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城门几丈高》经典观后感1000字

《城门几丈高》经典观后感1000字

《城门几丈高》是一部由徐蓓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门几丈高》观后感(一):为中国纪录片记笔记。

用英国的立德乐日记,也就是录下了100年前船歌号子的人。搞茶叶,后来做了银行。后来跟李鸿章竞争长江上的运输。

第1集的朝天门,就是因为在明初修建时正对着南京,所以是因南京而得名的重庆城门。来到这里已经都是摩天大楼了,生出古今异样之感。这些现代的影像起着非常好的衬托作用,显得老照片实在是太好看了。

中国近年来也拍出了用心的纪录片,里面还采访了澳门大学历史系著名的王笛学者。还有本地作家司马青杉。老学者彭博通就写过重庆的位置,上半城靠嘉陵江坡比较缓,下半城靠长江。

不过第2集开始就开始变得像城市规划博物馆的展片一样。

《城门几丈高》观后感(二):重庆!重庆。重庆…

我是通过《西南联大》认识徐蓓导演的,再得知她作为一名重庆人并且拍了这么一部关于重庆的纪录片后,我满怀欣喜之情,迫不及待地点看了这部影片。我是一名重庆人,但我生于异乡,长于异乡。对于“重庆”这一寓意故乡的文化概念,我自幼便因身居遥远而对其所感陌生,又因随着年岁渐长,对自我身份追认的强烈渴求而对其所感好奇和向往。我迫切地想要了解它,认识它,融入它。观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是满足的。通过影片呈现的珍贵的历史影像,引援的淡雅平实的大家叙述,我看到了这座城市过去经历的成长与辉煌,也看到了这片土地长久背负的贫穷和近代遭受的苦难经历。我敬仰生活在这片不大的土地上的人们面对历史的种种剧变,对生活始终如一的坚守和热爱。无论是长久以来贫穷的生活水平还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无数次的空袭轰炸,都没有磨灭他们生活下去的意志,都没有让他们放弃发声大笑的权利。但同时我也是失落的。我突然明白我的故乡重庆酉阳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重庆,它更像是因为政治决策硬生生地在行政区划上归为重庆,但在深层的历史文化上二者并不属于同一个文化圈层。这一发现无疑加深了我对自己“无家可归”的失落之情,但对此我早已习惯,乃至麻木。

《城门几丈高》观后感(三):重庆城的现代化和城市化

《城门几丈高》

第一集:

讲船运如何从“小木船+纤夫”转变为蒸汽驱动的轮船,介绍相关公司和作出贡献的外国友人。

第二集:

讲如何扩大城市规划的土地范围。“拆墙而扩城”,城市领土往有充足陆地的方向外扩。讨论城市主轴线是否与传统中国四方形的城市规划维持一致,结论是与山脉走向水平。

第三集:

讲现代轻工业、金融业如何影响市民生活,如何让近代企业家赚到钱。不平等条约招致的外企如何影响本地经济,如何与本地企业竞争。

落脚点是重庆人终于赶跑了日本租界人。这个叙事相当民族主义,跟常见的“台湾人喜欢被日本殖民”的国内主流叙事完全相反。开个脑洞,TWer真的是这样吗?

第四集:

讲卢作孚、刘湘培养的义勇队员、学校、研究院等,如何进行文化“扫盲”和发展现代科学教育。

“我们很关心各位朋友,家庭好吗、职业好吗?身体上健康、精神上快乐吗?却不能一个一个地来谈,只好请这位《小嘉陵江》当代表,登门拜访”。这段很可爱!!

第五集:

讲抗日战争背景下,“下江人”逆流来到重庆,推动重庆城市化——建筑形态(如沙坪坝“吊脚楼”)、城市规划、商业、工业;同时推动城市面积进一步扩大。同步促进人口融合与文化交流。

也很喜欢第五集。没有渲染民族仇恨,克制地白描了一种苦中作乐的智慧。

总结;

战争、殖民等近代史的风波带来了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契机;重庆从中国西南边境大省的直辖市被置于了历史的中心。历史乐观主义的叙事很有趣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