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王子出游记》读后感1000字

《王子出游记》读后感1000字

《王子出游记》是一本由[英] 塞缪尔·约翰生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子出游记》读后感(一):王子出游记

内容并不是想象的冒险奇幻故事,而是一本哲理性小说,因此剧情连贯性不太强且对话较多。它给人思想上的启发点到即止,泛泛而谈且带有一定的说教意味。或许很多思想来自于约翰逊的日积月累的经验之谈,以至于他能够一星期写下这部著作。他高明的一点是虽然不断地讲述道理,但不把道理说死,包括结局部分都留有一定的余地。

而且把一条条启示通过人物、对话、剧情串联起来无疑比平铺直叙好得多。故事性虽然有限,但整体读起来比较流畅。这部书读一遍肯定是不够的,它的信息量多且广泛,涉及的领域太多。因此不会给人带来什么惊喜,更适合作为一种随手一翻和睡前读物。

《王子出游记》读后感(二):无所需求的人的需求

阅毕。一本借着王子拉塞拉斯游历经历表达18世纪社会思潮、观点的哲理小说,很适合中学生阅读,每天磨一两章节,慢慢思索伊木拉克的感悟,不要认为他说的全部正确,要通过思考结出自己的果实。成年后看也合适,只是仓促的阅读进度难以发现隐藏在文字间瑰丽的哲思花朵,蘸满颜色的画布势必模糊了洞察世界的纯净眼眸。

王子出游只是一种形式,约翰生附加在人物对话中的观点才是关键,专业学者阅读呢,可以根据书中这些观点引申到18世纪的欧洲,交代历史现实,普通读者呢,不带脑子阅读,一样可以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得到大段大段的感想。至于伊木拉克、拉塞拉斯的这些话对不对,见仁见智,觉得有意义就捻取,觉得不对就忽略,像伊木拉克有一段谈到:听人诉苦对双方都是难受,人生不过短暂快乐,谁愿意将阳光淹没入愁云。的确,哪怕是亲密的伙伴,整日分享emo也招架不住,可作为朋友,倾听与接受又是对彼此关系的尊重,朋友委屈你放任不顾,何谈友情?关于此类的矛盾还有很多,婚姻、想象、孤独、灵魂,不要纠结其中,看看就好。

书尾蒲隆的译后记很有意思,文化人骂人不带脏字。信达雅,光顾着卖弄自己的中文墨水,可不想想不同文化语境下谚语是否可以置换?江郎才尽,我看是半吊子译者的搔首弄姿。

《王子出游记》读后感(三):译者简序

本书的作者,塞缪尔·约翰生(Samuel Johnson)生于英国中部的利奇菲尔德(Lichfield),后移居伦敦。笔耕糊口。1759年1月他接到家里来信说他母亲病重,希望他寄点钱去,替她还债。他接到信后甚为忧伤,关于还债的事他毫不迟疑,一口答应,其实他并没有钱,但他不是空口说白话。他立即写信给出版界的朋友,说他有部小说拟近期出版。他现在很需要钱,希望能预支三十镑,以应眉急。钱到手后他立即寄给陪伴他母亲的女友波特小姐(Miss Porter)。这书就是Rasselas。译名《王子出游记》。原稿于一星期的晚间赶写出来。这部书的背景是阿比西尼亚(今名埃塞俄比亚)。约翰生曾译过一部洛博神父(Father Lobo)著的《阿比西尼亚游记》,并看过约布·鲁道夫的《阿比西尼亚历史》,此书取名就是由于这些资料,但读者不难看出书的内容是探讨人生的道路而不是讲阿比西尼亚的。

王子Rasselas的名字译成汉语不好听,好在书里就这一位王子,所以书名干脆叫《王子出游记》,译文也很少用“拉塞拉斯”的汉语译名。

此书质量很高,但译者功力不足,好在篇幅不长,够得上“言简义赅”。这不是一本探险或侦破小说,而是一本哲理小说。书中主要讨论十八世纪的乐观主义和正在兴起的浪漫主义,并深入地讨论了人生的苦与乐、家庭的长幼关系及婚姻问题,最后涉及生与死、长寿与永保不朽等问题。但作者只指出当时种种说法的不足,以及各主要流派与事实的出入。态度鲜明而不尖刻,研究与描写均笔锋生动,但也不刻薄伤人。不愧为一位饱经忧患的大学者的作风。最后一章尤为含蓄,堪称文不尽言、言不尽意。

此书是1957年春吾师瑞恰慈博士(Dr. I. A. Richards)推荐给我的。因为种种原因(主要是我畏难苟安)一直未敢翻译。现在老师已去世十余年,我也快作古了。虽竭尽绵力,译笔仍不及原作风格于万一,如有同业同志另译或承高明的读者指教,则不胜荣幸。

水天同

1987.11.26

《王子出游记》读后感(四):《王子出游记》读后感

现在情绪不能平复,这个译本给我带来太多的感动。

从在文学课上学习到Samuel Johnson和他的作品,再到艰难的寻找其作品的中译本,最后,学校图书馆帮忙买了这本书,月初的时候,这本小书终于到了我的手中,这本约翰逊生平创作的唯一一本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去年12月刚出版的中文译本、就是这本薄薄的书,曾在欧美畅销几个世纪,流传甚广。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来之不易的阅读。

这是一本优秀的哲理小说,故事情节简洁明了,在其中可窥见约翰逊思想之冰山一角,但此冰山一角,就足以使我饱腹,使我感触良多。不同于其他小说,这部小说的特点是约翰逊在王子出游,寻找幸福这个过程里想传递于读者的思想大多并不是通过情节来喻示,而是借人物之口来传达。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其中我们可以获得不少很有价值的启示。这本书,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在中国不是很知名,但确为一本佳作。毋庸置疑,是一本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名著。希望有更多身处人生困境,不得疑难之解的人能够读到这本来之不易的著作、译作。

书后一篇水老先生的自述,一篇其同乡蒲隆先生的后记,更是令我深深感动。

因前者,感其学术之高深与人生之辗转,在水老先生身上,见中国前一辈老翻译家的担当与责任,和为学术,为社会,为国为民做贡献的那一腔赤诚。水老先生的翻译水平自然也是毋庸置疑的。

为这版译作撰写校样后记的著名翻译家蒲隆老先生。写下这篇后记,就是在不久之前,20年上半年“疫情于国内缓解,在全球仍肆虐”之时。在行将八旬时写下的文章,逻辑清晰,表达准确、犀利而又带有着一些小幽默,可见其长者特有的睿智和一颗明心,更令我触动的是蒲先生对自己的同乡,这位来自甘肃的老翻译家挚诚的崇敬之心、爱戴之情。(过后发现蒲老先生竟在我校读过研究生,可以说是亲校友了,而水老先生也曾在我校任过教,更令我惊讶的是,就在我们这个系。不蛮说,发现之后我心里窃窃感到小小的荣光。曾经的校友所校正,曾经的老师所译,学校所提供,教材所推荐,国内疫情之末所出版,这种种巧合让我颇为震惊,手里的这本薄薄的小书一瞬间沉甸甸了不少。)

《王子出游记》读后感(五):《约翰生传》中部分关于此书的段落

手头正在编辑蒲隆先生的全译本《约翰生传》(Life of Samuel Johnson),预计明年年中面世,也是明年最重要的书之一。《王子出游记》(即《阿比西尼亚王子拉塞拉斯》)是约翰生博士唯一的小说,至今重版不断。这里随手摘录几段《约翰生传》中提到《王子出游记》的段落:

一、......已故的印刷商斯特拉恩先生告诉我,约翰生写这本书,目的是用这笔收益支付为他母亲丧事的开销,并偿还她留下的几笔小小的债务。他告诉乔舒亚·雷诺兹爵士,他是在一个星期的每个晚上写的,一边写一边把成稿送去付印,从来没有通读过。斯特拉恩先生、约翰斯顿先生和多兹利先生用一百英镑将书稿买下,但后来出第二版时,又给了他二十五英镑。

二、......这部作品,就算他没有再写别的任何东西,也会使他在世界为文学中名垂千古。他的作品没有一部在欧洲流传得如此之广;因为它被译成了大部分现代语言,如果不是全部的话。这个故事具有东方意象的一切魅力和英语能够表现出的全部力量与优美,它引导我们穿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切场景,向我们展示我们这一阶段的生活充满了"精神的空虚与烦忧"。对于那些只看眼前生活,或者认为人性并没有从它创造的那种状态堕落的人,这个崇高故事的启迪就没有任何意义。

三、然而思想公正、感受敏锐的人将会怀着急切钦羡的心情聆听它的真谛和智慧。伏尔泰写《老实人》就是为了批驳那套乐观主义体系,它获得的成功,光彩多目,罕有其匹。这本书从计划到实施跟约翰生的《拉塞拉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以致于我听约翰生说,如果这两本书的出版不是如此接近,连模仿也没有时间的话,要否认后出的书的计划不是脱胎于前者,也是徒费口舌。尽管两部作品阐述的主题相同,那就是,就我们的现状而言,恶多于善,但两位作者的意图却大相径庭。我以为,伏尔泰的用意只不过是借助肆意渎神,取得对宗教调笑式的胜利,并破坏对一个监管一切的上帝的信仰: 约翰生则通过揭示暂存事物不能令人满意的性质,把人类拓希望引向永恒事物。

四、这部作品包含的思想贮存是如此丰富,以致里面的每一个句子都可以提供一个长期思考的主题。如果一年过去,还没有把它读完,我是不会满意的;每细读一次,我对产生它的头脑的仰慕之情便升高一步,以致我很难相信我竟然在享受与这样一个人亲密交往的荣幸。

五、......现在的生活是一种不完善的状况,仅仅是通向一种更好生活的过渡,如果我们遵守神圣的进步改善计划的话;而且它是上帝神秘计划的一个部分: 智能生灵必须“通过受苦获得完善”;将会持续出现失望和不安。然而,如果我们满怀希望走在启示的“正午太阳”下,我们的脾气和性情就会成为那样一种状态,一路上就会品味到舒畅和欢乐,同时我们在耐心地支撑着不便与痛苦。经过几多思考与种种推理,我承认自己相信了伏尔泰结局的真理“Après tout c'est un monde passable”(毕竟这是一个过得去的世界)。然而我们且不可想得过深;

哪里无知成为福气,哪里聪明就是愚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