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萨宁读后感精选

萨宁读后感精选

《萨宁》是一本由[俄] 阿尔志跋绥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2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萨宁》精选点评:

●是个精致的虚无主义实体化形象,弃集体利益并对其诟病。困囿在自我矛盾里的角色都自杀了,而亲朋的死对萨宁来说简直是不值一提的事,正因为漠不关心才能踏着大步迎上阳光前行,活法和死法之间便取消了辩证性。以后再提及虚无,第一反应就会是萨宁吧

●虚无主义多好啊 家人爱情忠贞到最后只会让人烦忧 观点情绪政见到最后也只是困扰 没有爱情的人才能享受性爱 心无旁骛的人才配拥抱太阳 萨宁是旷野里的一棵树 他不需要真实 他站在远处能被人看见就好

●好看,畅快,喜欢!

●生活其实又简单又平常,而人们却在不停地探寻着生和死的秘密。书里几乎每一个角色都曾选择了死或接近了死,他们因悲愤而死,因羞愧而死,因不安而死,唯有萨宁接受生活提供给他的任何东西,随心所欲地享受着“迷人的感受和诱人的快感”,享受“没有恐惧和禁忌、没有限制的爱情”,这样的人可爱又可怕,你唾弃他却又想成为他,因为他是如此真实。

●一本萨宁抵过了千千万万个知识分子

●早年在译林世界文学名著“鹦鹉”那儿读过一次刘文飞先生的俄语直译。经过那么久,此书也终于在译文这儿再度开花。一想到“旷野里的一棵树”的时候,我也总会想到杜伊若城堡前的旷野里,那一棵,里尔克一直注视的那棵树,那儿的一棵树,纯粹的超越,这儿的一本书,亦是如此。

●一堆啰啰嗦嗦的东西,似是而非的人生意义,莫名其妙的死亡,昏昏欲睡的情欲。

●在思考的很多问题在书里有了更详细的解释与回答,但最终,“您教不会我怎样生活!没有人能教会我怎样生活!”毕竟“生活的艺术,这也是一种天赋。”自杀并非最终归宿,只是一种选择。

●人类真是无聊,为天然的肉欲正常的情爱而忏悔,为失去除了自束以外毫无意义的贞操而自厌,为无关紧要之人的思想行为而困惑赌气,为不清楚活着的意义而懊恼,最后在这些与自我的斗争中选择自戕,无法享受过程所以只能选择一步到达终点。他们亲手葬送了自己,反人性的教条和社会分层带来的隔阂是帮凶。读到文末又想起开头本来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们在野外嬉戏…真是唏嘘。 最后…伊万诺夫是我!我就是伊万诺夫啊!他爱萨宁我也爱,谁会不爱呢?每一个真正的现代人都会爱他。他道出了事实和真相,然而这太直白太裸露了以至于身边没有人能坦然接受,只能瘫坐在地上惊诧恼怒,把其带来的“冲击”变成对萨宁的“不喜欢”,其实内心深处也明白他说的并不错。可怜又愚蠢。

●我们也同样在飞向灯火 飞向每一个闪亮的思想 我们围绕着那思想乱撞 在痛苦中死去 我们以为 这思想就是世界意志的表现 而它只不过是我们大脑的一阵发热

《萨宁》读后感(一):蛮好看的

生与死是最难为洞察的奥秘。神话充满幻想,以羽毛和秤砣来衔接人类和生死间的神秘关系;宗教赐予它精神意义,方舟和火雨创造又毁灭一个个黄金世纪;科学权威性地给生死下了定义。每个人都可能想成为超然的萨宁,更想嘲笑愚蠢的尤里。但更多更多的人,既不可能成为萨宁,也不会变成尤里。可能是壮志未酬的谢苗诺夫、归于平静生活的伊万诺夫、或是在某种感情阴影下度过余生的卡尔萨维娜、更甚的可能,是个联动剧情的勤务兵、是火车上点缀主人公远行的三位农夫,在朦胧的希望中,一场场无意义的幻想中度过一生,没有洒脱没有嘲讽没有人会提起和在意,默默地从头一遍遍地,以另一种相似的身份,再踏上那不完全地、放纵和救赎的百年之程。

《萨宁》读后感(二):至诚的个人主义者

萨宁是个不受基督教宗教思想束缚的个人主义者,对于基督教“敌人若打你右脸,你把左脸送给他打”的思想视为奴性的表现,因此先于扎鲁丁动手前便将扎先打到在地,以致扎认为再无颜面留在部队选择了自杀;也因此直接摧毁了犹太人的人生信条而导致其自杀。

萨宁不遵从社会固有的习俗观念,劝导妹妹不必要为未婚先孕感到羞耻,因为那些爱自己的人一旦知道自己已经沦落,就会依然会惩罚自己。抛开这些思想,自己依然可以给别人带来幸福;他活在当下及时行乐,夺走了美丽教师卡尔萨维纳的贞操,认为这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萨宁违反道德观念,但不得不承认他是个极为真诚之人。但是对于现实社会,若奉行萨宁的思想言行,那就会遍满淫乱,就会有到处遭到破坏和不幸的婚姻家庭;以致婚姻制度也只能取消。

萨宁至诚的精神值得肯定与学习,但需要持有道德底线。

《萨宁》读后感(三):心灵的一束光

越读越精彩的故事,本来以为自己是萨宁,践行不必于纠结生活的苦难,快乐就好,但到头来原来自己是牛马,是伊万诺夫。束缚于生活,束缚于金钱,哪有丢下行李说走就走的勇气?不过是金钱的奴隶,明知如此还是会低头。唉!看完之后觉得自己很悲哀。

生活有很多困难,跨过困难或许简单,但生活的条条框框,我却没有勇气跳出去。不喜欢现在的生活,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每天上班就像混日子,为的是那份工资。但放弃现在的一切,也不愿意努力去改变。为什么晚上总是熬夜,因为下班后的自己才是属于自己。这就是现在的我。

本来觉得萨宁和拉里很像,但其实他们完全不同。拉里本身带着资本去寻找,去思考,最后为的也不止是自己。就像一个富二代,物质生活已经满足去追求精神生活,虽然过程看起来是苦的,也确实是苦的,但也是衣食无忧。我觉得萨宁才是一只鸟,抛去束缚自由的飞,一种身心舒畅的感受。虽然过于理想,但就像一束光,美好就够了。

“人应该用变成走兽的办法来简化自己的内心生活。”

《萨宁》读后感(四):虚构的自然

作者通过萨宁,表达摒弃人为异化,回归自然的观念。萨宁是近代观念中“自然神”的化身。他不为任何争论和观念所牵绊。他和同伴赤裸身体游乐于沙滩。即便被人群放逐,他也能如同野兽,自足自由地流浪于荒野。他嘲笑性禁忌以及贞洁观,主张在短暂的人生中尽量享乐。这一神话般的形象,让窒息于古老文明传统的鲁迅,获得些许喘息。

萨宁是原子化的、不受禁忌规制的至上个体。这两个特征让我联想到卢梭和萨德。卢梭的契约论主张“自然状态”下的人都是理性且独立的。而萨德则以无意义的、毁灭性的行动摧毁伦理道德,将享乐作为绝对律令。然而,卢梭和萨德真的回归到自然吗?又或是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加倍地人为异化?

近代观念中的自然,如同古典时代的“王权神授”观念一样,是虚构出来的。卢梭口中的理性只能在劳动中得以发展,而非与生俱来。萨德的享乐,与性禁忌一样,是人为设立的强制律令。而萨宁那个具足完满的自我,通过反思和想象,区别于其他人,保持某种独特性,固定在非动物性的语言和各种人为秩序之中。

当我们说返回自然,我们便加倍地远离自然。自然本身就在不断异化于自身。

《萨宁》读后感(五):随便写写

怎么打不了八星半 或者九星 那不要太苛刻了。非常少看苏联文学,所以虽然具体情节上和《罪与罚》大相径庭,却又忍不住在脑海中反复比较。印象里罪是复调写法,萨也复得很明显。两个主角的“超人”形象都刻画得很清晰,很超人。只是比起罪,我更容易想起《傲慢与偏见》等先生小姐散步谈情,又有点太宰治的那种沉溺消极,有些许角色看起来不大有灵魂或是一成不变,看了一点《厌女》后我愤怒情绪疯涨……

萨似乎不太有罪让我感受到的一种救赎和升华,而是用较为冷淡的视角,观察着一切,然后又高傲地离开了。非常喜欢这一点。从我非常浅薄的视角上看完若是社会条条框框,一些难以逃脱的恶毒观念。我以为不会在意别人的扎像尤一样分外在意,且似乎除了萨,每个人都高傲在怀疑在猜忌在不愿被低估被忽视在意别人的眼光并为之感到痛苦,这让我感觉什么东西根深蒂固却又如一潭死水,一直在重复似乎非常乏味,但或许就是他的创作意义。说鲁迅先生也非常喜爱这本书,他喜爱的是否也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事实?

还非常喜欢书里的反差。忘记具体表现形式了…可能就是反转之类的?总让人酣畅淋漓。想起金庸先生在某本武侠小说里的描写,大意是:“两个人依偎在一起,影子越拉越长,非常难看。” 这种描写让人有种意外的俏皮感,虽然不记得具体形式,但时常让我感到新鲜,或有点人物的鲜活,或许是补充角色共性太普遍的乏味。人的情绪不由自主的变化多端,可能就任如社会宰割,如萨说的生活失去目的。

喜欢这本书 只是粗略地阅读 或许没有获得其真谛 望改日能细琢 随便写写 请勿怪罪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