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医者仁心》观后感精选

《医者仁心》是一部由加泰林·罗塔鲁 / 加比·弗吉尼亚·萨尔加执导,亚历山德鲁·苏丘 / 克里斯蒂娜·弗罗托 / 科丁·马蒂奇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医者仁心》观后感(一):一个人 对抗整个制度

这是一个逆行者逐渐被体制所侵蚀同化的故事。医者本是救死扶伤的神圣职业,在罗马尼亚的官—商—医利益捆绑的体制之下,却成为了被体制束缚的“杀人者”。而有人站出来,努力想通过一层层地壁垒将黑幕捅开,却没有意料到这幕实在太厚,厚到身边已经没有朋友与他并肩作战,大家都如同失去了自我一般只会说“与你无关”,最终沦为了黑幕下的又一个“行尸走肉”。电影虚构了这样一名仁心的年轻医生,通过大量长镜头、面部特写、频繁重复的对白和动作以及浓重令人窒息的喘息声,展现这位年轻医生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制度的苍白与无力。长镜头烘托了一种对“希望”焦急没有耐心的等待,频繁重复的对白和动作就如同捅穿黑幕所做的徒劳的连续叩击,而喘息则更像是一种无力的狂怒和嗟叹。 本片源于真实故事,但不同的是真实的情况比这更糟糕,甚至都没有人敢于站出来为医者的初心而战。

《医者仁心》观后感(二):一个人 对抗整个制度

这是一个逆行者逐渐被体制所侵蚀同化的故事。医者本是救死扶伤的神圣职业,在罗马尼亚的官—商—医利益捆绑的体制之下,却成为了被体制束缚的“杀人者”。而有人站出来,努力想通过一层层地壁垒将黑幕捅开,却没有意料到这幕实在太厚,厚到身边已经没有朋友与他并肩作战,大家都如同失去了自我一般只会说“与你无关”,最终沦为了黑幕下的又一个“行尸走肉”。电影虚构了这样一名仁心的年轻医生,通过大量长镜头、面部特写、频繁重复的对白和动作以及浓重令人窒息的喘息声,展现这位年轻医生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制度的苍白与无力。长镜头烘托了一种对“希望”焦急没有耐心的等待,频繁重复的对白和动作就如同捅穿黑幕所做的徒劳的连续叩击,而喘息则更像是一种无力的狂怒和嗟叹。 本片源于真实故事,但不同的是真实的情况比这更糟糕,甚至都没有人敢于站出来为医者的初心而战。

《医者仁心》观后感(三):《Cristian的哀歌》

全片无配乐的《医者仁心》可谓遵循着罗马尼亚新浪潮视听语言的表达范式,大量长镜头(虽然部分非必要且稍显笨拙)和灵活的景别选取无时不刻不在提醒着观者,本片有其新现实主义意味和以小见大的野心。

主角Cristian被设置了理想主义化的行为动机,令人想起《黑水》中只身对抗杜邦集团的Robert,他们身上有着堂吉柯德般的古典悲剧主义色彩,而眼看着他用尽所有方法却屡遭挫折,因而我们对弱小个体境遇的共情和绝望的情景归因被巧妙的放大了(于检察院Cristian崩溃一幕攀升至高潮)。

但与此同时,本片的政治控诉具有明显的符号设置意味——因为Cristian是虚构的。震惊全欧的医用消毒剂丑闻背后,是长达10年之久的后红色帝国时代东欧体制弊端和令人愤怒的沉默,寻租的恶果在布加勒斯特夜总会大火后终于彻底爆发,从这点看,《医者仁心》难能可贵的指出了悲哀的现实:圣人与奇迹并不存在(这也是现实主义式的不留情面)。

消毒剂制造商并未与Cristian爆发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对决,Cristian握着手术刀却终被割伤,而他穷尽一切想要扳倒的对手为他包扎,于是他和观众绝望的意识到:二元对立只存在于理想主义的自我满足,我们树立敌人,便假设他们诠释极致的恶,这便是傲慢与悲哀,而我们终将被激情和挫折吞噬,恶逍遥法外,正如影片以Cristian手术前洗手场景开场,也以相同的场景收场——消毒剂并未更换,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纵然Cristian无数次重复着这一动作,但其讽刺意味在煽动观众焦虑的强迫行为后,剩下了一片绝不轻松的留白。

《医者仁心》观后感(四):得不到回应的努力所引致的悲剧收场,更能让人警醒和思考

影片有点被译名耽误,原片名是一句古英语——Thou Shalt Not Kill,是十诫中的第六诫:不可杀人。就算直译成“汝不可杀人”,大抵也比现在这个片名吸引人。

影片改编自2016年的罗马尼亚公共危机——医用消毒剂稀释丑闻。这部电影偏纪实风格,多次运用冗长的叙事镜头耗磨观众的耐心,同时也是为了堆砌窒息感,类似《艾达,怎么了?》,这种窒息感在警察署的那个十几分钟的长镜头里被推至顶峰:克里斯蒂安连续三次给不同级别的警察陈述事实,直到他忘词、崩溃、又哭又笑,一切演变成一场闹剧。

不同于多数揭露社会丑闻的影片中更常见的结局——涉事者伏法,重整相关职能机构,标志着xx体系建设的又一次进步和完善balabala……在这部影片的最后,原本一心只想揭露黑幕的外科医生克里斯蒂安,在经历过一次次令人窒息的碰壁后,最终选择了妥协:他收回了伸向消毒剂公司老板的手术刀,放弃向医保局、警察署或媒体递交他的调查材料,回归家庭、与妻子和好,和院长说我错了、我不再揭露什么黑幕了、我回来继续工作了。这样的结尾让人压抑绝望,却更加深沉有力,也提醒了我们,其实这种类型片并不一定需要大团圆结局,得不到回应的努力所引致的悲剧收场,更能让人警醒和思考。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克里斯蒂安在手术前的例行洗手。水池前的他,一遍遍用头撞击消毒剂压泵直至额头出血,用那被稀释了十倍的劣质消毒剂反复并且逐渐疯狂地搓洗双手,最后带着哭腔回答护士:“我准备好了。”

他准备好什么了呢?用被稀释的消毒剂,来稀释自己的“医者仁心”吗?

《医者仁心》观后感(五):两处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

这部片子和前几天上的《漫漫寻子路》有点像,都是把一个极富戏剧冲突,极容易引发观众对现实讨论的题材作了反类型反戏剧的处理,显然,编导们不想把思考的深度停留在浅显的社会批判,正义必胜好人洗冤的故事虽然喜闻乐见,但那种廉价的胜利在现实世界中未免显得过于苍白,不知道这是不是这种中东欧国家电影的某种共识。

两处印象深刻的情节:第一处是主角Christian去检察机关陈述案情,连着陈述了三遍,原因是每个接待者都意识到自己无法处理这样重大的案件,于是只好找来自己的上级。其实这些公务员都明白主角要说的是什么事,也在内心里愿意帮助他(第一个公务员在第三次陈述时补充了两句,第二个公务员问主角要不要喝水),但是在体制的框定下,他们只能依照规定办事。

原本我以为这里是暗讽罗马尼亚政府系统的低效官僚,配合上这个故事本身的批判现实主义,但是看到结尾我觉得导演更想表达的是,尽管主角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了自己心中所谓的信念的正义四处奔走,甚至付出沉重代价,可他的身边却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一片苦心,受害者的父母觉得打官司花钱费时间,媒体为了广告收益选择沉默,政府系统以一种让人无可辩驳的方式拒绝了主角伸张正义的请求,医疗系统内更是沆瀣一气。如果这个世界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将一种主角眼中的不合理视为理所应当,那么主角的坚持就会显得格格不入。

于是就有了片中的第二处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影片最后,主角在手术前一次次用稀释后的消毒液洗手,甚至细致到了强迫症的地步,这里与片头形成了呼应,但两次洗手,主角的心境却截然不同。在片尾,当主角选择不再追究消毒液公司,回到医院工作,与妻子重回于好,实际上就已经向世界宣告了自己的失败,他用自己曾经痛恨的洗手液肮脏了自己的双手,然后又用头顶渗出的鲜血告诉人们,他准备好了,他也将成为这个操蛋世界和操蛋人群中的一分子。他在故事前后的转变,其实就是在车上,消毒液公司老板所讲述的自身经历,又一个理想主义者被现实碾碎,屠龙者变为恶龙的故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