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列奥纳多》影评摘抄

《列奥纳多》影评摘抄

《列奥纳多》是一部由丹尼尔·珀西瓦尔 / 亚力克西斯·卡希尔执导,艾丹·特纳 / 弗莱迪·海默 / 马蒂尔达·德·安杰利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列奥纳多》影评(一):服化道很棒,喜欢 Verrocchio

服化道做的没的说,但是感觉这不是我所认识的leonardo,这个leonardo个人感觉太畏畏缩缩,过于博爱,leonardo在我看来应该是个无性恋者。。满足我想象的只有 Verrocchio和Il Moro,不喜欢什么都扯上爱情

《列奥纳多》影评(二):挺好看的

真尼玛好看!抛开“列奥纳多达芬奇”这个极具艺术噱头的名字,其实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缺爱男孩获得到爱学会爱的成长故事,但又正因为在这一个传奇的艺术背景的衬托下,使得这个关于“爱”的故事变得波澜壮阔,厚重非常。

整个剧集不仅仅通过达芬奇从最初所追求的“art is truth”最终转变到获得自我救赎时所领悟的“love is truth”的故事内容,在明面上表达了爱即艺术的真理,还通过剧中出现的一系列达芬奇传世作品如蒙娜丽莎等所带来时空跨越感,更进一步隐晦地阐述了爱与艺术的关系——“爱使艺术存在,艺术使爱永恒”。

让我想起星际穿越里的台词“Love is the one thing that transcends time and space.”,如本剧集一样都是利用时空的距离感来营造一种不可到达感从而诠释爱的定义,只不过是一个是历史长河不可到达,一个是宇宙星空的不可到达。

《列奥纳多》影评(三):达芬奇,挣扎的孤独者

他的一生颠沛流离,生前的赞誉也并没有人们以为的那么多。是个私生子,对母亲记忆模糊。

他有绝世的科学艺术造诣,对这个世界观察细致入微,热爱自然。听过一个讲座,认为达芬奇与耶稣有几分相似。他有绝世的造物才华,也屡遭背叛。他是个全才,确实啥都想学,都感兴趣,也都半途而废。成作很少,蒙娜丽莎也是个半成品。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达芬奇作画都是用消隐的轮廓,他认为自然中所见的都是不存在边际的,不会有明显的轮廓。剧中这个观点好像是韦罗基奥跟他说的。不太了解是不是史实。

剧中展现了达芬奇非常敏感的一面。我喜欢的地方是,剧里想突出的是,达芬奇是天才,也深陷于人间各种爱的纠缠里。有两句我很喜欢的台词。

“作为凡人,我们希望了解的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一个成长过程中不懂爱的孩子,会倾其一生去追寻爱。”

是的,有点俗套的一些台词。但是我看着还挺能感同身受的,达芬奇与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对话我甚至很感动。

我总是想,他成为同性恋,是否与他从小父爱的缺失有关。他时而似受惊一般的惶恐不安,需要依赖一个具有父性的男人。又或者,如果不是一生都受到背叛,他会不会倾其精力去追求一个个完美的艺术作品。

他眼中,艺术高于一切。他又有极度的理智,希望追求真理。我们都知道他把艺术和科学融为一体。在此之前,艺术似乎多为感性的,当时的科学相对较为理性。

他为什么会将二者结合呢?

我想的是,如果不是对“爱”的质疑和否认,理性远远压倒了他感性的部分,他可能想不到将二者结合的。他是个孤独的挣扎者,他害怕爱,害怕betrayal,他发现自己与米开朗琪罗为了reputation的竞争都是nonsenses。因为这些带来的孤独和空虚,他可能会更加着迷去探索世间的真理。

天才要承受痛苦,或是苦难成就了天才。我崇拜达芬奇,又很害怕成为达芬奇。当然,我没有能力成为他。

但是今天的人类可以。随着科技发展,我们似乎可以探寻到越来越多真理和真相,但是当我们知道得越多,思考得越理智的时候,我们的孤独和空虚似乎是只增不减了。某种角度看,人类正在成为达芬奇,成为宇宙里挣扎的孤独者。

我们早晚要承担理性所带来的后果的,也许是需要直面残酷的现实,也许是深刻剖析人性之后对爱的质疑。总而言之,是我们很多人无法承受的。

但是,但是我们也像达芬奇一样,除了理性,别无选择。

《列奥纳多》影评(四):历史迷雾中的列奥纳多•达•芬奇

《列奥纳多》剧封

意大利联合英美法西四国共同拍摄,主角列奥纳多•达•芬奇——一生传奇述之不尽,在历史迷雾中绽放光芒的艺术巨星!

要想还原这位文艺复兴巨匠的人生以及那一时期城邦割据和艺术百花竞放的灿烂而动荡的历史画卷,必然要求豪华的制作班底,技法上取长补短,才会打磨出这部透着凝重和华丽的高分历史剧集。

貌似搞基哦

比起《达芬奇的恶魔》里不修边幅的夸张演绎,该剧在更注重纪实氛围的前提下,同时不乏瑰丽的想象。所以在这部剧里,你将会看到BBC历史纪录片的质感、美剧悬疑剧的冲突剧情、法剧浪漫迷人的味道,当然拍摄地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策源地,米兰、佛罗伦萨,古老而美丽的城邦尽收眼底。

文艺复兴城邦

最为迷人的是,你将见证许多达芬奇名作的诞生过程,肖像画和它背后的女人。当你“亲眼目睹”湿壁画《最后的晚餐》怎样在修道院的一面大墙上运用透视法一点点铺展成型,最终呈现在观者的眼前,那种“人人皆为信徒、人人皆在画中”的震撼感,绝对会令你汗毛悚立、头皮发麻…

那些伟大的画作,我们都在画册上、博物馆里和网络中无数次见过,并为之啧啧称奇。但有谁会真正在意它们背后的故事?以及为了创作它们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那背后,就是孕育伟大艺术的伟大人格…

达芬奇和他的《最后的晚餐》

《列奥纳多》影评(五):涉及的油画&最后的晚餐

◇第一集

基督受洗 1475(22岁)

作品现藏于弗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韦罗基奥的画作,学生达芬奇画了最左侧的小天使。

◇第二集

ginevra da benci 约1474-1478间(21-25岁)

作品现藏于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艺廊

◇第五集

岩间圣母 1483-1486间(30-33岁)

共两幅,一幅创作于1486-1486年间,藏于卢浮宫,一幅创作于1491-1508年间,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

抱银鼠/貂的女子(cecilia gallerani) 1496(43岁)

最后的晚餐 1495-1498间(42-45岁)

1.巴多罗买(《约翰福音》称拿但业) 2.(长)雅各 3.安得烈 4.犹大: 在最后的晚餐上,耶稣已知犹大的背叛,宣告有门徒将出卖自己。在客西马尼园,犹大果然为得三十块钱带祭司长及士兵来捉拿耶稣,并以亲吻耶稣为暗号指认耶稣。 5.彼得: 耶稣十二使徒之首,是基督教会奠基人和罗马教廷首任教皇。 原名西门,与弟弟安得烈以及西庇太二子长雅各和约翰兄弟一起,在加利利的革尼撒勒湖以捕鱼为生。耶稣首先召他们四人为徒,并将西门的名字改为彼得(意为磐石),因为耶稣曾问众门徒对他的认识,西门明确宣称:“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于是,耶稣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太16,16—19)。 罗马皇帝尼禄迫害基督徒,彼得与保罗同时受难,彼得被钉十字架时自认不配享有与耶稣相同的死法,让刽子手将他头朝下地倒钉在十字架上。 6.约翰: 与彼得和长雅各并称“教会三柱石”。 在耶稣与十二门徒进最后的晚餐时,他将头枕在耶稣胸前。耶稣钉上十字架后,扶圣母马利亚侍立于侧。耶稣将母托付他。耶稣死后,他与众人为之收尸安葬。 ♢中心:耶稣基督 7.多马 8.(幼)雅各 9.腓力 10.马太 11.达太(《路加福音》以另一犹大换达太) 12.西门

◇第六集

蒙娜丽莎 1503-1517间(50-64岁)

◇第八集

丽达头像 ?1505(52岁)

丽达与天鹅(原作已佚 还原复刻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