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正义回廊》经典观后感有感

《正义回廊》经典观后感有感

《正义回廊》是一部由何爵天执导,杨伟伦 / 麦沛东 / 苏玉华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正义回廊》观后感(一):正义回廊

在卡哥的强烈安利下买了票。周日早上只要55,好耶!卡哥说像12怒汉,但我觉得还好。怒汉全程是推测,场景局限在陪审员讨论的房间,少量推测的insert(虽然场景有限,但对话写得很好,而且这种做法也很大胆创新);这部片子加了涉案人员的主观(捏造的或是真相)、旁观者的推演等等,而且还有唐文奇的姐姐和他的面谈、媒体记者和阿宗的会谈、律师的背后故事,视角、故事线丰富很多。

但中心思想倒是确实和怒汉接近的,倡导利用好陪审的权力,不要潦草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即使是憎恶当事人的律师,但接了辩护的工作在法庭上也会为他们争取利益。

“不要用个人喜好去判断,而是基于事实。”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我们得到的永远是有失偏颇的东西。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时候存在损耗,再加上一些干扰(由于利益相关导致的信息扭曲)..我们永远得不到完整的事实。但愿意为寻找事实而努力是值得鼓励的。另,香港也是疑罪从无的体系。

我觉得唐文奇有罪没跑的。会计是他的专长、社交媒体上和阿宗聊天对话、阿宗不可能在唐文奇没察觉到的情况下自己完成这么多事情,封窗啦、提前买多一个冰箱却不用?(他说没发现冰箱里有残骸)。所以唐文奇明明就是一早就参与到这个案件里的。

卡哥说不觉得三级,但..残骸恶心到我了,很三级啊。

蛮给人惊喜的电影,里面也有蛮多港式幽默,周围一起看的观众都笑了。越到后面越多那种聚光灯+推测的凶杀场景+陪审员在案发现场观看的设置。在投票的时候也是想象空间,阿宗在中间,陪审员围着他,给他递票+真实场景里某个陪审员的特写..这种虚实结合的设置,喜欢。

但是我不喜欢里面有个女孩子,漂亮却没脑、没态度、没逻辑。也许因为我总是自卑于自己的表达能力差,所以格外讨厌这样的角色出现在荧幕上。

《正义回廊》观后感(二):导演对陪审团制度的质疑与反思

影片节奏较快,内容也很多,表现手法也不错。虽然用了两个多小时,但很可惜在叙事逻辑和表现上还是有些不足。给人一种有很多话想说,却开了头没说完的感觉。其他方面有很多评论都说完了,但是导演和编剧们似乎有额外的态度想含蓄表达。

案件既然是有原型的,那么案件的最终结果自然不会和原型相差太大。但是能感觉到导演和编剧对这个案件的最终判定有自己的想法。

影片中的交锋有两部分。一是律师之间的交锋,二是陪审团成员之间的讨论。律师这一块我觉得演的挺好,各自站在各自的立场上阐述事实。问题出在陪审团成员里面。陪审团对张显宗的定罪,投票结果是8-1有罪,对唐文奇的定罪投票结果是9-0无罪。这个结果略显滑稽。因为对一个板上钉钉、铁证如山的张显宗,有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就是想要自由”地投了一个无罪票。而对于证据不明确、有表演嫌疑的唐文奇却一致投了无罪票。从导演在庭审结束之后的那几个小片段可以看出,导演认为陪审团给出的最终结果是有问题的。反思也好想象也好,总之是导演不认可最终的判罚,说白了就是不认可对唐文奇的判罚。

陪审团里面的几个年轻人,张口法律、闭口哲学,尤其是那个小伙子,质疑陪审团制度,引经据典,给人一种很理性、很冷静的性格,但最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还是在唐文奇姐姐的声泪俱下的影响下投了无罪票。还有最后说话的那个退休女教师,以不愿意“凭自己的感觉就决定一个人有罪”的心态,违背自己的感觉给唐文奇投下了无罪票,那么不就说明她自己的感觉是唐文奇有罪吗?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唐文奇坐在床上,满身是蜘蛛网,身上也有蜘蛛爬行。结合唐文奇本人自述因为这些事情会做噩梦梦到蜘蛛这个情节,可以看出,导演认为尽管唐文奇已经无罪释放,但是他的余生必会陷在自己的噩梦里。说明导演认为唐文奇参与了谋杀,而不仅仅是个处理尸体的傻子。导演着重阐述了陪审团成员的态度和观点交换,给我的感觉是导演认为陪审团制度并没有还原真相、维持正义,反而在媒体、家属的舆论和感情攻势下做出了错误决定。进一步说明,导演认为老百姓在专业领域的决策上并不一定能起到正面作用。有人提到有陪审团成员在影片中还提到了某些运动的口号,但是口号提的再响亮,最后也无法还原事件真相,也无法维持正义。从导演对判决的负面态度也能看出,导演对“ 冤狱比放过有罪的人更不公义”这个观点也是持否定态度的。

《正义回廊》观后感(三):回廊里,好像有什么、又好像没有……

这是一部当下的好片。

但我们走过回廊、听着楼里回荡着的脚步声的时候,好像感觉这一趟白来了?

谈到这部剧的时候,人们不可避免地将其与《十二怒汉》和《踏雪寻梅》比较。但《回廊》里面既没有《怒汉》的巧思与正义、也没有《寻梅》给人带来的典型性的反思。《回廊》很“美”、很impressive、很精致,但似乎少了什么。

就如同正在运行着的当下。

电影的主要内容是“奇案”+“奇景”。案件源自真实的大角咀弑亲案:高智商的失意男子张显宗杀死自己的双亲、与低智商的室友唐文奇一起处理尸体。最终,陪审团以8:1认为张有罪;而全票认为唐无罪。片中贯穿着大量的想象中的艺术镜头:装扮希特勒的张显宗、与律师一起吃牛排的唐文奇、参观案发现场的陪审团……

这样的表现手法,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但同时也让电影不能深挖其中的一两个“典型”[1]点。大量的艺术场景的背后,是对故事本身的精神与内涵的放弃。电影选择在“场景”[2]上大肆铺张,而不去讲好一个道理、不去思考一个社会现象。

电影对于每一个“典型”点都是浅尝辄止:原生家庭压抑的张显宗、纯情而弱智的唐文奇(?)、仪表堂堂不谙网络的老人、玩世不恭油腻不堪但也能认真参与讨论的大叔、认真履行陪审员义务的家庭主妇、衣着朋克中性但又非常认真的少女、不相信香港司法但对于历史文化信手拈来的少年、带上假发便开始表演的律师……

关于陪审团的电影绕不开《十二怒汉》,《怒汉》里的每个陪审员都算得上一个典型而不平面的人物,感觉每个人都有故事、有血有肉。而《回廊》里面的陪审员一个个都有着醒目的视觉形象、但他们背后有什么却表现得太少。仿佛是一张张精美但非常技术性的美图、配上了不知道哪里抄过来的口水鸡汤。对于张8:1的投票结果,电影可以说是没有给出任何合理地说明。人物的思维、逻辑都也没有很好地展开。《怒汉》明确地展现了疑罪从无的司法精神;但《回廊》的最后,却是陪审员们在疑惑中、机械地遵照“疑罪从无”的原则投票。

电影中的律师带上假发,便开始了工作、或者更精确地说、是“表演”。法庭结束,就开始冠冕堂皇地对着记者大谈法治精神、和对家律师约饭。这何尝不是一种对司法的嘲讽?但这在电影中也只是浮光掠影、点到为止。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电影放弃了社会反思——哪怕是说差不多滥了的原生家庭;放弃了传播法治精神——哪怕是简单的疑罪从无。给我们展现了非常好看的幻想中的希特勒、展现了交错迷离的场景重叠。

于是我们只记得回廊中的哒哒回声,但好像没有到访过回廊两旁的任意一间房。

当然,这可能才是当下的现实:我们不再去相信陪审团和疑罪从无、不再有职业道德、放弃了对“如何营造好的家庭”的探讨。我们机械地遵照原则、在工作中展开表演、在情感中放弃真心……

从这个角度讲,不是电影放弃了什么,而是当下本来就没有什么。

[1] 参考恩格斯对于“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论述

[2]参考格非《重返时间的河流》中的“场景独立”

最后,关于有罪 无罪的结果。还有两句话想说。电影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一种可能性:唐其实很聪明、参与了杀人。但是由于警方的疏忽和本人在法庭上的表演,最终脱罪。这样的展现是电影很商业化的一点:它为观众提供了“踮起脚来就能够着”的思考。给出相对明显有没太多证据的另一种可能性,让观众看完之后感觉自己能悟到很多而沾沾自喜。这是商业文学中很经典的手法。其实如果能把这点玩儿得更巧妙或者更深一些,那么在商业片的角度上就可以更成功一些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