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华丽缘读后感100字

华丽缘读后感100字

《华丽缘》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丽缘》读后感(一):一桩事先张扬的分手事件

冷傲如张爱玲,竟然也有这么一段杀气腾腾而又凄惨黯淡的孟姜女寻夫之旅,只可惜,惯压抑的闷骚怎么不管不顾颜面扫地地化为明骚,终是被辜负被蔑视被嫌弃被践踏,而她却也在疼痛中暗自窃喜,她终于可以为《小团圆》中早有交代的、临别时的自保与切断找到名正言顺的理由,而且把自己成功地放在了一个纯粹被负的受害者位置,人终究是自私的,但自私也要自私得正大光明----她走出上海的第一步,就已预见到结局,千里寻夫不过是必须完成的一个冗长仪式,危险、屈辱、在中国乡村关系网络中尝试诸种陌生但也惯见的贫穷与不友善,完成后,她终于抖落所有蛛丝马迹,自由了。

《华丽缘》读后感(二):异乡人眼里的异乡

也是因为写得太少了,又太红,所以凡是张爱玲留下的文字都值得集结成册出版,也仍有人想要去读。

以为她的书都读过了呢,这次买了《流言》《华丽缘》《重访边城》三本,才发现真的有好多未读到过,值得买来读。看看日期,是六、七十年代写的,都发在港、台,怎么可能读到。

整本书里最喜欢的是《异乡记》,都是写上海人到内地的旅行,可以比照着《围城》里的旅行来读,两位作者也都是极爱用比喻的,但因为作者为女性,又更有不同的感受,读来也更能感同身受。像作者书里说的:自己体会出来的书中情事格外生动,没有古今中外的间隔。

张那时还太年轻,难得有旅行的机会,除了小时候去过的天津、杭州,读书时去过的香港,好像也没去过哪里。这次旅行应该就是她去温州看落难的胡兰成,一路上所见所闻。《小团圆》里几笔写过,看《异乡记》,各种舟车劳顿,各种借宿,各种困窘,历时二个多月,已经知道她到达后会遇到些什么,想想就替她难过和委屈。

从动身的前一天开始写,去卖金子。《小团圆》里的“三姑”变成了“二姨”。太早出门到火车站,”天还只有一点蒙蒙亮,像个钢盔。这世界变如一个疲倦的小兵似的,在钢盔底下盹着了,又冷又不舒服。“写车上的人吃东西,”中国人的旅行永远属于野餐性质,一路吃过去,到一站有一站的特产。“到杭州,借住在一户医生家里,与女主人同睡一床,”带着童养媳的心情,小心地把自己的一床棉被折出极窄的一个被筒,只够我侧身睡在里面,手与腿都要伸得毕直,而且不能翻身,因为就在床的边缘上。“

看到垫在轿子上的棉被被角拖到了泥里糊了泥浆,想着还要盖在身上蒙在头上的痛心。借宿时看到那脏得发黑的白布小枕头,想到如果有一天能够径自枕在上面而满不在乎,那真的是沉沦了。路上要解手,路边的茅厕,只搭着个半截草帘子,又脏又冷又在经期,一汽车的人等着,那种窘那种累。

也有好的,因是异乡人的视角,不会对什么都视而不见,瞎子算命、做年糕、社戏、迎神赛会、新娘子、杀猪、路过的风景都细细写到。

这是一篇未完稿,戛然而止,让人无限怅然。

还有一篇《谈看书后记》,里面写到了邦梯后叛变,查了百度,知道了英国南太平洋海上的一段公案,捎带着知道了库克船长夏威夷被杀的经过,很有意思。

书里面读到翻译的问题,有句话说的很精辟:翻译是世界之窗,我们这粉条玻璃很脏。

可不是,像郁达夫那样把sentimental 翻译成”三底门答尔“,可不是会很晕。

其他的几篇,只因为是张写的,也都读了,有的真是啰嗦。

《华丽缘》读后感(三):张爱玲的异乡与答案

《异乡记》是张爱玲记录自己下乡远行的一部作品。胡兰成战后逃亡,张爱玲曾经离开上海到乡下探望胡,这篇作品取自此次经验。

很多人是把《异乡记》看做是小说,我在读的时候会忍不住把它看作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张爱玲对于异乡风貌的描写,对人的捕捉,偏向一种纪实的写法。但不可否认的是,第一人称“我”的视线还是经过了感情处理的,那些由环境引来的联想,又是一种典型的张氏小说风格。

比如在路上看到迎神赛会,她写着写着就会感慨道:

诸如种种,客观的描绘总是会转到主人公的心理世界。张爱玲擅长用象征的手法来写作,这让她的文字成为一种风格鲜明的再现。她抓取星星点点的实物,串联成她独特视角下的画面,再从这个画面透视,引出一些耐人寻味的话来。小说里如此,像《异乡记》这样的经验性作品更是如此,比如这段:

《异乡记》的孤独是满溢的,字句都是是“生活在别处”的隔离感。

首先是都市人对乡下的他者视角,作为观看对象的乡村生活是“景观”甚至“奇观”的形态存在的。

主人公沈太太在路上经历了千辛万苦,她借宿在不同人家,至少换了四个住处;搭乘不同交通工具,火车、客车、独轮车、轿子。

这一路上的所见所感极其复杂,既有对乡下质朴的怜惜,又有不解和排斥;既有对秀山丽水的赏味,又有看厌了的疲惫;既有尽力融入人情的卑小,又有不屑一顾的疏离。

对于乡下生活的观看,集中在了停留两个月的那一段。她不熟悉的生活表现成肉眼可见的风俗向她扑过来,杀猪啊听戏啊拜神啊,统统都冒了出来。到这时候,她清楚地察觉到,她是不在这里的。

《小圆圆》里有这样的描写,她在乡下过年看戏,戏里的人个个难看,让她借用观众的嘴足足感叹了五遍“难看”,映照着现实里的人也不甚美丽。连她自己站到人堆里,“在大家看来不过是某某嫂,别无特点。”

除却这种隔阂,客观上的辛苦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几乎在每个地点,张爱玲都写了厕所的状态,逼着读者去面对困窘异常的状况。这里涉及的女性书写就先不多说了,豆瓣时间里杨佳娴老师关于女性视角的解读还是不错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听听。

这次异乡之旅最突出的部分是沈太太也就是张爱玲的心态,途中对于环境的厌弃与内心的焦灼不无关系。《异乡记》是一次从上海到温州深情远奔的情感纪行。为情远奔什么意思呢,她是去要答案的,对方还是前路未卜又多情薄义的一个人。这绝不是一次快乐的乡下游玩。

本书的介绍中说,张爱玲自言“非写不可”的《异乡记》,是《小团圆》的灵感来源。两者相互呼应的地方的确很多。

比如对破旧客车的体验,都说到了头发的涩。

还有对臃肿蓝布棉袍的点出:

看《小团圆》的时候没觉得这段追寻有多不得了,只是气她何苦。后来读了《异乡记》,才知道这段旅程给张爱玲带来的感受是如此丰富。

她不仅仅是个为了爱情奔走的傻女,而是在用追寻中的陌生体验给自己一个离开的通路,她的幻觉被实际发生的事情打散,终于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段感情的结局了。“唯一的感觉是一条路走到了尽头,一件事情结束了。”

走之前,她和三姑有对话,写在《小团圆》里,《异乡记》里也写到“二姨”是不赞成的。

到了之后大概也没发出明信片吧,见到邵之雍(胡)之后的事态远远超出了九莉的想象,就像她这一路颠簸的异乡记。

《异乡记》是残本,写到第13节就中断了,如果一口气读到底,就会感到非常可惜。而至于千辛万苦奔途之后的故事,我们或许可以从《小团圆》中略窥一二。

到了之后,邵之雍是什么态度呢?

这样的话讲出来,再配合《异乡记》来感受下,谁会不寒心呢。

九莉心凉了。

她有种茫茫无依的感觉,像是在黄昏时分出海,路不熟,又远。

他笑嘻嘻地讲他的调情,讲他在异地的小乡村也能把女人征服,九莉已是哀莫大于心死。

接着又见了邵之雍新征服的女人巧玉,再想到她还有前缘康小姐,还有个日本女人。

临走前,九莉想再次确认。

九莉讽刺地想,那人或许是期待着三美团圆吧。这次追寻,至此终于有了答案。

“他乡,他的乡土,也是异乡。”这似乎又是一处象征,对方的那个世界,她终究是无法求得安心。

张爱玲当然不会写值不值得那些话,做了的便也做了。她宁愿花时间渡自己过了这关。

最后什么都没有。但把《小团圆》和《异乡记》放到一起,读到的人仍会感到心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