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叔本华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叔本华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叔本华传》是一本由[美]戴维· E.卡特赖特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67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叔本华传》读后感(一):了解作者的哲学思想也要了解其生平;不适合没读过原著的人看

一、了解叔本华本人

(1)言行不一致。

说好要淡泊名利,但是论文得了奖却很高兴,没得奖气急败坏;

说要禁欲但是却控制不了性欲未婚先孕,好在最后没结婚,虽然小姑娘也没想嫁给他;

(2)家庭关系极差

认为母亲对父亲的死富有责任。脾气暴躁,和母亲关系不和。

(3)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富家天才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群草根。痛苦是人生当中不会欠缺的东西。无论富裕还是贫穷,聪明还是愚钝。

二、了解其哲学思想的来源

总体上对其哲学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本书的概括不是很好,当然可能是我看了原著的缘故,叔本华语言能力太好了,所以译者包括英文版原著作者都无法到达这个高度,各本书总结的东西我认为还不如直接去看原著。这本传记不适合没有看过原著的人看,至少要看过《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上卷、《人生的智慧》这一篇,《附录与补遗漏》看过一大半就更好了。

三、天才是痛苦的

假如自己有一个天才的孩子,你应该感到痛苦,因为他承受了很多痛苦,但却未必一定能成功。

《叔本华传》读后感(二):纯粹的灵魂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做后盾~

2019#阅读记#《叔本华传》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 出生于德国但泽, 毕业于哥廷根大学。 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是一位富商; 母亲约翰娜·叔本华,是名噪一时的女作家和社交达人; 打开这本厚达600多页的书, 对我而言, 还是需要鼓起一定的勇气。 就因为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不太容易理解和阅读, 所以才觉得需要看看他的传记, 来加强对他作品的背景理解。 叔本华是极其幸运的一位哲学家, 因为他出身于富豪家庭, 从小接受了最优质的基础教育, 他父亲希望叔本华能继承家中的产业, 做一名头脑清醒、格局广大的商人, 所以20岁之前的叔本华的教育主线是欧洲各主要贸易国的语言、审美能力、商务知识…… 他父亲去世后给他留下庞大的遗产, 叔本华在母亲的支持下, 转向大学学习, 并将一生奉献给哲学思考。 说他幸运, 是因为如果没有如此丰厚的物质基础, 叔本华是不可能全心全意投入进自己的哲学思考与研究, 在年轻的30岁, 就已经写出奠定一生学术基础的著作。 叔本华的学术成绩得到世人认可时, 他已经垂垂老矣~ 父亲遗留下来的财产, 支撑了他一生, 让他不需要迎合世俗, 不需要考虑现实问题。 坚持独立思考, 当然,也导致他一辈子尖锐的个性, 很难与人相处。 他和母亲的关系恶劣, 但在与母亲决裂之前, 因为其母亲是一名文学社交达人, 为叔本华构建了稳固而高端的朋友圈子, 其中包括歌德等一大串德国最有实力和智慧的人群, 这个圈子让叔本华很容易推广自己的理念和想法。 他如此毒舌刻薄, 然而对母亲的挚友歌德, 至死都是仰望崇敬的。 叔本华也是一个很不幸的孩子, 按他母亲和他自己的说法, 他的父亲有严重的抑郁情绪和心理问题, 叔本华觉得自己继承了父亲的这个个性。 从小叔本华就严重没有安全感, 总是担心被父母遗弃, 真的很难理解, 因为无论是他的父亲还是母亲, 在他儿童时期, 对他的教育和关注都是无微不至的。 他的父亲死于自杀, 这一点对不到20岁的叔本华应该是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他总是担心自己美貌、聪慧而又有钱的母亲会另嫁他人, 对于和其母亲关系好的男性友人(除歌德之外), 有一种天然的不喜和厌恶, 这种下了他后期和母亲决裂的种子。 写这么多, 其实想表达的是, 哲学家的思想, 是无法脱离他生存的环境和空间, 如果不了解当年叔本华的生长环境, 是没办法深入理解他的很多观点。 比如他现在最让女性反感的《论女人》, 为何会写出这篇东西? 因为叔本华终其一生, 都渴望正常的家庭之爱, 希望有心仪的爱人, 包括他对母亲那种矛盾而别扭的情感, 然而现实生活他并没有得到自己渴望的一切, 《论女人》更多是他自己的一种负面情绪的发泄而已。 拖拖拉拉写了一堆, 总之,想要了解叔本华, 这本传记就应该读。 推荐阅读:⭐⭐⭐⭐⭐

《叔本华传》读后感(三):发现一种哲学,阐释存在之谜

阿图尔·叔本华

阿图尔·叔本华1788年生于但泽,1860年因肺炎病逝于法兰克福。早在1818年,30岁之时,叔本华就完成了经典《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他的哲学才华直到晚年,等到66岁之际方获公认。在被忽视的漫长岁月里,叔本华意志坚定、沉迷学问,他质疑人类的存在价值,通过哲学来阐释存在之谜,构建了一个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美学、伦理学和精神哲学在内的思想体系。

在这部《叔本华传》里,美国哲学家戴维· E.卡特赖特开篇就说叔本华是“拥有读者最多的哲学家之一”,可见其影响力。这部61万字的大传,深入挖掘传主生平,分析学说发展和作品内涵,准确概括其人其作,堪称传记典范。

精神上的“唯我”是叔本华鲜明的个性特征。他藐视权威,开拓创新,不过保障他如此作为的一个重要事实,在于叔本华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他的学问与他的家庭背景密切相关。因此,这部传记的主线必须要从叔本华和家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纠葛入手。

父亲海因里希是一位成功的大商人,支持启蒙运动,信奉自由主义价值观。父亲离奇死亡(猜测可能是自杀,因长期病痛和抑郁症),留给青年叔本华一大笔遗产,以及父子两代同样对英法文化的热爱,还有那种丰富不羁的情绪化的性格。母亲约翰娜与父亲年龄相差悬殊,观念差异极大,两人不睦的关系影响了叔本华对恋爱、婚姻和女性的偏激看法。身为开放外向的女性,约翰娜是有名的作家,也是炙手可热的沙龙贵妇。妹妹阿黛勒是叔本华的知己,他们的交流和相互扶持构成了温馨友爱的生活场景。

因有这样的家庭环境,追求学问就成了叔本华的人生目的。面对19世纪动荡的欧洲局势,战火不时燃烧至家门口,对叔本华来讲,首先担心的仍是论文能否顺利完成。富庶家境所提供的旅游和交友机会进一步提升了他的素质。对英语和英语文学的熟练掌握,帮助他避免了德语写作者常有的晦涩,清晰简练的行文是他后来扬名的重要原因。1813年,叔本华完成了第一部著作《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耶拿大学颁发的哲学博士学位。另一部早期著作是1816年的《论视觉与色彩》,这部作品见证了叔本华与歌德的友谊,他俩的交往建立在对视觉艺术和颜料研究以及对东方世界的共同兴趣之上。

本书不仅是传记,也是对叔本华作品的解读。重心当然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卡特赖特将其分作前言及阅读指南、认识论、自然的形而上学、艺术的形而上学、伦理的形而上学,层层分解。这部里程碑著作的核心是有关“意志”的概念。叔本华认为世界具有两面性,一个是“表象”的或事物在经验中向我们呈现的那个世界;另一个是“意志”的世界。它既不是任何形式的思想或意识,也不将事物导向任何理性的目的。它是世界的本原,“一旦我成为完全的、彻底的认识主体”,那么,表象的世界就成了“物自体”即“生命意志”的感知对象。叔本华并以此尖刻批评乐观主义,他援引彼特拉克的诗句,“一千种欢愉都弥补不了一种痛苦”,解释生命的悲凉本质和他对世界的认识。冲突、痛苦和死亡是意志所掌控的生命既普遍又不可避免的特征。叔本华明确表达了他那有着形而上学基础的悲观主义哲学,从而废黜了理性权威,他高调地宣扬:“我哲学的全部可以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亦即:世界是意志的自我认识。”他人生的后半部分,不断继续扩充这一理念。

叔本华的学说与当时那种“人定胜天”“人是万物的主宰”的主流思潮格格不入。这部代表作籍籍无名,首次印刷就沦为了库存滞销书,之所以重见天日,是因为晚年时期的几部作品,尤其是出版于1851年的《附录与补遗》,引起了知识界对他的争论和热情。随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第三版的相继问世,欧洲学者开始为这位“忧郁天才”的哲学着迷,后来瓦格纳、尼采、维特根斯坦等人吸收发扬,成为一种独特的、具有强大穿透力的声音,在今天依然发人深省。

《叔本华传》读后感(四):这位叔的犀利,让我们忘记他的悲伤

此文曾发表于《法治周末》

读毕何晓玲女士翻译的《叔本华传》,我在扉页上写下这个题目时,被自己惊讶到了。

撕掉标签意味着将简单往复杂的路上引,弥漫着种种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对叔本华这样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学术成就和他的黑历史一样丰盛,他的刻薄和他的执着一样厉害,他对女性的歧视和对世界的同情一样彻底。

在世人眼里,叔本华是一位悲观主义的哲学家,然而也有研究者提出了不同见解。尼采就不相信,遛着狗,吹着笛子的人可以悲伤到哪里去。所以是否悲伤,这本来就像其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里阐述的一样,那不过是作为人的意志的表现,艰涩乏味且没有一以贯之的标准。

对于一个在30岁之前(如果不算48岁出版的《论自然中的意志》,其实这本书可以理解为进一步探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的某些理念,这在第十章法兰克福的哲学家的起首篇就有介绍,在此不赘言)就把一生最著名的作品写完,然后用40年的余生去推行自己哲学观点的人,是不幸也是幸。叔本华的不幸,来自原生家庭里的土豪爸爸和小说家兼交际花的妈妈,这是他不幸的根源。这从本传记第二章交易之旅可见一斑,为了子承父业,叔本华父亲变着法子来培养儿子未来经商的才能,开眼“看世界”,去巴黎学法语,在父亲强势地安排下去做商业学徒,但成为商人并不是叔本华的志向,而与红极一时的小说家母亲不同,他虽然热爱文学,但更多的是冷静而深沉的思考,那是一个哲学家该有的最初样子,但在他走向哲学之路时,其著作长久被人冷落,而母亲的喋喋不休,以及她的作品大红大紫对他的情绪有颇多负面的影响,他活在角落没有被聚光灯扫过哪怕一眼,那是一种巨大的挫败感。世界那么大,但叔本华找不到坐标,直到“父亲亡故;哲人诞生”,他才真正可以完全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其实与他一样如获新生的还有他的母亲,他们都曾活在他父亲的影子里,当影子倒下,他们自由了。当然父亲留下的一笔不菲的遗产的三分之一也成为叔本华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底气,他长期专注于哲学,著书立说,在自己的事业上任性而为,不需要小心翼翼与某些利益团体维护关系。纵观一生,他身上满是“武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的狂放,就算作为异乡人旅居法兰克福也不收敛分毫。

在温良宽容者众的哲学界,叔本华的特立独行如一股泥石流,席卷与大清乾隆末期同时代的德国,那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天才的哲学后进叔本华有机会与黑格尔、歌德等人辩论或合著,可称得上千古佳话。

这一时期的叔本华就像他评价贝内克的“追名逐利太过急躁”一样,他自己也不过如此,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这一时期的叔本华的锋芒,那就是犀利。有几件事颇可解释一二。

1820年3月13日的下午,刚过而立之年的叔本华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挑战了哲学大神黑格尔,一位同样伟大的哲人。这件事件,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可以称得上冒犯,显然持绝对之物论的黑格尔并不赞同唯意志论的叔本华。两位哲学奇才如华山论剑在柏林大学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西方,人们为真理辩论本无可厚非,但在背后将一代大哲黑格尔说成“一无所知先生”,总感觉叔本华过于小气,缺乏大哲学的风度。

如同叔本华对黑格尔的挑衅,同年12月,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发表2年之后,22岁的贝内克也写了一篇评论抨击叔本华,一方面对叔本华鼓吹的意志是超越于主客体间的相互关系与所有认知之上的自在之物表示怀疑,指出其自相矛盾之处;另一方面,对叔本华的人品表示堪忧,主要是批评叔本华对同时代的哲学家超出学术探讨之外的人身攻击。贝内克最让叔本华愤怒的一句话是:这类言辞极其不配一个哲学家的称号。

叔本华挑战黑格尔乃是为了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另开天地,借此一战成名天下知,这是绝对的捷径,他也有那个实力,犹如张无忌在光明顶力战各路高手,然而黑格尔并非等闲之辈,那一战黑格尔并没有趴下,反而让叔本华惹了一身骚,落下“喜好人身攻击”的把柄。

黑格尔是大山撼动不易,贝内克你算老几,几斤几两没个数吗?叔本华修书一封给报社要求编辑搞定这个年轻人,但编辑并不买账,让叔本华很不爽。直到34年之后贝内克去世,叔本华才算事了。难怪本传的原著作者戴维E卡特赖特在《叔本华传》中毫不客气地说,叔本华记恨人的能力堪比大象。

还有一个小插曲被广为传播,那就是史上永垂不朽的女裁缝卡罗琳娜玛尔戈,只是因为在客厅里大声说话打扰到我们的哲学家沉思,被叔本华一顿暴揍,这件小事差点让叔本华身败名裂,耗费他金钱和精力无数,这是研究者绕不开的一个小人物。作为一个研究意志的人,他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意志,让暴脾气如脱缰之马,成为攻击其人品不佳,不尊重女性的把柄。

当然,叔本华也并不是处处锋芒毕露,在与歌德的交往中就谦和很多,叔本华将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寄给歌德请求指导,希望这位德高望重的文化界泰斗提携,而后者当时正醉心色彩学,于是与叔本华一起合著《论视觉与色彩》。这一行为,无疑提升了叔本华的不少名气,为他日后进军哲学界打了个伏笔,而叔本华这位恃才傲物的哲学家也终其一生对歌德毕恭毕敬。

叔本华的犀利或者说自负来自对柏拉图和康德的哲学的有机吸收以及东方哲学特别是古印度哲学的浸润和柏林大学的深造。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得益于其极富慧根的领悟和思考。这一点在本传记第四章大学岁月,第六章歌德、色彩与东方之光都有详细的阐述,从中不难看出一个天才哲学家的横空出世之态。

叔本华爱憎分明,张扬高调又离群独居,犀利的性格几乎掩盖住了他心酸的人生。大多数学者认为叔本华是一位悲观主义者。他的悲观源自长期的悲伤,说到这里必须重新谈谈叔本华的家庭。他的爸爸妈妈及孩子。前文有简单介绍他的双亲,虽然叔本华对经商的父亲没有好印象,但17岁时,父亲死于非命还是给他极大的打击,至今也没人知道他的父亲是如何浮尸于院子后面的河流,这一形象也出现在他的批评者贝内克那里,他也是浮尸于河。而遗传给叔本华智慧和才华的母亲,因为与父亲的婚姻不理想而多少迁怒于他,这让叔本华无法接受,在多次争吵之后,母子决裂,老死不相往来,母亲去世时他也没参加葬礼,而两个女儿相继夭折,唯一的妹妹去世之后,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白色卷毛狗成为他唯一的亲人,但很快狗也死掉了,这一切无不给叔本华心里增加无限伤悲。

如果抛开哲学家的身份,重新认识叔本华,其实,他的人生足够无聊,最精彩的应该是少年时代随父母纵横四海的浪漫时光,除此之外真的乏善可陈。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不过是一位出生于富裕家庭,有着暴脾气、爱吵架,还喜欢动手的有大男子主义倾向的多金大叔。但他毕竟是世界级哲学大师,早已被哲学迷们供奉于心中的殿堂。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叔本华,一座大山一样的存在,他在哲学上的建树足以光耀整个人类文明史,因此我们在阅读这本人文合一的《叔本华传》时就自动原谅或忽略了他作为普通人的缺陷,重新温习他在不同时期写就的哲学名篇,知人论世,心平气和地对待,因为无论如何这些都是他作为叔本华的一部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