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虚无时代读后感锦集

虚无时代读后感锦集

《虚无时代》是一本由[英]彼得·沃森(Peter Watson)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6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虚无时代》读后感(一):当尼采说上帝死了之后......

当历史进程滚滚向前,上帝(或者说是基督教)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生产力逐步发达时,旧的生产关系自然会解体。当社会大踏步走向资本主义时,教会这个旧的食利阶层自然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尼采关于“上帝死了”的话,不过是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上帝死了,对人民并没有什么影响,不过我这种说法完全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人民史观。有时候,接触一下彼得•沃森的关于尼采论述的英雄史观的内容也好,兼容并蓄才能集百家之长。

《虚无时代》读后感(二):生命不具意义,而是寻找一种从生到死的自洽路径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寻思多年,终不得果。如果有一天,得到了一个答案:无意义。你会在余生做什么?或许你会一下子无法作答,但《虚无时代》也许多少能帮你提供一些可能的路径。

《虚无时代》读后感(三):尼采不在乎

我虽然不确定尼采应该是什么样的,但我确定这不是我一直以为的尼采。所以我一直以为的那种尼采又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几乎伴随了我读完这本书。 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充满建设性意见的纪实文学或议论性作品。原来竟然是一部恢宏大气的思想史。基本按时间顺序,配合理论的起承转合,讲了一个看似松散实则丝丝入扣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面上从尼采开始,其实根源埋在文化逻辑的深处。对信仰的依赖本质是什么,是人无法摆脱地逃避式地寻求先验的完美吗?人能从自我中找到它独立的存在吗?道德问题也好,宗教问题也好,审美问题也好,社会问题也好,本质都是人应当如何面对自我,是方法论的无限循环。 这本书并没有让我更加了解尼采——并且我目前也不打算读尼采,肯定看不懂[Emm]但我还是发挥我一贯的灵性感受法,我尽量感受这本书里描述的内容,全盘接受,仿佛确实能够理解到一点点。 说回这本书。这类思想史的作品往往最能打动人的就是慢慢旁观一种思想如何像藤蔓,慢慢延伸成长,潜移默化里改造了整个世界的模样。它通过改造人心,改造了这个世界。相当于,整个世界的一部分都是它的成果。(hhh这种说法是不是非常存在主义——我只是在瞎说……)存在主义现在成了谁都能聊一两句的地摊货,但一个个思考的人如何赋予它生命,它的内涵丰富到足以囊括许多人生,许多智慧。 当然辣,也有很多偏社会学的方面,至少看得懂……像是社会福利之思辨。虽然整体也仍然非常抽象。 一个比较好玩的事是发现张哲瀚在无意中说过的一些话竟然和乔治·摩尔的善良理论(我不知道应该叫什么,反正我叫善良理论)不谋而合。他真的还挺有悟性的。(虽然但是也许他真读过乔治·摩尔呢谁知道呢)

《虚无时代》读后感(四):上帝死了好多年,一代新帝换旧帝

关于“上帝已死”的评述,截止到现在,应该已经超过了直接评述上帝的数量了。我也很久没有关注过相关的文章和话题。今天偶然参加上海译文的读书活动,恰好有《虚无时代》在内,于是这四个字再一次出现在我的视野中~

距离上一次关注”上帝已死“已经过去好几年,我也成长了不少,对于尼采,对于上死也有个新的认知。

当我还是少年之时,可谓是放荡不羁,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有人说过我是“尼采主义”,当然啦,那时还年轻,不论是我还是友人,都对“尼采主义”的认识不够充分,甚至可以说认识错误。当时认为的“尼采主义”就是很肤浅的以为——极度自我。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实在可笑。

尼采主义不是极端,不是偏激,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运动中创造美,确立创造生命的价值,将生命的活力外放。

反观现在的生活,我其实还是喜欢尼采的。现实生活确实总有艰辛之处,有时候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不论每天有多忙,依旧感到空虚,不论看到多美的画作、文字、音乐、电影,所享受到片刻的欣喜也会随着现实生活而快速消逝。这个时候尼采就像是一针鸡血,至少可以让我所剩不多的激情之核重新发光发热一会儿。

上帝已死,“尼采”还活着,没有了宗教的羁绊,还有尼采主义狂放的活力。

人总得信点儿什么吧?宗教、主义、组织……我们既不愿陷入浑浑噩噩,又无法彻底摆脱浑浑噩噩,想在虚无时代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充实,不如就把它们交给“尼采”吧。

我所信的,或许就是内心那生生不息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吧。

《虚无时代》读后感(五):朋友们,喝酒吧

很不幸的是,“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个困扰我们的问题已经在宗教式微后被成千上万的思想家思考探索过,且没有得出明确答案,至今还没有什么能够将我们拯救出这个艰难的问题。

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指明的生活片段中,我获取了些许安慰的时刻,但他们没有提供终点,只提供了面对生活的一种选择。

我们无可避免地走向更加碎片和异化的时代,作为追求价值和意义的生物,却抛弃了能给予我们慰藉的习俗和传统,新的时代却又未给出可信的叙事和值得追求的东西。大多数人类像做了前额叶切除手术一样,无灵魂地走向现代生活,用物质的丰富来短暂摆脱丧失创造性的绝望。

我信什么呢?我信我们本身作为了“上帝”(第一因、wholeness?whatever…)理解和思考自己的工具,在走向热寂理论指向的那个终将消亡的极点过程里,偶尔绽放出了思辨和理智之光,产生了接近最高意志的相对高级的感情,却因为自身理性的局限,从自身去剥夺这种灵性(药物滥用、信息爆炸、娱乐至死)。

“现代生活已经站在枯竭的边缘,对我们而言,更难以在生活中找到意义。”

什么值得追求呢?

书中多次提到诗歌,以及它带来的超验情感。

也许它是值得追求的吧。

看完《虚无时代》以后对李白的《将进酒》有了新的理解。

黄河之水奔流不复,人的青春匆匆而逝。功名利禄不值得追求,真理道德也终会礼崩乐坏。

什么都是虚无的,朋友们,喝酒吧。

哪里是豪放?每一句里都是股绝望。

喝酒吧,朋友们

读诗吧,朋友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