在望不到尽头的草原上看见动物大迁徙,惊奇陌生,但那滚滚烟尘竟终究是你熟悉的气息—— 是人性。 是对爱的渴望和对孤独的恐惧。 是贫穷苦难中拼尽最后一口气的挣扎与执著,是富有得势后不遗余力、毫无悲悯之心的压榨和伤害。 钦努阿·阿契贝说:“文学之于我们而言开非奢侈品。它是生死攸关之事,因为我们正在塑造一个全新的人类。”何以塑造?不过是极少数从非洲大地赤脚走出来的人,穿上鞋就忘记了过去,以为上帝真的会仁慈地微笑着,将甜面包分给每个孩子,再摸摸他们的头许他们万世荣光。

非洲短篇小说选集

8.1

[尼日利亚]钦努阿·阿契贝 [澳大利亚]C.L. 英尼斯 编 / 2022 / 译林出版社

《非洲短篇小说选集》读后感(四):非洲文学之我见

本书上一个版本是2014年的,因为去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古尔纳,而他唯一的中文出版物就是此书(虽然本书也只是收录了他的一则短篇小说),突然间老版本的这本书就火了。译林今年重新出版也算是满足了大量读者的需求。

其实非洲文学早就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该书收录的最有名的作家可不是才为大部分读者所知的古尔纳。要说非洲最知名的作家,那肯定是戈迪默,她在199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当然了,还有很多来自非洲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只有她是唯一一个“土生土长”的南非获奖作家。即便她的主要作品发表在美国的几家刊物上,大多数出版商也来自美国。对于她的作品,二十年前我读过她的散文,当时我就觉得她的文字十分细腻。翻开本书里收录的小说,也是有着女性独到的描写。

但我还是想说,这是白人女性笔下的非洲,虽然比起另几位一听就觉得可笑的代表非洲的诺奖作家(如加缪)要非洲的多。

我真正阅读非洲黑人的文字是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图图大主教的书,在我看来,戈迪默可以代表一部分非洲,但不是全部。所以想要了解真正而完全的非洲文学,肯定不能只读戈迪默。本书收录了非洲十六个国家的三十八位作家的作品,已经是十分丰富了。这些作家的状况各异,所以视角及表达各有不同,让我很是开心。我需要从这些差异中了解复杂的非洲文学。

就以本书的内容为例,古尔纳的《博西》里面是有着痞气与无畏的少年,但在暴力的笼罩下是压抑的怒吼,这是对残忍的控诉。再看戈迪默的《新郎》,白人男子享受黑人奴仆做的糕点,又生怕仆人们贪酒喝。这两篇都有很多对场景的描述,古尔纳的更像是在眺望远处、回忆或未来,好比人虽然在这里,可灵魂却在他处。因此,才更让人透不过气,结尾时“我”只能任人宰割。戈迪默的描述如我上文说的,女性的细腻尽显,有丝伍尔夫式的意识流,但在恰当的位置能收回来。这样的写法就和白人在非洲的生活相衬,优越感的皮囊下是虚无的。当然,以上都是我个人的看法,每个人读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非洲短篇小说选集》读后感(五):【须叔试读】我手写我心——读《非洲短篇小说集》有感

非洲是片神奇的大陆,但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由60个国家和地区组成。从区域的划分来看,非洲可以划分为北非、西非、南非、东非和中非。本书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来编排的。但非洲更多的划分为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种划分依据表面上是人种肤色的划分,北非以白人为主,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以黑人为主,但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和文化的差异。从本书的故事里感触更深,译林出版社选取了17个国家40篇短篇小说集结成册合为一集,分为《非洲短篇小说选》和《当代非洲短篇小说选》,前者选自1983年以前的作品,后者更多的是发表20世界八九十年代的作品。里面不乏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作品,比如1991年获奖的纳丁戈·迪默,2021年获奖的阿卜杜勒扎克·古尔纳等,也有国内知道很少的小众作家,比如索马里的赛义德·赫尔齐等。但书中的故事虽短但很犀利,展现出了非洲所处时代的背景、生活习惯等,更能感受非洲人民苦难的历史。

宗教是有信则灵,不信则无。真信的人牢守教规、遵守教纪,秉承教会宗旨,行善事、持善心、正善念,无不让人肃然起敬。但总有人打着名义,为自己谋私利,满口的仁义道德,可背地里却干着NDNC之事。比如塞内加尔的奥斯曼《假先知》,描写了马哈茂德(也叫艾德拉),欺骗成瘾竟然真的以为自己是天国派来的使者,高人一等,打着神圣的幌子干着卑劣的布道,不喜欢猫就布道猫如何无用,但是作为凡人的他,怎么能抵挡住小偷等特定类型人不合情理的出牌呢。

非洲有着苦难的历史,在历史上几乎整个非洲都沦为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欧洲殖民者对非洲进行了长期的掠夺和剥削。加纳的作家艾杜《南方传来的消息》,看似描写婆媳二人的对话,但从男人的离家,明显感到战争的残酷,更能感受到生活的辛苦。

我们的历史书写是片面的,对许多错误行为保持沉默。1983年以前的作品更多的有着寓言性质的故事。比如尼日利亚作家巴洛贡的《学徒》,让学徒越是朝着目标前进,越是远离师傅的要求。学徒,难道真的要做出唯一的选择吗?再比如刚果甚至非洲最出色的讽刺小说家之一E.B.东家拉的《刺客》,讽刺了寡头政府肆意妄为、滥杀无辜,即使不小心、无意间杀死了那个刺死寡头的刺客,在不分青红皂白、分不清到底谁是刺客的时候,采取“宁可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的方式仍旧对每个村庄甚至每个农民进行暴行。

痴情的男人总会被渣女伤害,坦桑尼亚作者古尔纳的《囚笼》描写了男女之间感情,装纯的茹基娅一眼就被狡诈的曼苏尔看穿,但是伪装的茹基娅骗过了朴实穷苦的店员哈米德,让他深感自信茹基娅不是曼苏尔以为的人,经常给予茹基娅小恩小惠,并且在这种自恋的囚笼里充满自信和无尽的幻想,但当茹基娅挑破时,哈米德是羞愧还是后悔呢,留给人无尽的遐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