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可不知的人体读后感精选

不可不知的人体读后感精选

《不可不知的人体》是一本由[英]约翰·范登/著 / [英]蒂姆·哈钦森/绘著作,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可不知的人体》精选点评:

●很多冷知识,特别有意思

●很有趣的一本百科书,不仅适合小孩子读,家长也可以学到不少东西呢!

●插图非常好看 不过对看过详细科普的我来说这个比较简单 但这就是它的目的呀 蛮适合送给孩子看的

●看完真的涨知识,很多成年人都未必讲的出来的内容,里面全都写了。年龄小的孩子可以亲子共读,大一点的读完之后,你就别想再用,垃圾桶里捡来这个低级谎言解释 孩子是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了。

●非常可爱,堪称英版《工作细胞》~

●内容丰富,很吸引人,不只是适合小朋友阅读,是很有意思的科普图书

●《你有了根神经》这一章没看懂,神经冲动和NA,K离子释放有什么关系。。。。。谁看懂了能给我讲讲么。。。。。

●细致讲述人体的小知识,告诉读者我们的身体是如何运转的,非常有趣,值得推荐!

●科普童书原来可以这么玩儿,超多知识点,有趣极了

●感谢作者,将复杂难懂的科学知识轻松化,变成吸引人的绘本。

《不可不知的人体》读后感(一):中小学生必看的人体科普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思维变得越来越活跃,很多问题成年人都不会去想为什么,但是孩子们就会思考,他们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人是怎么出生的、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为什么血液是红色的等等,而很多问题,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已经无法回答,或者说无法用合适的话语去回答。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海豚传媒出版的这套《不可不知的系列》丛书就可以解决大家这个难题,而其中《不可不知的人体》让我印象最深刻,也感觉收获最多。 本书作者约翰·范登,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科学和英国文学双专业背景;国际知名畅销书作家;拥有26年创作经验,出版超过300本图书;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等诸多奖项;曾4次入围世界科普图书最高奖"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可以说是非常重量级的作家了。 《不可不知的人体》用诙谐有趣的话语和生动形象的绘画相结合,来解释人体这个大工厂到底是怎样运作,探索生命的奥秘,让读者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更加爱惜自己的身体。

本书的内容设计主要针对的是7-14岁的中小学儿童,书中用去旅游作为由头,引导孩子跟着本书的内容去探索,去学习,先是从整体去解释身体的构造和运作,然后又从身体的内部去展现,在最后的内容里又增加了孩子们感兴趣的一些基因科普,可以说,这不仅会让孩子看的入迷,更是让我这个成年人看得津津有味。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你是如何生病的”以及“你是如何康复的”,这里从内容上介绍了导致生病的各种细菌和病毒以及生病原理,而背面就是介绍我们身体是怎样通过和病毒对抗从而恢复健康,这两年新冠横行,正好可以用这段内容去给孩子做科普教育。 由于书籍的设计,上述两个相关联的内容竟然设定在一个正反面上,这就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大开本及大拉页的设计了。书中共有8张大拉页,单个尺寸足有四张A4纸那样大,这样不仅能承载更多的内容,让图画展现的更加完美,还能增加趣味性,因为隐藏在书中并无特殊标记,孩子拉开后会有一种惊喜的感觉。 有了解才有热爱,我们希望孩子们可以爱惜自己的身体,那么通过本书的学习相信孩子们会对自己的身体更加了解,也更加爱惜。

《不可不知的人体》读后感(二):简单易懂的沉浸式讲解,带你开启一场神奇的人体探险

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对任何事物都能提出自己的十万个为什么,而对于人体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内容,他们更容易提出很多家长们也无法回答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查阅资料后试图讲清楚一个内容,却发现复杂的人体讲起来晦涩难懂,小朋友听了也是一头雾水,而这本《不可不知的人体》却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痛点,沉浸式、代入感极强的讲解让小朋友很容易能够了解有关人体的相关内容。

《不可不知的人体》适合三岁以上的小朋友,当他们开始探索世界,或许就是从自己最熟悉的人体开始的。她们或许会提出那个千百年h不变的热门问题:我从哪里来?

很久很久以前,中国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太早“懂事”,于是常常会编造各种谎言来骗孩子,类似于:你是从垃圾桶捡来的。你是充话费送的,但这本书则不会把孩子当孩子,而是当好奇心非常浓重的小大人看待,认真又科学的告诉他们:卵子和精子是如何结合的,非常令我佩服的一点是,作者连同人工授精都写入了这本书,让孩子从第一次接触知识点就足够完备,而不是很久以后才听说这个名词。

小朋友的问题非常多,这本书将可能涉及到的有关人体的内容都做了一一讲解,打开书页,仿佛来到了一次人体探险,满满工业风的绘画风格也是简单又清晰,文字排列也非常合理,文字的排版全部依托于图片的位置,这样小朋友在阅读过程中也更有趣味性。

每一篇内容都有几个小序号组成,跟着小序号以及箭头便能逐条了解人体的相关知识,每一个小段也不会太长,生动有趣的说法小朋友接受度也非常高。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从身体由什么构成到如何呼吸、血液去了哪里、如何生长、婴儿如何出生等等,各种大小问题均有讲解,相信小朋友阅读完这本书就会对身体有一个非常完备的认识了。

其中有一些内容是成年人也不曾认识到的,比如在《你是如何生病的》这一章节中,作者提到为什么我觉得不舒服?答案是:

“通过释放毒素或扰乱机体运行,病菌会伤害你的身体。当病菌入侵,你的身体就开始展开抗御。许多令人讨厌的症状,比如发烧或者关节痛,都是身体与病菌抗击的副作用,而不是病菌本身的直接影响。“

在阅读此书之前,成年人的我一直以为生病不舒服是病菌引起的,阅读到这一段是突然有种莫名的感动,原来每次不舒服都是身体在与病菌做抗争啊!

小朋友成长过程中不免会生病,那么下次就可以在安慰他们的时候告知:此时此刻你不舒服,是因为身体在与病菌做抗争,你要坚强勇敢,和身体一起战胜病菌哦!

这本书中涵盖了8张拉页,打开后的内容非常丰富,4p全景大图直观又系统。书的最后还有词汇表,在阅读过程中或许会遇到一些难解释的词汇,在这里可以找到合理的说法,大人带着小朋友一起阅读,难度也会大大降低。不同于其他图书,这本书的内容用的是第一人称“你”,小朋友在阅读时会有一种作者在与自己对话的感受,这种代入感会让他们更有兴趣继续了解复杂的人体。

带小朋友一起探索人体内部,这本书绝对是首推。

《不可不知的人体》读后感(三):全文书评

推荐这本书——《不可不知的人体》,带孩子探索身体的秘密,陪孩子了解真正的自己。 这本书的作者是国际畅销科普书作家约翰·范登的全新作品,是由英国作家蒂姆·哈钦森绘制,视图精美,卡通形象妙趣横生。 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会对这个世界感到非常的好奇,总是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比如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呢,吃下去的食物到底去哪儿了,我们又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呢…… 我们想要去探索这个世界,想要去了解很多自己原来并不知道的东西,而这一切要从先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的身体开始。 在书籍的开头,我就为我们身体里面的真相感到惊叹——我们的大脑里有着惊人的860亿个神经元;如果一个人所有的肌肉同时用力,可以举起一辆公共汽车;在一枚邮票大小的区域内,每只眼睛都拥有大约1.37亿个光敏细胞……这些数据似乎远超我们所想象,也让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更加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接着我发现我们的身体才是宇宙中最复杂的设备——最简单的化学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而分子又组成细胞,细胞连接起来形成组织,然后产生器官……很难想象每时每刻在我们的身体里发生着什么样的活动和变化。 身体里不同的系统各司其职,互相配合,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神经系统负责身体的通信网络,免疫系统负责抵御疾病,呼吸系统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消化系统负责分解食物,吸收养分…… 我们的血液是红色的,是因为其中挤满了像按钮一样的红细胞,白细胞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是体内对付细菌和真菌的警察。 如果我们想要进行活动,甚至仅仅是静坐着,都离不开肌肉。肌肉就是令人惊叹的小马达,无论何时只要有使用需求,他们即刻就能通过拉伸和放松来进行工作。当我们想要挥手的时候,手臂上就会有23块肌肉开始工作。 开口说话似乎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以至于我们可能从来都没有思考过自己是如何做到的。而在体内,这同样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过程。 不同的声音,它的发声原理是有一些区别的。比如喘息声,是空气通过肺部时在收缩的气道中被挤压的缘故;“S”音的嘶嘶声是通过舌尖上的沟槽发出的;还有一些音是声音通过鼻腔发出的…… 同样很难想象的一点是,我们骨骼组织的坚固程度比混凝土还要强四倍以上。我们全身一共有206块骨头,它们被橡胶状的软骨所包裹,并由被称为韧带的纤维绑在一起。 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其实我们所认为的耳朵,就是我们可以触碰到的部分,只是一个入口,叫做“耳郭”,仅仅负责收集来自空气的声音震动。听到声音的过程同样是很复杂的。 我们的鼻子可以从3000多种化学物质所散发的气味中识别出它们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味觉同样灵敏,不过,辣味可不属于味觉,而是一种痛觉喔。 我们的大脑可真称得上神奇,无数的想法从这里汇集,发散,你此刻又正在想些什么呢? 记忆的类型可以被分为五类——感觉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大脑的神经通路中,经常使用的会变得更加强大且敏捷,那些甚少使用的通路则往往会慢慢衰弱迟钝。 还有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索,比如我们是怎么生病的,又是怎么康复的呢?什么是男孩儿,什么是女孩儿呢?我们到底是怎样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呢? 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的旅程,在精美绘本的指引下,感受这场晃晃荡荡、啪嗒啪嗒、噼里啪啦、扑通扑通,还不断冒着泡儿的奇迹之旅吧!

《不可不知的人体》读后感(四):把专业知识画出来!这本殿堂级儿童科普居然这么有趣又实用!

如果我说有一本书在介绍“海马体、布洛卡斯区、韦尼克区”,你会认为这是一本什么书?初中生物?高中生物?或者大学?

不,这是一本儿童科普,针对7-14岁的孩子!

怎么可能?这么专业的生物学知识孩子怎么看懂?我想告诉你,这本《不可不知的人体》就做到了!

这本书用生动的绘画和诙谐的语言将人体看作一个巨大的工厂,从最小的细胞开始分别讲解了人体的构成、各个机体的工作方式以及各种人体现象出现的原因,比如如何生病、如何康复、如何思考,更难得的是最后两章还介绍了男女的性别差异、发育过程以及“历史难题”——我是怎么来的。

《不可不知的人体》是由国际著名畅销书作家约翰范登和画家蒂姆哈钦森共同创作的。

2018年出版至今已创下100万销量纪录!

4次入围科普图书殿堂级奖项、“安万特青少年科学图书奖“、”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

全世界的孩子都在读约翰范登的科普书,无数的孩子从这里开启了科学的探索道路,理性地看待世界。

儿童读科普最有可能读下去的就是人体类科普,比起物理和宇宙奥秘人体更贴近生活,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和自身的情景结合起来。比如“什么是激素”这里非常巧妙的用看见老虎自己赶快跑这个例子描述了松果体、大脑、肾上腺素等一系列激素反应,阅读的时候画面感强,也容易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行举一反三,比如通过这个问题就能解释为什么人会被吓一跳?为什么看恐怖电影会心跳加快。

人体类科普对日常生活很有帮助。书的目录一共提出了29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为什么你要吃东西”这一章用超市的形式向孩子展示了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每一种营养物质都放在对应的货架上,看这一章就像在逛大型超市,人体小细胞从货架上选购自己所需的必需品,挑食?看看这一章,对应的货架就空了,人体小细胞买不到必需品要罢工啦!

书里每一个问题画家蒂姆哈钦森都在尊重生物学原理的基础上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了。形象的小人、丰富的配色让阅读的时候感到不是在学习知识而是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人体的大工厂,场景的变化、章节的衔接自然、连贯,很容易看下去。书页还配了8张“神奇大拉页”第一次翻开的时候有种很酷的感觉!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基普·索恩在采访中被问到自己是如何走向物理学时表示他就是在13岁的时候读到了伽莫夫写的一系列科普书籍才打开了他通往物理世界大门的!翻开这本《不可不知的人体》,和孩子一起打开人体奥妙的大门吧!

《不可不知的人体》读后感(五):人体生物知识的少儿科普读物

给懵懂的小学生讲解人体的生物知识是一件让无数中国家长费脑的事情。走入青春期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逐渐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可能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我是从哪里来的”“吃下去的水果种子会不会在肚子里发芽”“男孩和女孩为什么不一样”,等等。如果家长的生物知识学得不够扎实,模棱两可的回答将很难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甚至会产生误导。

这时候,家长的你也许会求助于书本。但是,传统的生物教科书或者百科全书,单是专业术语就已经让大人眼花缭乱,更别说是小孩子。

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读物,是再好不过的了。《不可不知的人体》就是一本这样的少儿科普佳作。该书作者是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国际知名畅销书作家,约翰•范登(John Farndon)。作者科学和英国文学的双专业背景,为该书知识的科学性和语言的趣味性提供了保证。

书中,作者由整体到局部,由具体到抽象,用几十张精美的手绘透视图,介绍了身体各个组成系统和器官的定义、功能和运行原理,帮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的身体,也可为中学阶段的生物课学习提前打好基础。

该书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科学性。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或者运行原理,书中都会用一张图来展示。每张图里,都有一段概括性的导语,然后是几个重要的概念及其介绍,而这些重要概念之间都会被连接起来,形成一张完整的流程图。既能让读者学习人体生物知识重要的概念,又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比如,开篇先从整体上介绍身体的组成,我们来看看书中是怎么介绍的。导语指出,“身体的基本材料是简单的元素,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而分子又组成细胞,细胞连接起来形成组织,然后组织产生器官”,流程图按照这个顺序,把上述概念串联起来,其中还涉及到了细胞分裂、结缔组织等概念。虽然该书的目标读者是少儿,但科学性丝毫不马虎,这样的科学概念贯穿全书。

别看它是一本少儿科普类读物,其实,对于成年人,尤其是非生物学专业的读者,该书也是恶补人体生物学知识的好书。

作为少儿科普书,科学性必不可少,但光有科学性还不行,否则会让小读者失去阅读兴趣。如果说科学性是科普类读物最基本的要求,那么,该书最大的亮点,则在于它的趣味性。

该书的趣味性体现在绘图和语言上。翻开书中的每一张图,我们仿佛看到了身体这架精密的机器在工厂流水线上生产的过程。流水线上的每个环节都有几个小小的工程师在各司其职地工作,他们有的在操作机器,有的在监测仪器,有的在搬运零件,工厂里的一切都在忙碌而有序地进行着,以确保身体这架机器顺畅运行。

再阅读图画旁边的文字说明,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书中语言的趣味性。比如,将大脑中的下丘脑比喻为“恒温器”,它是大脑中用来监测我们体温的一个部位。一下子就把下丘脑这个专业的名词解释得通俗易懂。一旦我们的体温变得太热或者太冷,下丘脑就会给身体发出信号,通过出汗、喘气,或者起鸡皮疙瘩、颤抖等身体反应,来控制好我们的体温,防止身体过热或者过冷。

这样一解释,通俗易懂,而且贴近生活,小孩子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平时会出汗和发抖了。

此外,该书每个专题都采用提问式的题目,每个题目只有一个简短的疑问句,这也符合小孩子好奇的提问方式。

总体来说,关于人体的认识,在书中基本都可以找到答案,家长可以先阅读吸收后给孩子讲解,也可以让孩子自己阅读,是一本适合亲子共读的儿童科普佳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