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国读高中》影评精选

《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国读高中》是一部由樊登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国读高中》影评(一):我的笔记+启发

超级棒!18年看的时候就很喜欢,但当时没更完就没看完。今天一口气回顾全季,很想立刻记录下我的想法!看到很多弹幕在酸,什么都是有钱人、自己没机会了、要很多钱什么的…我就觉得是不是有点肤浅了?

《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国读高中》影评(二):教育的最终目的其实是成为更好的人

看了前两集,给我的震撼是无以言表的。以前只是概念上觉得美国的私立高中很强,他们倡导素质教育和孩子的全面发展,但是真正看了这个纪录片之后,我认识到从片里私立高中教育出来的孩子到底有多强大。。

在私校上学的孩子好像从上学开始就在不断修炼如何成为一位更好的人类。因为这里的学校真的不仅仅是在教授知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如何更有社会责任心,如何关心关注相对于自己弱势的群体,去看世界,消除偏见。

仿佛这些学校不仅让学生更加powerful,同时也让学生去用这些power服务社会,服务他人。

《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国读高中》影评(三):教育不是替孩子做决定,而是给予选择的自由和决策的依据

在给这个片子评分的时候,我脑子里,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同样的拍摄手法,再来一个初中,小学,幼儿圆篇,我还追不?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我决定给这个片子一个4分。还追的原因在于,片子调性积极,偏客观,以开放性问题居多,结论较少,是一个快速的了解美国私立高中的不错选择。扣一分,是因为还有进步空间。

另外,我不仅自己愿意追,还想邀请将和我共同培养孩子的孩子他爸,孩子他爷爷奶奶们,和孩子本人一同观看,然后看完之后,一家老小,坐下来,都好好聊聊,一个14,15岁青少年,去一个西方文化主导的学校靠不靠谱。(先不聊钱,聊钱又是另一个话题)

在这个阶段,做出一个求学的选择,那么每天的食宿交通是第一个问题。如果爸妈双方都在美国那不用太纠结,对于父母生活的主战场在中国的家庭,就得设身处地想想了。要选择寄宿在学校,还是去找个当地人家住下来?或者更有甚者,家长辞职陪读。寄宿给你稳定的集体规则,住当地人家也许能有更多的情感支持,爸妈去陪读等于说爸妈有一方放弃了国内的生活。不管是怎么选,原本的“家”都要接受一次分离的挑战。分离之后,家庭成员的互相照应需要刻-意-经-营。举个例子,原先也许早饭时候能聊起来的事,就需要记一下到下次长途电话时再说了。异步交流绝对是高手游戏,远距离容易情感支持不到位,造成渐行渐远。一些孩子的关键时刻你可能也会错过到场的机会,不列举了,你可以发散想想都有哪些。

做父母,放手肯定迟早要放,不过要好好评估一下,是否跳下悬崖之前,全家都有造好降落伞的能力?接下来,留学少年们要在异国他乡开始一场“英雄之旅“。

朋友要从头交起来了。少年们的交朋友有时候很微妙。比如我们都喜欢同一个乐队,我们都穿了同一个牌子的球鞋,玩同一款游戏...对于同样文化背景下有共通的情感记忆,就像是暗号,把少年们串在一起。现实世界里的交友有时候对差异的包容,不一定和理想的图景一样美好。少年们也会因为不喜欢同一个乐队,鞋有贵贱之分,游戏里的输赢而产生隔阂,遭遇打击,变得冷漠。少年如何保持信念,保持好奇,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这些挑战每一步都不那么容易。

这个时期的少年,在一个身体快速变化的青春期,或许看上去已经和成人的样貌很接近了,好像处理起事情来思考得很深度,但是内心深处也仍未放下少年的“愁”,敏感得很。也许不经意的被老天安排了一场初恋。For god's sake。

再来看看学习这部分。我和很多家长一样,很喜欢美国私立高中课程的设计,片子里有很多细节,比如说:历史课上10个人左右轮流发言的圆桌会议,日常作业学生查阅学术资料形成论点的学术素养,课外非常专业的体育艺术音乐训练。就像是樊登在片子里对着镜头说”中国的教育维度太单一了“,这么一句话时,很多人肯定也有共鸣。这也是很多时候,高中去美国留学的主要吸引力。中国教育中对于集体的服从多,个性少,看到美国私立高中各式各样的选择,就像走进自助餐厅似的,你可以拿你喜欢吃的任何食物,只要他们符合碳水化合,脂肪,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均衡的标准,那就是对身体好的一餐,无论东方西方,米饭还是面包,没有标准。

我一边看一边也在感叹,假如我也像这些学校里的年轻人,我可以随便来啥都行,编程可以,唱歌可以,跳舞可以,修汽车可以,都可以。我会干嘛?我现在在哪里?

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也切记,不要过分加滤镜。高中这个阶段,少年们差不多是时候选出未来人生方向了。现代社会变化这么快,少年们要决定的不一定是一辈子的方向,但起码是一个未来5年以上持续努力的方向。难度真的不小。如果高中去留学,本身要克服的障碍和挑战已经不少了,是否还有足够的脑袋容量来兼顾学业,回到这个问题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