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是城管》的观后感大全

《我是城管》的观后感大全

《我是城管》是一部由杨洋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城管》观后感(一):《我是城管》的影评

这部纪录片从平凡的城管和小贩入手,细腻地反应了他们日常的生活。人生百态,不管是城管还是小贩,大家都有大家的不易,城管的不易在于职责所在,小贩的不易在于养家糊口,在这样的矛盾下,怎样让双方理解彼此,这是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电影中,有每天只睡四个多小时的城管队长,有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摆摊子的夫妻……每人都有每人的生活和责任,而只有相互理解,才能共建美好家园。

在影片的结尾,我很开心地看到夜市的开放为小贩生活带来便利,看到一部分小贩终于能够理解城管的责任和压力,与城管和谐相处。

最后,很感谢杨洋导演花费两年时间拍摄出来如此佳作,为我们社科类贡献了非常好的研究素材,我觉得这才是纪录片真正的魅力所在,希望这位年轻导演再接再厉,为大家拍摄出更好的电影。

《我是城管》观后感(二):管与被管

《我是城管》是中国首部城管题材纪录电影,该片由杨洋导演,在观看过程中落泪几次,很是真实,令人动容。城管与商贩之间的矛盾向来是个“老大难”问题,因此相关新闻也屡见不鲜,但多是以城管殴打商贩等暴力执法的负面新闻事件为主。《我是城管》却让我们看到了城管与商贩之间的另一面。它打破了城管是有体制撑腰的强者,而商贩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这一刻板印象。本片运用双线结构的叙事手法让我们看到城管与商贩作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对立在于城管与违法摆摊商贩属于执法者与被执法者的关系,注定了两者之间存在矛盾;统一在于商贩们大多迫于生计处于底层,是生活中的弱者,而城管则处于基层,是工作中的弱者,他们都处于困境之中。时代在进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不可能停滞不前。为了实现兰州的文明城市梦,需要相互理解共同努力。一方面,城市管理者要制定相应的对策帮助解决商贩的难处。例如,开展教育培训、增加就业岗位、设置现代化公益性商品市场。另一方面,商贩也要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紧跟时代潮流、提高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学习先进的技术经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成为实现文明城市过程中的一份子。

《我是城管》观后感(三):在一定程度上同质的城管与小商贩

《我是城管》这部片子是我第一次参加可以看到一部片子导演的公映活动。说实话,我之前并未听说过杨洋导演,参加这次活动也是因为看到蒋能杰导演在豆瓣转发的关于本活动的一个公告。抱着对纪录片的热爱和对本片所选群体的好奇,我不假思索地就选择了报名。

观影的体验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也第一次见到了一部纪录片的导演,第一次实实在在地现场听到了一位纪录片导演的拍摄体验和心得。在80多分钟的片子里,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一个女城管队员对着镜头说她也很理解这些摆小摊的商贩,因为她母亲也曾经是这个群体的一份子,说着说着她哭了起来。她哭起来那个镜头,说实话我鼻头一酸。突然觉得看似对立的两个群体其实从一定程度上讲他们是一类人,在他们各自的圈层里面分别是各自圈层里面的最底层,甚至他们之间还有命运和血缘的承接,比如上面那位让我印象深刻的小姐姐。但不管怎样,他们都是所在群层的弱势群体。不过即使城管也属于它所属圈层的弱势群体,他们也是掌握着合法暴力工具的一个群体,这样看来,小摊贩则就处于双方压力的权力结构之中无法挣脱出来。一方面是来自社会结构层次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是来自以城管为代表的公权力的巨大压制。因此,在我看来的话,如果导演可以将更多的镜头对准小商贩去探讨其身后背负的巨大压力,这部电影可能成就相对更大。就像在映后现场交流环节导演的一位朋友谈及的体会那样,那些小商贩的命运更让人唏嘘,更让人感到心疼,更能让人感受到权力和社会结构在其身上留下的丝丝痕迹。不过代价也许是导演可能也就无法将片子公映出来。不过我想,有时候代价是值得的。

《我是城管》观后感(四):真实记录,彰显人文关怀!

今天在城关万达观看的纪录片《我是城管》特别纪实,没有任何粉饰。 影片主要采用了直接电影的方法,记录了2016~2017兰州七里河城管执法的工作实况以及摊贩们的理解和不理解,甚至是恶语相向。 了解到原来城管除了和摊贩打交道,还要负责拆迁。 看完后,我对城管的工作有了认识,他们也都是辛苦工作,尽职尽责的人。 诚然,城管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不好的,但是因为这部影片让我愿意从背后去认可和理解他们的执法行为。 最后,祝《我是城管》 可以被更多的朋友喜爱,并能引发大众对人与人关系的深刻思考。

我是城管 (2019)

暂无评分

2019 / 中国大陆 / 纪录片 / 杨洋

主创交流见面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