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知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知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知史》是一本由知史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史》读后感(一):一本有趣的书,让我们感知历史的温度

我从小对历史还蛮感兴趣的,尤其是古代史。但是上学时历史书上的知识也实在太正统、枯燥、乏味,慢慢的感觉最初对历史的热忱便一点点消减,但却还有点余情未了的情绪在里面。在豆瓣看到这本评分不低的《知史》,看介绍还不错,果断收入囊中。

《知史》读后感(二):知史不难

了解历史,难在对时代身临其境的具象想象,难在对细节的重构。关于平民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作为历史的背景色,隐在大事件身后。对这些细节的考证,却是读来最有趣的。

《知史》围绕古人是怎样生活这一问题,汇编了宫廷生活、典故考据、语言流变、战场战争、日常生活、古代女性六个方面的科普小品文,让一部分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科学史的内容,在我们眼前鲜活起来,拼凑出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代女性妆容

本书的一大科普内容,是关注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常用语的由来和用法演变,比如“冯唐易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雕虫小技”、“六根清净”等,语言是对文明显性的描述,每一个藏在词句背后的故事,观其历史由来,都是宗教、文化、技术等发展的一部分,因而这类科普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是什么塑造了今日的汉语。再比如对“南北”与“东西”的感受,涉及地理知识与自然哲学的发展,如若理解了这一点,再读到诗歌里最常见的方位词,便能体会到天地宽阔间,何谓“别离花寂寂,南北水悠悠”。

本书的另一大内容涉及对古代科技点的科普。从每一个科技点出发,看向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面,可以看到历史再某一方面的脉络:例如宋体、仿宋体的产生,背后是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同时印刷技术的普及又带动了民间教育、女性教育的发展;兵器和战车制造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古代战争形式、战争规模、战略战术的变化;古代温室技术的发展也助力了宫廷菜式的不断创新,最终形成了飞禽走兽、四季时蔬俱全的满汉全席,成全了人们对奢华盛宴的想象。这种不断理清脉络的获得感,是阅读《知识》的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体验。

诚如编者所言,读后与历史拉近了距离,关注身边的历史,是如此有趣。

《知史》读后感(三):走马观花看故事~~~

到底该怎么去定位这本书呢?历史小品文?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类似某微信公众号的有关历史典故的文章荟萃吧。

书封

这本书用了6个大标题,把书的内容分在了6个板块,然而并没有圈住各自的故事,编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的确很广,但是在读者的眼里可能仅仅成了一盒快餐,匆匆咽下继续上路,有广度但深度不够。

妇好/刘涛饰演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点出了当时建筑的格局后,读者就会明白原因了,没有必要再去赘述更多的东西;满汉全席,点出出现的背景故事,我们读者也会瞬间就懂;古时对于重量的单位换算交代清楚,读者就会自行脑补影视剧中兵器的重量;目前我们最常用到的宋体,是何原因流传至今,到时蛮清晰的。

才女在古代可能的确稀缺,在这里有分别提到了武学女英雄妇好,明朝女名医谈允贤,如果放到现在社会,过分去强调一位人物的性别,可能就是一种不平等的体现,但是放在古代,的确是因为稀少而出名。

谈允贤/刘诗诗饰演

结尾部分说到如果穿越到古代,我们该怎么去扮演好那个年代的角色呢?与此同时提到了语言、饮食、生活上等等各种细节性的问题,当然也仅限于了解就好。

知史,还是要系统一点的好。

《知史》读后感(四):看那些历史题材电视剧,未必能够真的“知史”

央视“百家讲坛”登台了不少优质的讲史专家学者,春秋战国、汉唐典故、明清传奇,几乎都讲了一个遍。基本上这还算是比较严肃的一个节目,但其中也不免鱼目混珠——有些不过只是演绎,或者一家之言。而那些层出不穷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譬如《三国演义》《芈月传》《陆贞传奇》《女医明妃传》,甚至还有《大秦帝国》,首先只不过是电视剧,是在讲历史故事而已,并不是在讲历史。至少那些以《明朝那些事儿》为开端的各种各样的“那些事儿”,也只能看作是历史小说。真要了解历史知道,首推“二十四史”或者“二十五史”,要不就看看《战国策》《左传》,当然也包括今天的主角——《知史》。

历史当然不是没有温度的,但有温度的历史却真的不能再被各种各样的“戏说”“传奇”所霸屏了。像影视作品中所讲述的那样,有时真的是会讲成了笑话的。譬如,《陆贞传奇》中,讲的是北齐在孝昭帝高演的文治、武成帝高湛的武略和女相陆贞的全力辅佐之下,日渐兴盛,终成中土第一强国。而实际上呢,历史上的北齐对北周,占下风的时候要更多;而且更“可怕”的是,北齐武成帝高湛在位期间,宠信奸佞宵小,淫乱于朝廷之上,并肆意诛杀宗室以及大臣。一时间,朝政混乱,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北齐国势因此转衰。怎么样,惊呆了吧!真是难以想象的绝妙讽刺。所以,不要希望在如《康熙皇帝》《雍正皇帝》这样的比较正牌,或者如《步步惊心》《如懿传》这样的偶像清宫剧中,就觉得自己能够学到历史的一丁半点真正的知识,说实话,它们差得远了去了,甚至还不如《长安十二时辰》多少能够透露些历史的真实面貌呢?

但在《知史》中,别看书的封面多少有些“调侃”,但其中的内容却相当严肃。它真的会告诉你,真正的“满汉全席”到底是怎么回事,“公子”也有可能是女生,《孔雀东南飞》中的离婚到底难还是易,南北和东西到底哪个比较远,古代战场上到底真的有女性还是只是一种演绎……凡此种种,确实都非常值得了解一下。要不,真要是自己有机会穿越到某朝某代,还没有怎么怎么呢,就因为自己不了解历史的真实而犯了大错、露出马脚,弄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那可就糟之又糟了!

千万不要全信那些历史剧,以为那些所谓的“普及”真的就是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而是要根据事实来“说话”。比如,韩愈的《师说》中谈到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读古文不知“句读”可真的不行。不过,古文中真的都没有标点符号吗?当然不。在《知史》中,就写到了宋代的《尚书表注》,其中运用了圆圈、方块、半圆、三角等符号以标注句子中不同的成分——这总是也可以算作是标点符号的某种变形吧。而且,这篇文章中也确实说到了,古书中不用标点符号,多半是指经典文献,比如十三经、史书之类的。所以,历史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真的不能够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而是要有调研才发言,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史》这本小书虽然只有220页,但真正的“容量”却远非那些几十集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作品所能企及,确实值得好好看一看、想一想。至少,真要论起“知史”这门学问,它可是比那些电视剧强得多了!

《知史》读后感(五):“古代女团”可不跳舞,她们打团战!

这本书写了很多个有趣的古代小知识,比如大臣们上朝也要拼时尚、“公子”也可能是女生、雕虫小技绝非小技而是神技、将军要是出去单挑会出事、古人怎么刷牙洗脸呢等等,作为闲暇时的趣味阅读还是很不错的。

这里讲讲里面关于古代女性比较有意思的部分。

「女扮男装才能从军?人家可是守城主力军团!」

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从小听到大,女军事家妇好手掌军事大权,率领战士为国开疆拓土。

但以前总觉得这些都是个例,看了这本书发现,其实古代战时,很多女性都会参与打仗,特别是战争频起的春秋战国时期,女性更是会参与到军队编制中。当时的将领也不会因为参军的是女性而对她们特别宽待。

春秋战国时期,女性参军最主要的任务是守城,壮年女子是守城的主力。当时的守城队伍主要由男性担任弓弩手射击来犯的敌军,女性负责手持长矛抵御敌军的爬墙进攻。

女性负责防守,虽然不是真正的上前线打仗,但防守也是战争的一部分。

看,古代“女团”可不跳舞,她们打团战!

「“女子无才便是德”?古代女子精英教育了解一下」

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原来“女子无才便是德”,只是针对贫民百姓的。

中国古代上层社会的女性们不仅会接受教育,还是非常严格的一对一小班式教学,甚至先秦时期就开始了。老师一般由“傅母”担任,这个“傅母”是专门负责教育皇室贵族女子的。

不过,傅母教育的侧重点是道德教化,如果女子要有更多文化上的修养,基本都是由其父亲负责教导熏陶。

例如汉代著名学者之一的班昭,其父亲是汉代大文豪班彪,就是撰写《汉书》的那位。

史书评价““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的”东汉才女蔡文姬,也得益于父亲的传授。蔡文姬的父亲曾赠予她4000多册书——要知道,即便是当时的男性也很难有如此多的藏书,足见父亲对她的培养。

「你知道吗?战国开始就有“粉饼”了」

敷粉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化妆品,宋玉的《大招》中即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韩非子》也说:“故善毛啬、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妆粉,并且是重要的化妆品。

那当时的妆粉是怎么来的呢?

最早的妆粉是粱米做的:先将粱米淘洗干净,放在水中静置多日,再捣烂后加以沉淀,然后将缸底的粉浆晒干后就会得到粉饼。

说到化妆,唐人宇文士及的《妆台记》中记载:“美人妆面,既傅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面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

现在美妆博主们化的“春日桃花妆”“红酒微醺妆”之类的,唐代的美妆前辈们早就已经玩过啦。

最搞笑的是作者的一句话总结——问:回到古代,没有那么多化妆品,等女孩子化妆出门是不是不用等太久?

答:“少年,要是你回到古代,恐怕还是要等很久的。”

是不是还是挺有趣的?更多内容买书来去看书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