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性与性格读后感锦集

性与性格读后感锦集

《性与性格》是一本由[奥地利]奥托·魏宁格(Otto Wengier)著作,雅众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4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性与性格》读后感(一):奇文共赏

看得出雅众的编辑真的很努力了

为了销售把所有能看的言论都放上封底和侧封。

然后再心疼一遍翻了这种原作的译者,还有类如波伏娃这样被这本书气昏了头的读者。

说真的,整本书写得最好的部分就是吹康德的部分。

关于“天才”的部分尚可看作某种可供参考的观点,关于“两性”部分就是纯粹的胡言乱语,绝大多数内容当下都已经啪啪打脸了。 直到同性恋的前半部分我都觉得是时代限制以及样本不足导致的观点片面,也算时代先锋可以理解,生物学部分我觉得也还行,且部分已经可以由XY染色体来解释。 但是看到后面....

无话可说,直男式偏激还仇女。

说对同性恋问题客观的,拜托你们看清楚一点,最终作者的观念仍然是同性恋是病症,治疗方法是把气质相投的gay和les安排在一起,就能把他们转化为异性恋。各位听听这是人说的话吗??

并且在章末仍然回避问题,就连他自己的观点“同性恋和男色”都一带而过。类似这样的问题占有全书相当大的比例,而这种强词夺理几乎都是站不住脚的。

在我已经根据时代限制把“男人”和“女人”分别理解为“传统观念下人类优秀特征”和“相对于前者反面特质”的客观角度的状态下,这本书还是显现出了其粪作的本质。

自以为是——不知道究竟是谁给的自信,让魏宁格有了如此膨胀的优越感。就各种问题的回避来看,就能看出样本收集明显不足,一边抨击为女人说话的男性以及女人本身对问题的看法都是由于接触对象有限导致的,一边自己胡言乱语,甚至同时还反对经验式探究。只能赞叹他死得早,利用死亡和编辑还能反收一波传奇红利,妙不可言。

循环论证——女人不具备灵魂、自我、意识。暂且不论这个结论的推断过程有多么自大和漏洞百出,只要看对反对观点的态度——反对观点是由无灵魂的女人、女人气的男人、被女人迷惑住的男人提出的,所以毫无道理不予采纳。

不控制变量——不说多,指出对女性的长期道德压制、荡妇羞辱和教育不普及,这个话题就结束了。值得一提,无论是对犹太的论述还是文章的其他部分,作者的态度始终是反对科学的,或者说把科学置于无关紧要的地位的。我认为他能理解在前几章出现的生物学理论简直是个奇迹。

逃避问题——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了。仔细看能看出作者的逻辑是很混乱的。去看关于道德、意志、性与爱的投射部分,可以找出大量的前后矛盾和亡羊补牢。以及对于矛盾到解释不了的观点的回避。

严重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一边推崇生殖至上(包括肉体和精神两方面),一边又暗示禁欲。对不以繁殖为目的的女性进行荡妇羞辱,而体现母性的女人就是纯粹的工具。

最绝的是作者能把这些狗屁不通的逻辑编成闭环,蹭一蹭康德黑格尔的光环,就能洋洋洒洒啰哩吧唆写成了一整本书,实在佩服。

读这本书后获得的最大受益就是脾气好了很多,学会了不要与傻逼论短长。并且还要把这本书激情推荐给所有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能只有我一个人被恶心。

《性与性格》读后感(二):我对性别议题的启蒙

显然相比于阶级、种族,我发现我对于性别这个议题有着更为浓厚的兴趣。 我能够回忆起的最早启蒙大概是大一在学校图书馆里所借的一本书《性与性格》,作者是一位天才少年奥托·魏宁格,在与我现在相仿的年龄时写下这本书,随即举枪自尽匆匆了结他昙花一现的人生。那时的思想想必是过于稚嫩,阅读如此惊世骇俗争议巨大的书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在我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震撼,以至于后来我认真又幼稚地思考要不要从遥感转专业去社会学系,毕竟社会学系已是小众,大概性别学更是处于外人怎么也想不通的鄙视链的下层。 于我而言性别这个议题实在太大,包括但不限于性、性别、性格、性取向,大概每个分支都足够一个人穷其一生去探索;性别这块土地相对荒芜,大概只有几块高耸的丰碑,而生态与地基则很难说覆盖了这片土地,人们对其的认知和理论还相当有限,愿意在此处播种耕耘的人才更是十分有限。 下部分仅包含狭义性别议题。 在和子怡姐聊到为什么当下那么多男生对性别议题、女性主义不甚了解或可能也不在乎,我们猜想大概是难以共情,我当时说我之所以会讨论这个议题,大概是因为我在相对大的程度上有体认到女性的困境与苦难,所以我愿意、我希望与女性共情;后来我又想了想,一是我认为大部分男性,总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能够体察到女性的困境,虽然并不是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那种体验是别无二致的,是不是男权精英不会遭遇到这样的时刻,或者是普通男性即使在这种共享生命苦难的时候也并不会深入思考以及共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还没有想清楚。二是我不认为即使我没有在很大程度上体认到与女性相似的困境,我就完全不会去深度思考这个话题,这种感觉就好像那时在讨论苦难,我当时纠结要不要感谢苦难的很大疑惑在于如果没有了这些苦难,我是否还能像今天的我一样去思考这么多东西?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我还是会的,只是需要那么一个契机,换句话说,我本就是我自己,只要有星星之焰,便能燃起一片思想的野火。 我原先总是会不经意地说,男性和女性天然有一道性别的鸿沟,但是现在想想这根本就是我的臆测,是空口无凭的无稽之谈。因为男性内部之间的差异有时更加庞大,那不只是鸿沟,那是天堑。现在不如说男人和女人都作为同样的“人”之间,他们的平均差异是完全一致的。原来的我可能只是毫无邪恶之心地随口一说,但是某种程度上似乎就有了将女人剔除于“人”之外的嫌疑,而这正如世界对待女性的态度一样。 正如波伏娃振聋发聩的名句“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构建的”,我们在讨论男女性时,基本上不需要讨论到生理差异那一层,因为光是文化表述上的差异,就足以让我产生“性别鸿沟”如此巨大的偏见,更别说更甚者“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男性不可以穿裙子不是因为生理差异,而是文化语境禁止他这样做,文化性别语境将我们的生活压缩,它只在它维护的场合保持正常气压,而在其他地方,可能是一百万个大气压。 真切地说,在我这刚刚启航的生命历程中,遇见的男男女女们绝大多数都是好人,都是我愿意与之交朋友的人,但是所遇见的美好女性的数量,要多于所遇见的美好男性的数量,也许我自我定义的美好标准对于传统性别叙事语境下的男女性不是那么公平,但是我想这绝对适用于“人”。 当我说现代女性发展的方向并不是要成为传统性别叙事语境下的女性,同时更不是要成为传统性别叙事语境下的男性时,子怡姐当即说出是要成为不必用生理性别叙事的、自由意志的人类,我觉得实在是棒极了。

《性与性格》读后感(三):女权运动的思想启蒙

初始这本书也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因为一直想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所以就在南图官网上的书目分类下寻找一些感兴趣的种类,意识到自己对于心理学的生理学基础薄弱,特地去看生理心理学,刚好看到有【性与性别】的书名,点进去看摘要,发现其中的文字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

“ 我要讨论的女性解放,指的不是女人与男人表面上的平等,而是女性问题中那种真正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深植于女人心中那种获得男性特质的渴望,即渴望获得男人那种在精神和道德上的自由,渴望获得男人那种实实在在的影响力和创造力” 。读到这一段话,就更加让我想去看这本书的全部到底讲了什么,从这一段话也能看出作者看待事物是非常透彻且直接的,不想现在看到很多公众号上所写的女权文章,虽然自己觉得非常激进浅薄,但是却没有更好的说辞去反驳,而在这本书中,魏宁格就阐述地很和我的想法。不过在拿到这本书翻看时才发现,里面有些观点是我从来没有想过和看过的,令人匪夷所思。作者大肆宣扬了女性是没有天才出现的,也没有自己的意识和思想,需要借助男性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刚开始读到这里的时候会觉得作者太过于武断,不过随着深入地读下去,才发现作者所讲的男女性并不是针对于某一个具体的人,也不是生物学上的男女,而是某种抽象的男女特质,他把这世上的男女先做了一个假设,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完全男人气的男人,一个是完全女人气的女人,而大多数人是出于中间程度的男女,即这世上不存在纯粹的男人和女人,每一个人身上都兼具有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只是看着百分比的不同而构成了不同的人。在本书的前一部分,是从生物学和心理学两大角度来分析两性的差别,后一部分就是从社会学、伦理学以及历史学角度来举例分析在不同方面男女性格的 差异。

在前一部分,提及女性解放,作者认为在历史上是有周期规律的 , “女性解放的浪潮是有周期性的,这是作者纵观历史所得出的结论:出现女性解放的浪潮所处的时期应当是“雌雄异体”现象出现得最少的时期之一。这种时期的一个标志是男人气的女人数量增多,另一个标志就是女人气的男人的数量也增多了,一些有力的证据表明历史上确实存在这种周期性。这种周期到来的时候,还可能随之产生所谓“性征消退论者的趣味”,这种趣味把身材瘦长、胸部扁平、臀部狭窄的女人视为偶像 ”。现在目前所处的时代局势这样一个女性解放运动的热潮,不管是国外发起的要求女演员与男性演员同工同酬还是反性侵的“Metoo”行动,都是某种女性意识的觉醒,但是现在看了这本书发现,这并不符合魏格宁对于女性的看法,我想,如果魏格宁还在世的话,应该就会对此次运动做出“这是完全的男权运动”的断论吧,在魏格宁看来,女性特质是一种顺从的,对于这世界是没有意识的,是充满性欲的一种存在。乍一看,这好像是在贬低女性,其实并没有,作者只是在客观地阐述他的看法与见解,只是对于性格而言的,在谈到女性解放时,作者说女性解放的唯一敌人就是女性自身。确实,很多女性的悲剧都是由女性自身所导致的。

目前这本书大概只看到第二部分的中间部分,在谈及女性和天才的关系,作者认为女性是不会出现天才的。首先作者就纠正了一个观念,大多数人把天才和才能混为一谈,天才是全方面的,可以说不加以学习就能够领悟到最深层的思想,而才能只是某个具体的领域,如音乐才能,数学才能,写作才能等方面。女性对于这个世界是只有模糊的想法,为此作者发明了“涵拟”这个新词,特指表示一种朦胧隐蔽的感觉状态暗指一种前思维形态,这是女性特有的一种思维状态,而男性则是具有清晰的思维意识,这突然让我想起看的一些论文,日语中的“曖昧”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之后作者又提到一个人如果头脑中有两种完全相反的思维观念和价值体系,对于这个世界才算看的全面与清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