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芥川龙之介妄想者手记》读后感100字

《芥川龙之介妄想者手记》读后感100字

《芥川龙之介妄想者手记》是一本由[日]芥川龙之介著作,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9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芥川龙之介妄想者手记》读后感(一):美而不酸

对自杀这件事情,我个人一直都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对选择自杀的人,我也一直有一种别扭感。

第一次听说芥川龙之介的名字,当然是通过大名鼎鼎的《罗生门》,可惜我的慧根不够,罗生门的故事让我一头雾水,也感受不到芥川的伟大。

参加三联的活动,得到了这本书,我一直相信“天意”,虽然芥川在我心里没有痕迹,但既然拥有了他的书,也许我应该给他一个被阅读的机会。

书籍的颜值很高,还轻便小巧。对我这种喜爱在公交地铁上阅读的“伪书虫”而言,易携带绝对是书籍的巨大优点。每天的上下班途中,可以顺利在公交车上找到一个座位,拿起书读几页,实在是幸福

《芥川龙之介妄想者手记》读后感(二):没有想象中那么跳脱的妄想者手记

历时近一个月,终于看完了这本小小的书。

书的开本很mini,很适合作为旅途中的读本,但因为开篇的内容有点枯燥,两次旅行,都没能看完序言部分……

读完后的感觉:

1. 作者有很深厚的学识的积累,文中很多内容,需要结合注释或者需要百度,来帮助理解。特别是骨董羹的部分,译后的文体类似于半文言文,很多内容读下来似懂非懂,开始还会去查一查是什么意思,后面渐渐没了耐心,全靠字面意思来猜测了。

2. 一些关于景色的描写着实是细腻,第一印象是有堆砌辞藻之嫌疑,但静下心来认真的去感受,那眺望水面时的寂寥之感、夕阳西下时的孤寂之情,仿佛感同身受一般。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作者内心的细腻与敏感。

3. 最喜欢《米楮树》这篇,文笔与内容都很喜欢,特意摘抄了下来,“槲树不知此种谨严,只知夸示同冬天搏斗的勇力。与此同时,米楮树并不优柔。和小阳春相嬉戏的樟树的低低细语,便是为米楮所不知晓的欢愉之情。米楮更加忧郁,代之而来的是更加沉实。”

4. 还有一篇《梦》也觉得蛮有趣。大多数时候醒来,对梦境的记忆都比较清晰,虽然感觉一直无法得到很好的休息,但梦里的故事更吸引我。虽然没有跟作者一样,在梦里有清晰的嗅觉的体验,但关于梦的颜色,倒是有几次异常清晰的记忆。不过最最有趣的,还是这篇的结尾,作者对于自己梦中“拼命写作、甚感满意”的句子的无语,看到文章末尾那平平无奇的陈述句,也怪不得作者会说“后来想想,颇为残酷”。

《芥川龙之介妄想者手记》读后感(三):以超越常人之冷静——谋杀不安的赴死者

大多是回忆性质的纪实文学,也有几章随笔和小说。其中,描述夏目漱石过去事迹的几章特别有意思,虽然很短,但能感受到夏目漱石的人格高趣,自己芥川龙之介对他的尊敬和怀念。

其他部分的话,比较喜欢《父亲》、《蛙》和《钢琴》写几篇。特别是《父亲》,读完有一种仿佛能切身体会的悲伤和遗憾。我不知道能势当时究竟有没有认出自己的父亲,但从芥川对那位父亲“特意请假,瞒着儿子到车站”的描述来看,至少父亲是知道儿子的,甚至听清了儿子对他品论的每一句话。如果能势没认出父亲,那我对他的评价会拘泥在“出言不逊、随意对陌生人评头论足”的、基本可以用来涵盖一部分人爱在周边毫无顾忌乱讲话的贬义性评价。但如果能势当时意识到那是他父亲,但仍然说出“他像伦敦的乞丐”这样的话,就像是在自残式地博取同学们的好感,或者可称之为哗众取宠?然而这就牵扯到一个天平的问题。在天平两端,一边摆放着父亲的形象,另一边摆放着同学们毫无意识的发笑(能势试图使人认可自己对挑剔和嘲笑等话题的精准度),而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以至于芥川还在思考要不要讲明“那人是能势的父亲”,讥笑和宛如当头棒喝的狂言就已经蔓延开来。我读到“伦敦的乞丐”那一瞬间,感到难以言喻的痛心,想起自己小时候对家长的不完美心存怨怼,于是通过在同学们之间开他们的玩笑,试图把自己不愿暴露的、家长们某些令我尴尬的形象,转变为闲聊间赢得笑声的谈资。总是在做令人后悔的事。

《蛙》很有讽刺意味,是熟悉的芥川龙之介独特的写作风格,讽刺了目中无人、自说自话、自以为是又自鸣得意的一些人的形象。

《钢琴》里的意境很幽深。只要想象一下,一座废弃已久、藏在杂草丛生之处的破旧钢琴,在栗子落下的时刻发出低鸣,被路过的作者听进耳里。像等待一位旧友造访的幽灵,特意为他留着往日的声音。

最后谈谈《给旧友的信》,这篇太有名了以至于我不敢多写。好像是写给菊池宽的吧?剖析了自己在自杀前的心路历程。这不是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每看一遍都感到一种惊人的冷静和缜密的筹划性,芥川龙之介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赴死的,因为身边那永远萦绕不去的“朦胧的不安”。听说他在翻译完《爱丽丝梦游仙境》之前就自杀了,剩下的翻译工作由菊池宽继续下去。令人感叹的友谊。他在搁笔的那一刻,会不会想起友人某个傍晚的回眸?菊池宽说:“你也不用再夸自己多细心了。”有些不悦,但还是笑着的。

《芥川龙之介妄想者手记》读后感(四):那些年我与三位日本文豪的交集(下):芥川龙之介篇

(以下故事纯属虚构,为本人读过《文豪手帖》后所杜撰,聊作读后戏作,请勿轻信。)

那些年我与三位日本文豪的交集(上):永井荷风篇

那些年我与三位日本文豪的交集(中):夏目漱石篇

自从看过芥川龙之介写的故事,我就开始留意他。

他尊称夏目先生做老师,也会参加漱石山房固定在周四举行的“木曜会”。乃至后来先生过世,芥川君在葬礼上担任接待宾客的工作,我目睹前来拜祭的森鸥外将名片递到他的手上。而那个场景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

我与芥川君似乎总欠缺一点缘分,这跟他文章给我的感觉一样。

大正四年开始后的十年左右,芥川君越来越多文章开始见诸报端,短篇故事固然是天才之作,像《鼻子》《芋粥》《竹林中》《地狱变》等,而评论散文也是数量可观。然而,无论是故事还是散文,我都只能看见独到的观点,却不能从文字里感受到他更深的性格和思想。我想,也许这是他蓄意为之。

例如在《动物园》一篇,他分别点评了从大象到波斯猫等大大小小的动物,共计三十七种。然后在《骨董羹》一文,他写巴尔扎克、道林·格雷,谈雅号,又讲青楼,及至月经、遗精、同性恋,《聊斋》《水浒》《金瓶梅》,无所不谈。可见他的博学,以及对观察世间人物的敏锐和钟爱。

只是,虽然芥川君也有不少文章提及自身经历和想法,包括后来与谷崎润一郎关于小说的论战,我也读了,但我直觉自己始终无法了解他。

直至他三十五岁自杀之后,我读到其最后写的遗书《给旧友的信》,才赫然发现他的内心竟是如此这般——清晰与挣扎并存。一直以来,他将自己从作品中隐去,只在临死前才稍作释放。这在我后来读到其另一篇遗作《齿轮》之后,更是如此认为。

他对死亡的思考与坚定,比之执着于追求自毁的太宰治,更为深刻也说不准。

某天我去往浅草,走过吾妻桥,忆起他写过的一篇《大川之水》。这里是芥川君最爱的东京景色——隅田川吾妻桥下的一段大川之水。他写道这一段河水混浊而温暖,能够慰藉他的落寞。

大正十二年关东大地震,吾妻桥被毁,木桥塌入河中,及至昭和六年,重新架设现有桥体。那时,芥川君已离世四年矣。

自信的芥川龙之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