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走出剧情》读后感精选

《走出剧情》读后感精选

《走出剧情》是一本由李雪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18-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剧情》精选点评:

●与其说是心理学的书,不如说是鸡汤性质的。个人无感,读到三分之二弃读了。

●这不算是心理学的书,就像作者自己说的,她自己也是一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比如书里面写到她父母,近乎咬牙切齿的状态,还有些心理分析根本没有理论依据,我这外行的普通读者都能看出在瞎扯,呵呵,但是作者写作的态度是端正的,分享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故事,有些也确实具有典型性,对有相似成长经历的人会有心理疏解作用,一句话吧,一个曾经歇斯底里的普通人,自己找到了点疏解的办法,写出来跟大家分享,仅此而已,有人说她是心理学者,拉倒吧,是个心理学习者还差不多,提醒啊,这是本拉呱的闲书,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心理学著作,看着玩行

●识别自己的剧本吧

●人生如戏,不要入戏太深。值得反思。

●心智发展源于自由体验而不是知识,放过自己,享受当下吧!

● 1.对于我来说,李雪是心理学的奇才。 2.扣了一分在我这里最根本的原因即为,一方面作者更多地是站在小孩子的立场上看待小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本身是很投入的共情。 3.另一方面,未免只有站在小女孩的立场上指责成年人。或许和她本身还没有当过妈妈存在某种关联。 4.作为小女孩主体的她,有天真无邪、赤热心肠的成分。作为女儿客体的她,文里对她母亲的描述主观性过强,缺乏客体应有的谦卑。或许等有一天她也当妈妈后,她就理解当时妈的一些言行了。

●几天前看到这样一段话很打动我「人的一生其实是很烦恼、很痛苦的,但在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后,如果依然拥有勇气和爱......」我一直是个活得很别扭的人从小别扭到大,李雪说的话我觉得挺受用的,这可能跟我极端的性格也有关系。诚如王阳明所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学着和自我交流共处应有利于减轻痛苦。

●虽然有些观点还蛮对的 但是整体上李雪还是走了偏激的路线 而且自相矛盾 她应该不能接受任何人反对和挑战她吧

●两天时间读完了李雪的新书,的确又发现了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李雪的文字的确是理性多一点,也更容易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

●不认同作者的童年决定论,妈妈承担一切责任。这种理论在国外心理学界已失去了市场,也被更科学的心理疗法所取代。这本书里的剧情这个概念,倒是有一点和现代心理学沾边,即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的生活状态,恨父母、混乱的男女关系、自杀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常见剧情。

《走出剧情》读后感(一):非常不专业的一本心理学读物

这本书叫走出剧情,开篇就讲了童年经历形成了生活剧本,然而后面的内容根本和这个概念没关系,内容比较乱没有明显的连接。 书里的每一篇篇幅都不长。每次都是是先举好几个例子,然后总结一下和心理学相关的结论之后草草了事。

给我的感觉是这本书真的很不专业,举的例子都是作者身边的事情,比如“我妈妈”“我爸爸”“我妹妹”。真正讲心理学的部分让人似懂非懂,更像是鸡汤,缺乏说服力。很失望。

(特地去查了作者背景,没有百度百科,真的很希望知道作者是不是真的有心理学学位)

《走出剧情》读后感(二):走出剧情,看到自己

这是一本可以经常翻看的书,我的思维转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我经常被我从小到大被家里人影响的思维方式困住,在里面转圈圈,在家族的阴影里徘徊,当我意识到自己被原有的思维困住,无法往前探寻时,我就翻看李雪老师这本书,或者看她的微博公主号文章,会给我往前的力量。

我,我父母,我父母的兄弟姐妹,我父母的父母都在家族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中徘徊,可能他们已经察觉到,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应对,也许我就是那个契机,在徘徊中找到一点转机。

《走出剧情》读后感(三):用丰盈的体验去看见自己

会看这本书是因为在微博陆续看到李雪的博,两个下午可以翻完的书,豆友说是国外一些心理学著作的浅层表达,不错的鸡汤。然而还是要自己慢慢体察才会有所收获。

很多人由于童年经历,无意识里会给自己设定很多剧情。这些思维定式是自己无形中给自己套上的枷锁。比如执着于要得到别人的回应&当不被理解时,执着于要给人解释自己的动机——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在家庭关系中没有得到适时回应。明明是自己想要做的东西,只要一加上deadline就会开始犯拖延症——可能是小时候没有经历过自己设定目标去完成的过程,自我功能被阉割,在听命中下意识地用拖延来反抗,久而久之这种反抗内化,导致长大在干自己愿意干的事情时也有拖延。

能够拥抱孤独,对自己负责,重视自己的感受,则能让自己和他人收获互动良好的有意义的关系;在经历痛苦时,能慢慢体察自己身上的各种剧情,让自己从剧情里走出来,安抚内心深处那个无力改变的孩童,变成有力改变自己的大人,活在丰盈的真实世界中,加油。

《走出剧情》读后感(四):走出剧情,活出自我

大多数人会不知不觉地为自己或是他人编织剧情,设置人物形象。

比如夫妻之间,老婆有时会把自己设定为这个家庭的付出者,付出大把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家庭琐事,家务劳动,甚至牺牲自我,放弃自由,勤勤恳恳,却也怨声载道,埋怨老公做甩手掌柜,什么都不管。老公已经成为巨婴,什么事都往后退,什么也不争,完事后还要抱怨冲锋陷阵的老婆哪里哪里不好。在这个剧情中,夫妻两人都不快乐。

比如亲子关系。父母有时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控制对象。用爱和付出做道德绑架,逼迫孩子压抑个性,失去自我,完全按照父母给她设定的角色去行事,否则就是不孝顺不懂感恩。孩子看似为了迎合父母,压抑了自我,但在某些压迫下,会奋起抵抗,对压迫的父母造成伤害。在这个剧情中,父母和孩子都不快乐。

为了获得幸福和爱的能力,我们需要走出剧情,摆脱标签,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人。远离爱无能的人,远离经常给你带来不快感受的人,享受孤独,活出自我。在亲密关系中,注重双方感情的互动和流通。给孩子足够的尊重,给予爱的回应,之后静待花开。

《走出剧情》读后感(五):走出剧情

我现在的理解很混乱 还没有整理好 是前天看完的了 等到想明白里面的一些问题整理好再说吧~

下面是一些摘抄

付出感,婚姻关系的坟墓

我们可以选择,

是活在为别人付出的妄想牢笼里,

还是为自己而活的自由意志中。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剧情:我为这个家庭付出那么多,他却背叛了我。也常有类似“当代陈世美”的新闻出现:妻子辛苦赚钱养家,一心供丈夫在外读书,熬到丈夫毕业,丈夫却出轨,甚至要求离婚。

对此现象,大众和媒体一致的声音是谴责:这种男人忘恩负义,无耻之徒。做道德评判容易,却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两性关系,又叫亲密关系。为什么是亲密关系,而不是责任关系、付出关系、义务关系?顾名思义,维系两性关系最重要的是亲密感。有亲密感,两性关系自然能维持下去;没有亲密感的婚姻,通常是两种结果,出轨或离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