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古画风雅》读后感锦集

《古画风雅》读后感锦集

《古画风雅》是一本由苏三公子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元,页数:2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画风雅》读后感(一):汪兆骞、韩浩月倾情推荐

有眼光的艺术鉴赏作品,是再造的艺术。朱熹说:“能觉者,气之灵也。”从美学或艺术意义上讲,“气之灵”是说有特殊悟性的人,才能面对艺术品说出自己独特而真实的看法。《古画风雅》的作者便是既有艺术特殊悟性又富有难得的批评精神的艺术探索者。她的书,便是再造的艺术。

——汪兆骞(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民国清流》作者)

打开《古画风雅》,进入一个令人赞叹的世界,古人的生活与艺术,形成一股可以穿越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属于中国人的优雅生活,这一幅幅画曾是我们的精神切面。苏三公子用精致细腻的文笔,带读者在古画画廊中巡游,她的“讲解”,是一堂有趣、有用的艺术课。

—— 韩浩月(著名作家、文化评论人、《世间的陀螺》作者)

《古画风雅》读后感(二):画,记载文明,见证进步

画,一直以来都被视为高雅艺术,其实它诞生之初,纯粹是作为远古时期的记事手段。随着文明的诞生和发展,画从远古时期的岩壁,到贵族的绸缎,再到平民的画纸,一路走来记录文化的发展,印证了时代的进步。

在美人如玉章节,有一篇特别介绍了中国古代较为有名的几位女性画家,让人记忆较为深刻。

其中有宋代的艳艳,生卒年份不详,她的人物介绍只是某人之妾,再详细的信息全无记载,或许这就是古时妇女地位的体现吧。艳艳的《草虫花蝶图卷》,一幅长达3米的花鸟图卷上,园苑坡地,湖石之间,秋菊、秋葵、海棠、桂花次第开放,蝴蝶翩飞其间。尽管这副画作在国内拍卖行创下古代女画家拍卖记录,也难掩原作者并未被人记住的尴尬身份。

与她相比,元朝的管道昇算是少数的幸运儿。管道昇自幼聪明,书画皆能,文采过人,为父母所重。28岁时,嫁给了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婚后生活中,他们朝夕相处,切磋技艺,创造了美满姻缘的千古佳话,成就了美术历史上的书画家族。在他们的培养和影响下,赵氏家族产生多名书画名家。正是爱与宽容,才给管道昇创造了舒适的创作环境,才能在以男性为主的文艺界占据一席之地。

文化的发展长河中,不乏女性的身影,真正留下姓名的少之又少,直至近现代才愈发看见女性的作品诞生,也真正让人感受到时代的进步。

古画风雅,书设计得颇有古韵,很符合主题。全书分为五个专题:美人如玉、山光水色、活色生香、文人风雅、历史传承,从仕女图、山水画、花鸟画、古诗词等等不同的方面介绍古画,像是一个专栏作家将多年的文章集结成册,一并倾诉予读者。

苏三公子,名字颇有雅兴,行文亦如此,没有高深的术语,也无生涩的语句,每一篇目谈几幅画作,论几位名家,还有画作背后较少有人关注的奇闻趣事,当做是一本画的入门科普书还挺不错的。(如果纯为中国古画介绍较为合适,中间穿插仅有的几幅外国画作略有些出戏)

在浮躁的今天,偶尔沏一杯清茶,赏一幅名画,听听苏三公子娓娓道来名作背后的故事,岂不美哉!

《古画风雅》读后感(三):观画的意义

一时竟未分清这是印的还是手写的文字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并欣赏古画,我想这倒是得感谢一下陈丹青先生,多年前正是他在视频节目里有一期对于《千里江山图》的赏析,使得《千里江山图》迅速出圈,以至于后来在故宫展出的时候出现了和《清明上河图》一般壮观的观赏场景(排数小时队不得见)。正是得益于这种现在发达的传播媒介,我们现在才会有更多的人识得中国传统绘画,谈论古画,欣赏古画,热爱古画。那么当我们谈到这些上千数百年的画卷时,我们究竟是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对待这些艺术宝藏呢?

首先我不得不承认苏三公子的这部《古画风雅》真是一部宝藏。概括来说,此书甄选了90多位艺术巨匠的近200幅传世名作的高清照片,全面覆盖中国古画品类和知名画家,系统梳理了仕女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古画品类的演变脉络。当然,我这样说倒根本无法道出此书真正的精彩之处了,咱们具体一点说。

这部《古画风雅》在主体内容上是一部中国传统绘画史,不同于我们以往所熟知的纪传体或编年体的史书写法,作者在此书中是把主体的地位完全交给了画,且不论你是顾恺之还是米南山,也不论你是青藤还是老莲,咱们在这儿都得以画作来说话,历史中的伟大画家们都退居幕后,成为了画作之外的延伸内容。本书分为五辑,基本上以画作题材和内容分类,从各个方面来为读者介绍中国绘画的深厚历史。然而,当我们欣赏古画,了解古画历史时,我们也能感觉到,在这些精美画卷之中,好像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在影响着我们。这些东西,虽是从看画的过程中传递过来,实际上却是从千百年前的画家心中以及几千年古代社会文化中所寄存在画卷之中的。这些东西既是来自于画家的精神世界,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而这些画卷之外的延伸内容,其实正是我们欣赏和谈论古画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本书中最为出彩的一部分。

王维所言“诗画一体”正是对作者所著内容的精彩注解。在欣赏一副古画时,作者常常会引用很多诗词来阐释或者阐发画中思想内容,很明显这不是作者在炫耀什么,而是简单的情之所至,有感而发。通过这些诗文,我们有机会更加深刻地去理解画家创作时在画中所寄托的情思,也更能够系统地认知一种中国传统的哲思。没错,中国画尤其是古画其实就像是一本哲学书,要看懂古画,不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是不够的。通过对于诗文的品读,对于画家生平的了解,对于大历史背景下人们生活处境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徐青藤的悲苦,看到了唐伯虎的苦闷,看到了八大内心的矛盾;同时,我们也懂了黄公望的“浑”,文征明的“浅”又或者是倪云林在接受了全真教影响后所表现特殊的人文性……

最后再来说说我读完本书后一些略感遗憾的地方。本书内容是收录了作者不同时期所写下的对于古画的一些感受和梳理,但是从结构上仍有一些未理顺和重复的地方。比如每次谈到一种题材的画作,开头总是重新提起唐宋元明又经历了如何的历史。这些内容对于我们欣赏和认识画作来说很重要,但是在作品形式上这样重复的内容还是有一些影响观感的。另外,当我们谈论一个画家或者一种题材时,作者与读者似乎都很容易给画家和时代贴上标签。一个作家就算一生命运悲苦,但是他的作品并非每一幅都会是一个基调,表达一种情感;一个历史朝代确实会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文化底色,也就是这个时代的气象,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却是同样复杂生动。如果在同一时代中,能够提供出不同风格和基调作品的对比,这种比较也许会对我们认识我们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有些很重要的意义吧。

《古画风雅》读后感(四):《古画风雅》:美色入画,颜值极高

以前听说过一句话:你知道什么东西一旦拥有,就再也不会失去吗?很多人苦思冥想,觉得永远不会失去的东西,似乎不存在。爱情?亲情?友情?金钱?社会?……好像都不能永恒。我当时大度的抛开一切,不去想,只报以微笑。后来得知的答案是:审美。审美这东西,一旦提高了,真的不会失去,只会越走越高。这是一种修养,如同一个人的品质,当人品提升了,就回不到小人的种群里面了。于是我开始关注审美提升方面的东西,从读书开始,读国学经典,读《古画风雅》之类的,多熏陶熏陶自己,提升眼界、境界,识物识人,学物学人,懂物懂人,在审美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于是,我开始“玩物丧志”了……哈哈哈。

以前读过一本赏古画的书,学到了一些东西。比如看古画的年代、笔画风格、落款以及放大细节如此等等(其实时间久了,我大多忘记了)。犹记得当初读了之后,觉得再看展览或者去博物馆看古画的时候,会看出一些些门道,能稍稍走进一画的世界,看到其艺术的点点深度。这次读了《古画风雅》,相当于来复习了。古画不语,但穿越历史而来。一些大家的许多特色,以及画作背后的故事和画家当时的生活状况,都会反映在他的画作里面,如此看来,赏一幅画,不能停留在其表面,只知道它很美,却不知道美在哪里,不能看透它的“里子”,这样就是一种错过了,有点错失美好的遗憾了。

作者苏三公子,原以为是一位风流多情、风月无边、放荡不羁的公子哥呢,其实大错特错,乃是一位妙龄美女,本名苏春玲。跟贾玲不一样,这位“玲儿”是位货真价实的古画爱好者、文字工作者。写有很多书画评论,散见于一些著名杂志。现在又开始著书立说,比贾玲风雅多了。

《古画风雅》甄选了90多位艺术巨匠的近200幅传世名作,全面覆盖中国古画品类和知名画家,系统梳理了仕女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古画品类的演变脉络。作者在时间长河里慢慢徜徉,细细品味,精心梳理,把古人画作的许多脉络、由来、传统和发展都一一展现。比如仕女图,最开始是出现在谁的画里,后来又怎么发展开来,古人那时候为什么喜欢画仕女图,如此等等,都进行了细致分析和解图。配以古画装扮,让整本书特别美,特别有风格,也极具厚重感,感觉拿在手里,握住了半个世纪的风物墨华的感受了。

——这是一套慢功夫。所以读《古画风雅》,需要细品,需要时光浸袭,需要岁月悠长中慢慢品味。我以前读一本聊古画的书,其语言风格比《古画风雅》更活泼一些,我准备把它找出来,再对比着一起读一读,赏一赏。非常遗憾,此刻我想不出它的书名,但是以前很喜欢它,应该在我的书架中收藏着的。

《古画风雅》读后感(五):深入古画情景,以古画窥视中国古人的精致慢生活

前段时间,古画“发声”这一话题一跃成为话题热搜,这全部归功于一首歌曲《丹青千里》,这首歌曲MV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广泛关注,仅发布5小时就获得了近千万次的观看、53万次转发和1万多评论,这是故宫博物院联合某知名歌手发布了以馆藏名画《千里江山图》发布的主题曲,体现了中国古画的魅力经久不衰。

古画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包含丰富的历史、民俗、传统、生活、建筑、宗教等信息。每一幅古画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无论线条、人物服饰、场景,还是生活用具都无不体现出这些特征。

很多人喜欢古画,但却看不懂古画。想要看懂一幅古画里所蕴含的历史背景、事件、风俗概貌、细节以及画家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思想内容,这需要一个人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以及个人的识见能力,特别是一个人的古典文化修养。诸如,特定的历史文化、人物背景、风俗特点、生活情状等,以此为基础,你才能于细微处审视一幅画,鉴赏一幅画。

苏三公子的《古画风雅》,就是这样一本书:书中甄选90多位艺术巨匠的近200幅传世名作,分为美人如玉、山光水色、活色生香、文人风雅、历史传承五个部分进行解读。作者深入到古画情景之中,结合历史背景,解读画面背后的社会意义以及画家的创作意图,同时佐以相关的诗词作品、名人逸事,并挖掘出其中所刻画的花事、茶事、渔隐、抚琴、博古、雅集等古代生活细节。他引导你从一幅幅古画里,看古代中国,同时,我们又从作者的分析鉴赏中,认识苏三公子的“识见”能力。

这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优质读本,更开创了多维的视角,带你发散思维,找到自己进入古画世界的专属通道,重温千年时光,领略古画魅力,细味古人雅趣。焚香、品茗、听雨、赏雪、候月、莳花、寻幽、抚琴……作者挖掘出古画中刻画的雅事、乐事,带你穿越千年时光,置身画中情境,品味古人景景入画、事事用心的生活美学。

文学家、画家木心曾在《从前慢》中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一种清新淡雅的味道,不挣扎,不焦虑,不恐慌。再回首千年前,唐代诗人王维也有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他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闲情。在生活节奏快速紧张的今天,让我们从古画中看看古人慢节奏的生活,跟随苏三公子深入古画情景,以古画窥视中国古人的精致慢生活。

书中在活色生香这部分介绍了很多春游的古画,有《春游晚归图》《山径春行图》《春游赋诗图》《春社醉归图》《田垄牧牛图》等等,春游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由来已久的娱乐活动。苏三公子通过古画,用一张张宋朝的春日图,为我们讲述宋人的春游趣事。

在《春游晚归图》中,画着一老臣骑马踏青回府,前后簇拥着10位侍从,或搬椅,或扛兀,或挑担,或牵马,忙忙碌碌,老臣持鞭回首,仿佛意犹未尽,表现了南宋官僚偏安江南时的悠闲生活。作者引用了苏轼的一首诗来描绘画中景象: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薇,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通过这些古画可以看出,无论是老百姓,还是普通文人,亦或是政府官员,宋人的春天都是暖洋洋、醉醺醺、乐淘淘的,不知曾有多少良辰美景奈何天,又有多少赏心乐事谁家院。

作者苏三公子(苏春玲)说:品读古画不仅仅是对画面的欣赏,也不是简单分析画家的技法,我更注重的是结合相关的历史、文化等知识,对古画作进一步的深层解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