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看不见的爱》的读后感大全

《看不见的爱》的读后感大全

《看不见的爱》是一本由[法]埃里克-埃马纽埃尔· 施米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爱》精选点评:

●“文学使我们免于做简单判断”。挺喜欢的,带着一闪一闪的哲学隐喻,翻译再好点就更好了~

●处处可见的爱

●好看

●这条带着爱意亲吻我的狗,是对我没有期盼的未婚妻,是我已经失去的家,是唯一在寻找我的生灵。

●初读时以为,正因施米特的哲学背景和法国作家特有的思辨,才使得每篇故事读上去都像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好像被某种哲理推动着向前,故事线的行进与其说是为了写完情节,不如说是为了抵达答案。看到后记才豁然开朗:作者是有意识地去处理缠绕在我们生活中的核心主题——爱欲和忠诚、狭隘和宽容、灵魂与肉体、生死和痛苦——当我们将凡事视作必然时,是否有决定生命走向的另一种可能?这种可能或许就藏在偶然之中,就像看不见的爱,不过是命运提前写好了结局。

●很容易就翻完了,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有那种鸡汤网文的感觉…

●《三人行》隐喻莫扎特,妙!

●对叙事方式不感兴趣

●可能会是2019年看完的最后一本书吧。作者自己在后记的创作日记里也自嘲道,国外读者又该吐槽这“实在很法国”了,确实,这本书笔调优雅,不急不慢,故事里的人物带着法国式的不合理,小资情调的浪漫、孤傲和虚伪。这是很适合在寒冷的年末,一页一页地慢慢读下去的书,最喜欢《布鲁塞尔的两位先生》和《狗》这两篇,以及觉得「看不见(invisible)」这个主线简直太精妙了,它给了爱虚拟的真实。

●好喜欢三人行那篇

《看不见的爱》读后感(一):爱永远至上

《布鲁塞尔的两位先生》

让和洛朗像是降落魔鬼区的天使,就像他们形容大卫一样。LGBT题材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大多都是悲凉底色,无法抵御世俗歧视的摩擦等,第一次在埃里克笔下见到白璧无瑕的快要溢出来的美好。他们躲在暗处完成婚礼,什么都没有,仍洋溢着幸福。他们应该都是ENFP吧。世上可能没有神吧,神是善良的人,比如让和洛朗,热纳维耶芙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儿童轮椅、祖母绿耳饰、以及巨额遗产真实的来龙去脉。太温柔了。每个人物都是(除了热纳维老公)

《看不见的爱》读后感(二):看得见的激情,看不见的爱

爱和激情是两回事。当男女关系有暴力的存在,通常来自于激情,而不是爱。

施米特说,爱是利他的、无私的,爱是我们对某一个人的依恋,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要让这个人幸福;而激情是一种病,是自私的,有排他性的,莫名其妙地来,莫名其妙地走,激情离开之后一地灰烬。

这是一本关于“爱”,所以温柔到极致的书。

尤其喜欢涉及少数群体关系的《布鲁塞尔的两位先生》。

布鲁塞尔的一男一女,合法地在一起了,拥有众多亲友祝福的他们,对彼此的激情却快速退烧。

布鲁塞尔的两位先生,不符合基督教义地相爱了,他们只能在阴暗角落“盗用”了一场盛大的婚礼。

当着上帝的面,承诺不离不弃的一男一女,分分合合、起起伏伏,无法让彼此幸福。

无法获得上帝祝福的两位先生,却相依相伴、爱意绵长,直到彼此终老。

多么讽刺的婚姻故事。

如若放在一年前,我也许不会有这样的感动。过去的我,功利性还是太强,做什么总希望有一个结果。

正如施米特所言,哲学、伦理、科学总是在尝试让这个社会、让某些事情,清晰简洁。而文学总是在复原真实生活的复杂性。唯有柔软的人,才能真的拥抱生活的全部。唯有拥有爱的人,才能不带任何目的和方向去生活。很难说,生活一定要有一个结果。

布鲁塞尔的两位先生,无法孕育后代,这是注定的结果。可是他们还是在一起,

也喜欢涉及二战集中营幸存者的《狗》。

一个人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得是被当做“人”,而不是“下等生物”。

《狗》的男主角被极端分子非人对待后,对让他找回“人样”的狗,产生了不同寻常的依恋。这和早前看过的网络小说《长相思》中最爱的“小十七”涂山璟人物有着相似的情节——涂山璟是被亲哥虐待后,被“小六”的“脸红”所拯救。

也因此,我更愿意把《狗》的主题归结于“尊严”,而不是“爱”。

剩下三篇《三人行》《火山灰下的一颗心脏》《幽灵孩子》,没有这两篇柔软。

《看不见的爱》读后感(三):有些事我从未说出口,但那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我在微博上看到一组照片,是我最爱的一个宠物博主跟他的狗子们出去旅游的时候拍的。

这组照片在一瞬间击中了我,让我从无数次的遐想和多年的了解里确认,墨爷(狗)对他而言绝对已经超过了单纯的宠物和主人的关系。

世间的爱有很多种存在方式。

虽然它们的载体不同,形式不同,物种也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是彼此之间的参与感决定和主导了生活的一切可能。

爱对人而言首先是一种心愿。渴望陪伴和理解,渴望人生中能品尝爱与被爱。而心愿的下一步却必须有参与感完成。

而当感情和爱在两个不同寻常的角色里产生时,那些不被外人知晓的参与感,甚至成了他们走向彼此灵魂深处的唯一途径。

用一句经久不衰的流行语讲吧: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法国国民作家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被称作“与上帝对话的孩子”。他用一种从容优雅地的笔触把人类情感里那些“你不知道的事”究竟为何存在,如何存在,以一种高度包容的善意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这就是《看不见的爱》。

作为一个擅长讲述“爱与救赎”且广受赞誉的作家,他极力的想要告诉我们——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宇宙万物而存在,正是因为人类感情的圆融性,所引发的那种“生生不息”。

《看不见的爱》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每一个故事都包含着现实与虚幻的光影交错。那些看似不存在不现实的情感,恰恰是真实生活得以延续的重大基础。

也许这样讲大家依然无法想象,那我们就回到文章最开始提到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看看《狗》是如何让我确信,所谓的虚幻情感与现实基础,根本就是同一种生活。

乡村医生年轻的时候经历过惨烈的战争和折磨,在集中营里遭受种种迫害。“人”这个概念对他来说几乎成为一种幻想。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一条狗,它纯粹热烈的快乐,帮医生找回了作为人的感觉。

集中营是什么地方?那里可以说人畜不分。但是狗对他的热情和信赖,点燃了医生作为人保留的本性和情感?正是靠着这一点微弱的存在和感情,支撑着他们一起走过了那段时光。

之后的生活里,狗对医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比起变幻莫测的人心,狗所给予的情谊更纯粹充沛,最重要的是,医生和狗之间有强大的共情,他们互相依赖,信任,理解,远远超过人与人之间那种总是带有猜疑和不满的关系。

他们从主人的宠物逐渐上升到家人,甚至超越一般的家人,成为灵魂的伴侣。

是的,没有人规定只有人与人之间可以成为灵魂伴侣。其实只要二者之间有珍贵而崇高的感情归属,物种和性别又算什么呢?

更何况放眼宇宙苍穹,谁的生命又比谁更高贵吗?

当然,这一切在小说里并不是直言不讳的。作者用了很多方法才将类似这样不被寻常人追晓的感情经历,细细的描画出来。

在旁人眼中,为了狗的死亡而自杀是不可理喻的,但他们不知道那不仅仅是一条狗,还是他灵魂的知己。倘若没有这些狗,他的精神世界也许永远只能停留在集中营时期那个可怕的阶段,不要说成为医生了,只怕活下去都很艰难。

感觉这些不切实际吗?但这就是他所有生活的根基:

在灾难低谷中找回人类的“爱能力”。只是把它找回的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男欢女爱,而是动物而已。

这也是我为什么无比坚信,我喜欢的那个宠物博主对待他的狗,绝对不仅仅是家人的原因——

因为爱永远不分形式和载体,它凌驾一切。

人类的情感多种多样,没有纯粹的爱也没有纯粹的恨,任何一种感情都无法提纯。

虽然有些感情在他人眼中是不敢置信的妄想,但在当事人自己眼中却与实际生活并不矛盾。

即使有些时候,人们会因为各种原因不便公然承认它的存在,但总有一天我们要正视它,因为这份感情是现实生活得以正常运行的某种前提。

在这本小说集里,作者不仅仅是写人世间有这么一些特殊的情感,更多的是在揭露这些情感是怎样维持下去的。他在逼迫我们承认——

那些不能正大光明宣之于口的感情,同样神圣而高贵。

不过在我们能像作者一样,体会到人性中爱的圆融性之前,我们要首先学会努力感知它们的存在。

人是一种必须依托感情,产生感情才能生存下去的动物,人们心中一切的情感都是我们创造生命价值的来源,不论这份爱在阳光下是否看得见。

试着承认和正视他们,使其坦荡的作为我们生活基础的一种,纵然踪迹难寻,但我相信在善良纯洁的灵魂面前,他们将无从隐藏。

况且那些看似不切实际,不为人知的事情,其实也是他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他们连接人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连接过去和未来,更连接着人感情的走向。

世界上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在急着否定之前,不如想一想这背后是否有另一个你完全不曾进入的世界。

那里是他人的花园,尽管不曾了解,但理应受到跟我们自己花园同样的尊重。

纵使我从未受邀进去观赏,它所蔓延出的花枝和芬芳,也足够点缀我漫长旅途上的时光。

《看不见的爱》读后感(四):Excerpt

看不见的爱

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

◆ 布鲁塞尔的两位先生

>> 这里侍者的任务:思考着死亡,给寡妇们端上安神茶,给孤儿们送上汽水,给渴求忘却的男人倒上啤酒。这里的餐巾用来擦拭眼泪肯定多过擦拭嘴唇……

◆ 2

>> 不知不觉中,另一对夫妇——他们的孪生夫妇——的际遇,已经融入他们的生命,成为他们秘密生活的一部分。

>> 后来我们知道不幸不是一种会传染的病毒,我们害怕的不再是不幸本身,而是害怕面对不幸。无力感将我们拖入艰难的境地,为我们的负能量打开方便之门。这种负能量刺激人去凝视虚空,推我们俯身向着火山口的熔岩,去凑近、嗅吸那灼热致命的气息……

◆ 3

>> 到目前为止,他们一直生活顺遂,但这场变故——大卫的死——让他们的生命张力一下子松弛了,他们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皱纹、白发。一下子,他们就老了。

他们的生活突然失去了意义。

>> 后来他在闪烁着彩灯、堆放着永远不会被拆开的礼物的圣诞树下,统计需要通知的人、要完成的手续,规划如何安排葬礼、对他的生意所需采取的措施……逃避这些事务、留给陌生人处理是懦弱的表现!出于对陌生人的尊重,他推迟了他的自杀。

>> “女人哪,”他心想,“她们的忧伤是不是更茁壮有力?是不是他的性别阻止他为情而死?”

◆ 狗

>> 可是,一旦我的拉布拉多犬们不在身边,在村子里再见到他时,他竟不记得我了。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由动物及人,所以他记得的是我的狗,他有兴趣接触的也是我的狗,而我只是三根牵狗绳上方晃动的一张模糊不清的脸。

>> 我敬畏这个爆炸性的、伟大的、必然的结局:萨米埃尔与他的狗所组成的伴侣因此一贯到底。在这份双重消逝中,我捕捉到的是一种澎湃的浪漫主义。没人会怀疑其中一个的死召唤了另一个。在他们的日常中,他们总是相互渗透,几乎同时抛弃生命,两者皆以一种剧烈的方式谢幕。

>> 见到她的第一眼,我就对她生出强烈好感,因为她活跃、精干、独立、不矫揉造作,简言之,她就是那种典型的现代女性,她们的魅力在于她们拒绝施展魅力。她对我说话的样子就同男人跟我说话一样,不带任何暧昧,让我感觉很自然。太自然了,以至于后来我注意到她精致的五官和充满女人味的大腿时,竟有些带着赞叹的意外。

>> 我们无须再说什么。我们进入了某种平静的状态,这种平静并非源于真相的澄清,而是源于奥秘的临近。

◆ 2

>> 为什么真相就一定比沉默丑陋?

>> 他的记忆再也擦不出什么火花,就如用旧了的打火机。

>> 父爱是一种颇为艰难的爱,因为不能仅满足于简单流露,而是要比任何一种爱考虑得更加周全。

>> 当几分钟后一颗子弹将结束一切,我们又怎能用句子来结尾?

>> 我们不再活着,对于最坏结局的预见阻止我们活着。

>> 凌晨三点,筋疲力尽的我昏昏欲睡,而让我突然惊醒的,是寂静!对,不是声响惊动我而是寂静,因为这意味着埃迪特停止了呼吸。

>> 有时我会离开自己的身体,于是我就是寒冷,我就是饥饿,我就是苦痛。

>> 它竖起耳朵,寻求一种确认。它的姿态意味着‘我是该担心还是不用担心?

◆ 3

>> 当它向我表达它的喜悦时,我重新做回了人。是的,它用对待卫兵们同样的兴致勃勃、同样的迫不及待来迎接我它唤回了我的人性。在它眼里,我跟纳粹是相同的人类。这就是为何我会哭泣……我已经忘记了自己是人,我已经不指望人家把我当人看,它重新构建了我的尊严。

>> 太阳要到落山前才会焕发出它热烈的金色光芒。在经过很多小时的铅灰色的阴沉后,白昼要找一种让人依依不舍的方法离去。

◆ 三人行

>> 爬五线谱的人

>> 即便最刻薄的舌头也不得不承认她生活得很成功

>> 不管我到哪里,总是有两位丈夫跟着我:一位是第二任丈夫老跟我提及的第一任丈夫;另一位是一天到晚谈论我第一任丈夫的第二任丈夫

◆ 3

>> 冰岛并非如美国人和欧洲人认为的是世界的尽头,而是通向世界的起点,是一片沐浴着来自北极和非洲、来自阿拉斯加和俄罗斯的季风的土地,是一片被候鸟、燕鸥、野鸭、笑鸥所青睐的土地;是从挪威漂来的木头靠岸的土地。

◆ 3

>> 从今以后,她应该停止与那些棋子打交道,她要进攻的是整个棋盘。

◆ 后记

>> 激情有多么大的力量,可以藐视禁忌、玩弄表象、在假想中得到他们没有权利得到的东西。

>> 伊曼努尔·列维纳斯认为,构建人性的体验主要来自对于脸部的体验,一张人脸盯着另一张人脸并进入一种主体间的交流。人脸上所见的是目光而不是眼睛,因为“遇见他者最好的方式是甚至都没有注意到他眼睛的颜色:当人们观察瞳孔颜色的时候,并没有建立与他者的社会联系”。

>> 当纳粹把犹太人、茨冈人、同性恋,下等人视作低等动物时,他们拒绝这种对人脸的体验

>> 然而我对人类的信心有时会丧失,尽管不常见,但我需要时常提醒自己,我是爱人类的,因为实在有太多的暴力、不公、蠢事、得过且过、对美的漠视,尤其是对于平庸的赞同,来动摇我的信念。

>> 文学使我们免于做简单判断。在这一点上,文学与意识形态反应不同,后者倾向于从多元性中找出基准面。

>> 为什么真相不可以是复杂的?是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

基准面这样的幻想要把真相带到哪里去呢?

>> 如果说有人缺乏词语来表达自己,阿尔巴却用词语来背叛自己。

>> 作为器官捐献的拥趸者,我喜欢“死亡可以是有价值的”这个念头。

死亡只是给生命帮了个忙,让它更新和继续下去。

>> 如果地球上充斥了不死的生命,我们如何共存?得发明一种方法为新的一代代人找到生存的空间。

死亡建立了生命的智慧。

>> 虽然没有触及那个古老的、让人恐惧地联想起纳粹暴行的词汇“优生学”,我们却在缺乏深思熟虑的实践中越走越远。

今天,一种财务逻辑正在被强加到生命领域。人们计算哪种疾病会给社会带来多少负担,斤斤计较那些只能延长病人几个月生命的药品用量,拒绝有效却昂贵的治疗。

这是既成事实:公务员们可以决定一条命值多少,不能超出。实用主义的英国人创立了国家临床规范研究院(NICE)——一个高等行政卫生机构,由它决定一年内社会可接受的用于拯救生命的治疗和药品预算。拿起你的计算器:那是每年四万英镑。如果新的疗程超过这个数目,社会保险机构可根据NICE的意见,拒绝报销。这种财务逻辑产生了油滴效应,迅速扩散到奥地利、瑞典。没有人会怀疑政府的债务危机将助推这种扩散。

然而并非所有的理性都是正确的。

如果经济理性侵犯到人,侵犯到人的尊严、人的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时,它就不是理性。

如果经济理性孕育出野蛮,认为有些生命比另一些生命更重要,它就不是理性。

如果经济理性丧失了社会目的,即保障社会成员的健康和安全,它就不是理性。

单纯的经济理性是非人道的。

>> 幸福并不意味着躲避痛苦,而是将痛苦整合到我们的整个生命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