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巨流》的读后感大全

《巨流》的读后感大全

《巨流》是一本由季艺著作,湖岸·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巨流》读后感(一):补充一下短评

《人物》等杂志记者季艺的明星特稿合辑,选了汪峰、郎朗、郭培、苏芒、李冰冰、吴亦凡、郑晓龙、曾梵志8个人物,应该是想借此描摹中国21世纪交替之际时代与名人如何互相成就,野心很大。 作者的笔力也比我见过的许多人物记者更大胆,叙与评转换自如,主观色彩浓厚但很多细节的辅助能让人信服。

汪峰这篇最击中我,写他其实具有改革开放30年最受欢迎的“工程师精神”,讲他也讲成功学如何在中国发迹;郎朗这篇资料很足,但逻辑有点乱,重复冗长的部分太多;郭培这篇视角有趣,她不算最有名的人但通过为春晚做很多华丽繁复的大裙子出名,写出了一种追求宏大、浮华不惜成本实则建立在廉价劳动成本的时代奇观,苏芒、李冰冰都是这种时代的被塑者和造就者,她们害怕失败、刻意追求一丝不苟的完美极端造就了她们。这些文字让人回忆起21世纪头10年中国飞速发展、无暇反思的红利时代,回望那些年令人唏嘘。郑晓龙一篇更有深意,写出《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的他经历了理想现实主义的逝去,而希望在《甄嬛传》后通过《芈月传》表达家国情怀的努力又无法引起热衷解构的现代年轻人共鸣,似乎可以理解为何很多老一代编剧频频翻车。

但吴亦凡这篇真的把我看笑了,前述时代造就人物的逻辑放在吴亦凡身上失灵了,他并不具备那种经历过苦日子后追求完美的极致人格,却过快地获得巨大人气,通篇的同情和赞叹看起来就是最常见的明星和杂志的合谋,讨论到了娱乐公司如何“圈粉”却缺乏更深层的反思,现在看来满满讽刺。曾梵志这篇看不太懂,太远了。

《巨流》读后感(二):风里捕捉力 技艺

1.季艺的笔力、观察力和沉淀不易得。志于作家记者,是一种天成。

2.巨流概念好,进程。八个人物附后的年代志贴切,切中时代副心。

3.人在巨流里,要留有个性,是生命活性。无此,不新生其它。

4.名字:郎朗的小学转学班主任,冯宁。

郎朗原小学退学,自闭郁闷,被认异类,不一样的人。冯宁接触”八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应该通过应试教育定义孩子的一切,每个孩子都有不同方面的智力优势。

这位个性颇为突出的女性在当时不顾学校的压力,按照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办了一个特长班,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每个学生都要有一个特长。她坚信,自己寻找教育规律,是为了满足孩子内心的要求。她的教学,让孩子们勇于对自己与他人坦诚表达感受。

写道,“冯宁正是那个真正带着这个男孩走入一个更广阔世界的人。”

这个故事。另一个故事。

这本巨流里还有吴亦凡,他的母亲,韩国公司朋友,童年、叛逆、曾经追寻、现象级绚烂。结合凉透现局,是记录巨流的背景本。

5.看这些篇目,闪烁起自己的记忆,也如流逝,但并未丢失。

《巨流》读后感(三):艳羡旁观者

看了“一杯无”的推荐后光速下单,封面上8个人物,最感兴趣的是郑晓龙导演,京东下单,第二天下午就拿到了。郑导在倒数第二篇,加上时间轴做成的大事记也才40页,读罢意犹未尽,于是又翻开了前面吴亦凡那一篇,没想到竟然有60页,读着读着,我就被牢牢的按在咖啡店的椅子上,再抬头时,外面天色已暗。

放下书,回想起了“一杯无”推文中的一段话,他说:这不仅是这年头看不到的,是哪儿会要被层层净化和阉割的名人报道。不管想看的是人性幽深还是娱乐圈秘辛,这本书都能满足你。

他没骗人。

回家的公交车上又把2016年《人物》公众号上那篇《回家》大致浏览了一遍,整体内容变动不是很多大,但是变化讲述顺序产生的“文字锋利度”却是截然不同的。

8篇人物报道,8位大时代的弄潮儿,抛开大众注视的目光,以一个相对平视的视角走近时代洪流中风云人物,像是看了8部生动鲜活纪实短片,艳羡与唏嘘皆有之。最近不是常常听说那句话,“上帝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注了加码。”

书中拍案叫绝的段落有很多,作者藏在行间角落里不能言说却能引人无限遐想的地方也十分有趣,每一篇文字都够人好好消化一阵子。

引用书中的原文来阐述自己读完最后一页的感受,“展览结束时,策展人常有一种孤独:人群散场,展品从墙上撤下,空间重新变成一个空荡荡的白色盒子,就像突然抽走了一段感情。”

合上书,把腰封上的8个名字默念一遍,这一遍与第一眼看到时的感受完全不同,像是读着很遥远很遥远的8位朋友的名字,看过了他们的成长与挣扎,看到了时代在他们身上碾压过后留下的深刻印记。

明明时间的车轮也公平的从我们身上碾过,但大多数的人都只是趴着露出后背,任其驰骋,弄潮儿们则是转过身,张开手臂,正面迎击。

我不羡慕弄潮儿,我羡慕那个拿起笔和相机记录下这一场场博弈的人,他既是参与者又是旁观者,他曾经走进旋涡,又从旋涡中抽身。

最后,希望季艺老师能早日康复,借你的眼,看更多场博弈。

《巨流》读后感(四):发胶、玫瑰、裙子和刘海

《巨流》限量定制版护封,经曾梵志先生授权使用其油画作品《虎》

王晶晶/撰文

和季艺一起采访的时候,我从来没见他带过采访提纲。

第一次是在《VOGUE》中国版前主编张宇的办公室里。采访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提前列了三页纸的问题,标注好重要性,预想好提问顺序——大部分规矩的记者都是这样的吧。而他,空着手就来了。采访接近预定时间的尾声,我越来越着急,想着接下来赶紧要问某某问题,可他好像根本不记得这事一样,从从容容,适当的时候帮张宇总结、提炼她的观点,赞美她的成就。他把对方称作超模的心灵导师以及背后重要的推手,似乎能理解她的坚韧和遭遇到的艰难。这让对方很开心。那次采访结束时,我看了眼录音笔,我们聊了接近三个小时。

后来季艺告诉我,他在采访前,很少准备详细的采访提纲,只会问自己,最重要的几个问题是什么。

第二次是在某电影发布会的群访现场,北京一家高级酒店的会客室。季艺当时想写王中军、王中磊兄弟的故事,那天的电影,是王中磊的儿子威廉弟弟参演的。准确来说,那更像是一次预采访,季艺全程都没有提什么问题。几周后,他突然跟我说,不想写王中军王中磊兄弟了,而对王中磊的妻子王晓蓉产生了好奇。因为“中年人对陪伴的需要,往往意味着在变动和明白人生不可掌控后所寻找的某种能让其感到恒久和稳定的安慰”。后来在稿件里,我看到了那场媒体群访中被很多人忽略的一个细节:“他(威廉弟弟)不吵闹也不反抗,只是用跑来跑去打发难以消磨的时间,因为他的妈妈把待在这里配合采访称作他该做的工作。”

季艺是我比较少见到的那类作者,没有条条框框的窠臼,很自由地生长起来的作者。不受提纲限制的他,反而能看到一些我们熟视无睹的景象,比如时尚背后真正的推手,名企业家背后的女人,比如《巨流》这本书里提到的汪峰与发胶、苏芒与碗大的玫瑰、郭培的大裙子与时代的审美、吴亦凡的刘海。甚至一些看似冗余、过于日常的素材到了他这里,也会成为尘土里的金蔷薇。

记得有一次采访结束后,我们去日坛公园散步。坐在亭子里休息时,他突然对着人工湖对岸稀疏平常的树木说,看,那些线条多像宋画,好美啊。而我当时只看到了水面上狂舞的蚊子。

季艺喜欢养生、点香、喝茶、养狗,热爱甜品。他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病中那段日子,他也在观察康复楼里形形色色的病人,似乎用一种局外人的状态分析病人与家属的心理,跟我说,可以写个稿子。

我很怀念和他一起工作的日子,希望他早日康复,继续自由、舒展地写下去。

*王晶晶,搜狐《极昼》主编。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人物》杂志编辑总监、主笔,《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记者。

巨流

8.4

季艺 / 2021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季艺,资深记者、编辑, 《人物》杂志前副主编,创立并主持该杂志专注于文化、思想与艺术的Bravo板块。历任 《全球商业经典》专题总监,《智族GQ》记者,文章散见于《南方周末》《单读》等刊物。擅长人物特写,长期关注明星与影视产业,近年开始做一线艺术家深度报道。季艺是国内人物特稿写作的标杆。

关于季艺和他的《巨流》

他们这样说 —

王石

在我心里,季艺是中国最优秀的人物记者之一。他对人物的理解和洞见,超越很多同代人。

荞麦

这也都是“以前的明星人物描写了”,以前好像明星/名人还乐于让记者更深地挖掘自己,写明面,也写点暗面;写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熊小默

季艺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报道记者之一,才情叫人佩服。这些名字:吴亦凡、李冰冰、汪峰……其实已经被无数杂志写了无数次,但是他的采访永远是深入的,诚实的。

龙荻

季艺的稿子写的人不是人设,不是宣传稿,是有尊严的人物稿。这些文章就像New Yorker的人物稿,生动丰富。

唐小松

季艺是一个天生的采访者。他对所关注对象有一种本能的兴趣,采访时又常常能让对方不由自主地说出一些平时不会对外人说的话。

《新周刊》硬核读书会

《巨流》太有趣了……正是一些非常小的细节,才让这些专访变成了《巨流》。

索马里

每次看他的报道都有一种尖锐的刺痛感。几十万字的长稿,令别人头痛的结构问题,对他好像从来不是障碍。他迷宫般的大脑,也可能让他拥有令人艳羡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超越职业的)。

赵阿萌

一直觉得他是那种天生的采访者,拥有可以夺取他人秘密的“邪恶”魔法。

Rockycat333

好文章什么样?好到值得打印出来花40分钟不断气地读给朋友听,且期间被她们热情地打断讨论个没完。一直在想,一个写作者得积累多少东西,才能一篇文章就够别人好好消化一阵子。

阿肉班长

读完季艺的文章,会明白这十年间许多想不明白的事情。

VIA

《巨流》读后感(五):镀金时代:一部当代史——《巨流》的两个层次

已刊于2021年5月30日《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刊出时有删改,此为原稿

中国向来有着悠久的良史传统,所谓“良史”,即能秉笔直书、记事信而有征者。关于“良史”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左传·宣公二年》:“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历代卓越的历史书写者一直赓续着一种强烈的记录其当代历史的动力与责任感,而季艺的这部新作《巨流》则可说是为这一层层累积的传统增添了分量厚重的崭新建筑。

季艺是资深记者、编辑,《人物》杂志前副主编,他尤其擅长人物特写,在业内被称作是国内人物特稿写作的标杆。季艺长期关注明星与影视产业,近年开始做一线艺术家报道。因此,由季艺来近距离描摹这组与大时代互相呼应、相互塑造的时代弄潮儿人物群像、书写一部从众生相中浮现的中国当代史,再合适不过。他对行业现状和发展演变历程、对业内人士和运行规则的熟稔,在书中都展露无遗,可以帮助读者迅速得到一种对这个时代具有纵深的鸟瞰。

不过,《巨流》这部作品虽然聚焦大时代、名利场,却十分耐读,并非那类翻过一遍获得刺激的快餐式、猎奇式作品。因为《巨流》中存在着两个层次,作者绝非仅仅满足于近距离描摹人物在“镀金时代”浪潮之巅的名利与尊严,更使读者时时掩卷深思的,是作者书写当代史、揭示人物背后时代真相的宏大意图。一如本书封面图案所展示出的“红与黑”相互交织涌动的时代巨流,作者既置身其中感受和描摹,又不同于他的描写对象们,而是保持着省思的距离,由此打开历史理性之眼。

借这双眼睛,我们将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观看我们的时代、观看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过场的历史戏剧舞台,最终理解那或荣光或屈辱,或光彩夺目或阴影叠加的,支配、推动时代大潮并在其中受限的历史力量:最近30年,是怎样的时代?是谁描摹了时代巨流的走向?

央视春晚、南巡讲话、亚运会、每周五天工作制、加入WTO、港澳回归、SARS、神舟五号、青藏铁路建成、文化体制改革、三峡工程完工、高铁大提速、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虽有曲折反复,依旧一路向上的大时间表,以及大时间表下各行业的大事年表:中国摇滚元年、QQ、百度、中国移动、淘宝网、钢琴考级制、奢侈品进大陆、时装界流行亚洲面孔、金鸡百花奖、国产大片时代、韩流、微博、粉丝经济、宋庄798……这是50后至90后所亲身经历的时代。这些大事件为这代人敞开了一个搏击浪潮的历史机遇期,这代人也紧紧抓住了起伏中的浪头和巨流的每次转弯。毫不夸张地说,他们被时代塑造,时代被他们描摹。

八副面孔,八位中国文艺界代表人物:汪峰、郎朗、苏芒、郭培、李冰冰、吴亦凡、郑晓龙、曾梵志,从歌者、乐师、编织华服的服装设计师、制造时尚话语的杂志主编、演员、偶像到导演、艺术家,他们准确摸到了时代脉搏,都是得时代风气之先者,多是聪明果决之辈。他们形成了当下中国的主流审美,也构成了绝大多数人对当代中国的印象。其实这些人都是不同意义上的“编织者”,编织着国家与时代的梦想,其成功是个人奋斗与时代机缘汇聚碰撞的结果。

但这不是一出出杰出人物连幕剧,作者并非是要描绘一群精英的个人奋斗史,而是意在表现他们背后共同的精神、当代的社会政治氛围笼罩下孕育这批人的内在情感和认识结构。从许多极尽浮华雕琢的细节中,可以看出作者的雄心:勾勒或再现一个巴尔扎克式全景的“人间喜剧”式当代中国,在波澜壮阔的群像中描摹进而分析我们这个时代。

于是,每位受访者最后都附有一张大事年表,将受访者个人整个人生成长历程里的大事放进整个国家所经历的大事、受访者后来所从事的行业所经历的大事之中,再直观不过地展现个体命运是如何与国家命运、时代洪流相交织的。

因此,在多数面孔那里,你会感到一阵晕眩:那是置身于同正在崛起的大国一起昂扬向上的浪漫情绪中、名利场那无度获取与征服的欲望和浮华中、与遥远宏大事物相互需要所产生的共鸣中的晕眩。这谈不上过多冷静的距离,你会随着作者的眼光一起游走于这个时代金光闪闪的表面。尽管作者的语言偶尔会让人感受到其中的反讽,但在前半部分人物的采访里,最主要的是深入他们的生活和人生来展现这种略微可疑的振奋。

《时尚芭莎》中国主编苏芒在采访中说的一句话极大地象征着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因为我一点儿都不虚伪。我觉得如果你想过美好的生活,但你不追求个人成功只想靠不正当的方式,我不愿意这样去号召……”“我认为你想过好生活不要寄希望于别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获得成功。”以正当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私欲,这正是中国在这个时代不断上演的戏剧,而正是无数这样雄心勃勃的私欲不断为这个大时代爆炸式的繁荣富足和发展提供着助推力。

同样的精神面貌在其他人物那里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展现着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个人的私欲与国家上升期恰到好处地吻合,万千涓涓细流汇入大浪巨流的宝贵“镀金时代”。无论是郎朗父子善于察势观风抓住时机,并找到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艺术表现方式,或是朗朗的父亲对艺术上乃至生活中一切方面对“高点”的执着追求,还是李冰冰、李雪、苏芒等人时刻“想要赢”的女强人姿态,更不必说郑晓龙的创作持续流露出高涨的国家主义情怀、郭培对极致和庞大的迷恋以及对中国富人心理和行业发展现状的洞悉同国家盛事的需要之间的吻合……时代精神的巨流塑造了他们,他们的成功反过来更进一步壮大了这一时代精神,这种互相作用编织着一个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洪亮地传达出来的声音。

作者用“艺术家里的工程师”来概括汪峰,一针见血地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来最受中国社会欢迎的“工程师人格”:诚实、勤奋、负责,另一方面也由于过分实用而容易顺从权威。作者称他是“中国企业家们喜爱的摇滚明星”,这乍看有点“违和”,因为“摇滚”一向代表着叛逆和独立,“企业家”则往往是社会上拥有最多财富、占据管理位置的人群。而作者的叙述就为读者解释了,那种“脚踏实地”和“理想主义”是如何充满张力地在汪峰这类人身上融为一体的。

在一个例子里,作者探询了汪峰是如何在艺术理想与商业成功之间的落差和妥协中做到“自如的转化”的。汪峰记住了大门乐队的主唱吉姆·莫里森的一件“100万元”的小事,莫里森说要组建乐队挣到100万,他没有谈论什么艺术的理想或献身,而这位歌手在艺术成就上仍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诗人。汪峰由此说:“真实是摇滚的第一特性,不妥协是第二特性,革命是第三特性。如果你连第一特性都做不到的话,一切都是伪装。”这样的价值观与当下的中国主流价值观暗合,人首先是要吃饱肚子的,如果做不到衣食丰足其他一切都是空谈。但衣食丰足以后,还要不要追求那些过去看起来更虚幻,同时也是更高的东西呢?人之为人的真实,是只在于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还是说那个更高的东西其实同样真实呢?生活中每当有人要谈论后者时,反驳者往往就开始谈前者,仿佛二者是对立的。作者没有评价,只是在客观描述一个例子,但我们会感到有一个问题悬在空中尚未回答。

在《巨流》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人们读到许多细节的描述所收获的不只是猎奇的满足感,一再的阅读会催促人去思考:我们就是这样吗?最聪明坚决的头脑原来是这样看许多事情的吗?

正如有网友读后所发的感想:“非常翔实、有趣的报道,但是看完好抑郁啊。感觉我们这代中国人永远只知道宏大叙事、感官刺激、浮华名利,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更不懂得如何自在地生活。”

作者如此近距离地描述那些浮华场面、繁杂欲望、精致妆容,甚至连华服上的花纹、首饰上钻石的颗数都不放过,似乎并不仅仅是一种对名利场的顶礼膜拜。但他要写出这种膜拜的心理。正如在写到《时尚芭莎》主编苏芒的专注品质时,一个例子令人难忘。苏芒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每天以最亢奋的状态投入工作,任何一个时间议程都不会耽误。这样一天下来,苏芒准时回到接受采访的车上,大家纷纷为她鼓掌。但作者也写道:“这却让人一下子觉得这一天忽然成了一个竞赛或者游戏,它绝不是现实生活。苏芒想要赢,这种赢让它变成了一场戏剧。”

作者在这时是缓缓后退离开现场的,他站在历史写作者、观察者的角度上欣赏、称赞那些激动人心的事物,同时用不带感情色彩的评价和没有理论分析的语言来评价着、分析着。

在最后一位受访者艺术家曾梵志那里,有一些变化。在这段故事里,“国家”、“时代”这样的词汇出现的频率大大降低,也很难感到前面几段故事里从头到尾的躁动亢奋,代之以艺术品的静观、艺术家个人生涯的经历和思考,并进入艺术家个人心性特质、艺术本身之中。最后一段故事以艺术的“意”作结,传达出的是安静,是一种观看前面各类编织者在时代的戏剧舞台上高昂激动的表演以外的某种东西。那是一种沉思默想,更是一种对中国应该是哪一个“中国”——中国在经历了大国崛起的亢奋情绪之后该如何认识自己、成为一个怎样不同而崭新的自己的沉思默想。

巨流移涌始终是从各个方向来、往各个方向去,这是因为一旦成为巨流,就变得极为复杂。我们所处的这个大时代,既浮华又深沉,既波澜壮阔又在每一细微之处(包括人的精神、品格、意志、感情)激烈碰撞和纠缠。它的复杂无法用哲学或理论言说,也无法用单纯高贵的古典颂歌体诗歌描述传唱,华彩乐章下掩盖着跌宕起伏的暗流。

既勤奋进取,又贪婪无度;既充满坚定的信念,又仿佛在价值的冲突间无所适从,在相信什么与怀疑什么之间摇摆、冒险。这似乎是《巨流》所呈现出来的群像背后的巨大涡流。或迷惘,或怀念,或期望,或精于计算、冷酷实用、一往无前,或保存着童年时期的单纯可爱……众生相的汇聚,吸引我们去阅读自己、思考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