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词曲概论》的读后感大全

《词曲概论》的读后感大全

《词曲概论》是一本由龙榆生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词曲概论》读后感(一):笔记

词曲两大块儿,曲调和内容,自从丢了能唱的曲调之后,人们只能依着前人现成的词或曲来总结概括曲调,形成曲牌、词牌往进填内容,这就要涉及到不同曲牌的总的表情风格。 其次要涉及到平仄搭配,韵位疏密,节奏单位急缓等问题,也即同一个表情曲牌,具体表情方式又因平仄、协拗、位置等技巧不同又搭配出不同格式。 平、上、去、入在一首词曲中的韵尾疏密不同,表情不同;用韵主宾不同,表情不同;句内平仄疏密不同,表情不同;协拗不同,表情也不同;即便是同为仄声的上、去、入具体讲也不能一概通押……其繁琐、讲究、细致、入微、谨慎、拘束之处,真是比所谓唐诗“镣铐中的舞蹈”更甚,龙先生对此致力尤深,对各种平仄押韵方式的研究、对比、概括、表情的理解恐怕真不是后来人能赶得上的。 虽然如此,也正因其繁琐细致性,今天我们只能去欣赏,如果不了解这些,欣赏尚且可能够不上,更不必谈下笔。这是就前人作品说的。 但到底说来,词曲作为一种抒情性文体,重在传情达意,即就是有人用完美的古法写出了完全合律的词曲,今人也读不懂,自己的情感也被法式扭解了,取一而舍二,对于今人的意义也是不大的。所以我想用古律来欣赏古人,用今韵来写今人胸气,应该是比较适当的。

《词曲概论》读后感(二):歌婉转,曲清扬

诗词不仅是文学瑰宝,也是描绘古人生活的一幅幅写意画,从“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爱情;从“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感慨,无不彰显诗词的魅力。

龙榆生先生为20世纪词学大师之一,他撰写《词曲概论》为其在大学授课的教材,是一部少见的贯通词、曲,由韵文本质出发探讨其发展规律,指示创作、欣赏方法的经典著作。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论源流,首先概述词、曲特性及二者异同,随后依次介绍自唐至明清各时期的代表韵文体裁,从小令到慢曲,从诸宫调到散曲、杂剧、传奇,结合名家名作,使读者对词曲之关系和各种不同面目获得通盘的理解。下编论法式,着重探讨声韵对词曲的重要作用,阐明词曲中平仄四声的安排,韵位的疏密和平仄转换等对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龙先生认为曲是词的发展,并希望借由考察这一发展过程,为新时代的韵文创作找到方向。

我作为诗词小白,读此书感触如下:第一,感觉优秀的作品来自于民间。“从《碧鸡漫志卷三》可见唐诗人对新体歌词创作,远远落后于民间流行和教坊传习的新兴曲调,那些整齐的诗句,是乐工加上虚声,勉强凑着合拍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深入到生活中,发现美,记录美,勇于尝试,民间的“依声填词”在沉淀多年以后,才慢慢被接受,不知是进步还是退步;第二多视角认识对作者及作品。通过龙先生的陈述,慢慢理解温庭筠创作的温词陷于唯美的形式主义,柳永从小令打开慢词的局面;第三,所选时间场景不对。我在假期旅游时阅读此书,发现书中有很多专业术语,很难静心阅读,感觉要有一定诗词基础,明白诗词声韵、格律,才能更好地懂得书中讲解创作方法,看来我还需慢慢补习基础知识,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攀爬这座文学大山……

《词曲概论》读后感(三):词学宗师论词曲

《词曲概论》是词学宗师龙榆生的词学研究理论著作之一,分上下两编,上编为“论源流”,下编为“论法式”,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呈现了龙先生研究词曲的理论所得。但正如钱鸿璞在《词学宗师龙榆生》一文中所言,由于时代影响,龙先生在论述中难免有些观点有“左”的意味。但这并不影响其词曲研究的主要观点与价值。可以说,抛开这些微的“瑕疵”,这本创作于多年前的《词曲概论》,仍然具有学术理论指导意义。

我们一般都是像说“诗词”一样,将“词曲”并提,实则两者是有区别的,所以,龙先生第一章就先从特性和差别两者出发,来探究江浙的区别。我们知道,《词曲概论》是以龙先生的讲义为基础编写而成,而按照惯例,任何一门课,第一节课基本上是要讲清楚这门课是干什么的、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有的课容易说明,有的课却很难说明,而《词曲概论》就属于这后者了。为了说明这一点,龙先生 在文中引用了大量的例证,如引用元稹的论述,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在想,当时没有今天的多媒体,光是元稹这段话就够龙先生写一阵了,先是写在教案上,然后再写在黑板上。所以,抛却学术方面的东西,单论这一点,我也是很钦佩龙先生的。

龙先生在谈词曲的时候,注重对其社会背景的分析,如第二章《唐代民间词和诗人的尝试写作》。他先是说词是伴随着曲调的流行而逐渐发展的,后面又讲了敦煌在唐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然后又引出了民间词。这种论述方式是易于为读者所能了解和接受的。

就内容的编排来看,先源流后法式,利于读者先对词曲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升华为理性认识的。这种编排方式,符合人类的认知特点。只是,词曲知识零基础的人读这本书是有一定障碍的,因此,读这本书前,最好去读一点具体的词曲作品,如此才能更好地了解龙先生所言,也才能将其论述中的精华尽数吸收。

如诗歌一样,词曲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作为一个普通人,显然是不能通读全部词曲作品,即便通读,在理论方面有时也不能有所感知,如此,像《词曲概论》这样提纲挈领的书就很有阅读的必要了。

《词曲概论》读后感(四):倚声填词:汉语四声在在词曲中的应用

龙榆生和唐圭璋、夏承焘并称近代词学三大家,龙氏师从朱疆村,朱疆村师法南宋吴文英,但龙氏自己性爱苏辛。相比较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这类入门书籍,龙榆生的《词曲概论》虽然也不过只是通论,但程度要深一些,而且龙氏更注重词的音乐性。

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论源流”讲词曲的起源及发展,下编“论发式”则谈到词在音律上的技术性。词分小令和长调,一般人都认为小令节奏快,长调节奏慢。龙氏指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音乐节奏的快慢并不以歌词篇幅的长短来区分。北宋的词上接南唐,“宋初置教坊,得江南月,已汰其坐部不用。”(《宋史》卷一百四十二《乐志》十七)唐代分乐舞为二部,堂下站着演奏的叫立部伎,击鼓吹笙,地位较低;烫伤作者演出的是坐部伎,丝竹合奏,属于雅乐,地位较高。北宋淘汰了坐部,接受了南唐的乐曲风格,为许多长调慢词创造了基础。

因为龙氏重视词曲的音律,所以对于汉语中四声的运用格外有心得。《诗词格律》之类的书一般将词简化为平仄两种,但对于词和曲来说都是倚声之学,字句要根据曲调的异样高下来妥善安排。现代人对“倚声填词”有些摸不着头脑,举个简单的例子:陈耀川、易家扬作词,陈耀川作曲、张信哲演唱的《信仰》中有一句:“如果当时wen你,当时抱你,也许结局难讲。”听的时候会感觉这句歌词应该是“如果当时问你……”,但实际上却是“如果当时吻你……”。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说明在这个音调上上声的“吻”字并不契合。这也是为什么李健的歌曲《传奇》会出现“想你时你在闹海”的梗了。“吻”和“问”、“脑”和“闹”在现代汉语的声调同属仄声,在乐曲中仍然需要加以区分,这也是为什么在词曲中不仅要讲求平仄,还要细论到四声的原因。

龙氏举了诸多例子,来证明韵脚的疏密、四声的安排会如何影响到词曲的情感。如韵脚太密会显得比较迫促而带有伤寒气氛;句脚多用仄声会给人以激越凄壮的感觉;平仄交替试用会给人的感觉特别和谐,适宜表达舒徐和婉或者温柔悱恻的意思。

《词曲概论》是龙榆生的教学手稿修订而成,因为成书时间已经在49后,所以书中很多反映意识形态的话语,也对龙氏的选词有些小的影响,但无大碍。词学爱好者以及当代的词作者都应该读一读,对汉语文字的特点有一些了解。

《词曲概论》读后感(五):了解曲词发展的好书

龙榆生(1902-1966),名沐勋,晚年以字行,号忍寒。曾任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龙榆生与夏承焘、唐圭璋、詹安泰并称民国四大词人,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

龙榆生自幼熟读诗书,他的一生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巨变之中,外境的波折并没有影响他对词学的研究、创作和追求。辗转几十年,在发扬词学上,龙榆生孜孜不倦地教诲学生为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遗产而努力。1933年他创办《词学季刊》以联系新老词家,1934 年4 月发表《研究词学之商榷》一文,正式界定词学内涵。龙榆生毕生治词,在传统词学成就之上,细化词学领域,提出声调、批评、目录等方向,在整理词籍中,对晚清以来的词籍校勘整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因为对清代词集的整理渊源,龙榆生一生校词也多集中在晚清。

《词曲概论》一书是龙榆生晚年的教学讲义,是由韵文本质出发探讨词、曲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分为两编,上编论源流,概述词、曲特性及二者异同,细致介绍了唐代民间词、五代北宋令词、唐宋大曲和转踏、慢曲、宫调、元人散曲、元杂剧、明清传奇等,涵盖了唐明清各时代的代表韵文体裁。

在谈晚唐民间词时,作者遗憾地说,词到晚唐已普遍发展起来,只是那些有才能的诗人不肯向群众学习,不肯改用新形式反映现实为人民说话,结果被温庭筠领到另一条花间词的歪风邪路上,是词曲发展的重大遗憾。龙榆生推崇词曲作者们向民歌学习、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认为这样的作品会“富有生活气息而使读者感到满意”,并指出花间派作者中的皇甫松、欧阳炯和李珣等人善于吸取民间的养料,来丰富创作。

北宋令词作家,一般推崇晏殊、晏几道父子和欧阳修,但他们的作品脱离现实,只为少数人的娱宾遣兴,虽然表现手法炉火纯青。在晏几道的《小山词》之中,到处可见小晏对社会女性的同情和尊重,这一点格外值得注意。而在小晏之后的词令作者,都兼写长调慢曲,再没有专写小令的作者了。

唐有大曲,即整套的舞曲。这类词作创作和流传都比较少。而稍简略些的形式还有连歌带舞连说带唱的“转踏”,这类亦歌唱亦朗诵,甚至可以说故事——这种形式,接地气,更偏向戏曲文学和说唱文学。

词曲形式的更迭,之后是慢曲,而慢曲的代表作者是号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柳永,柳永生活在宋王朝经济发展最高峰,风流才调,迎合小市民心理,因而市井流行。这其实也是士大夫文化走向民间的生动写照。元杂剧之前,还有短暂活跃的诸宫调,这是宋金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说唱文学。元散曲活泼有趣,轻松灵巧,老百姓喜闻乐见。

下编论法式,分析平仄四声、韵位疏密等在词曲创作中的运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词曲的创作。

推源溯流,发覆阐微。龙榆生一生致力于词学史的研究,著作之中处处可见真知灼见。《词曲概论》一书讲解细致精道,脉络清晰,帮助我们梳理了词曲发展的要点,是一部了解曲词发展不可多得的好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