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隧道的森林读后感锦集

隧道的森林读后感锦集

《隧道的森林》是一本由[日]角野荣子/著 / [日]大庭贤哉/绘著作,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隧道的森林》精选点评:

●敏锐的儿童视角,看得我几度哽咽。

●(啊 年初拿到的赠书 有认认真真记着笔记读完 却一直忘记标)小大人一样的伊子,怀着善良敏感的心,在努力生存着,尝试去理解和对抗这个世界的不合理之处。如果小时候的我读到,会不会更早理解什么是爱国。小时候那个背不下来八荣八耻的我...

●成年人看了感觉很治愈。角野荣子塑造的伊子让我想起《城南旧事》的英子,单纯好奇而善良有爱。那些苦难生活教给我们的道理,总能在人生的三岔路口给我们力量。希望孩子们读后记住“再黑的隧道,也总有出口”,能够喊着“伊子过去了,伊子过去了”面对自己的恐惧。

●这是一本把小女孩儿的心事刻画的很真诚的书。我喜欢那些纤细的敏感的生命体验。面对妈妈早逝、继母进门、父亲离家、弟弟出生……作者写出了一个普通女孩儿面对这些事儿的不安与焦虑,同理心很强。我也喜欢作者的柔弱笔触下显现的生命的力量,有一种疾风知劲草的感觉。

●结尾神来之笔

●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叛国者,战争意味着什么,广播里说的那些话是真的吗?用孩子的视角来发问这些问题,敏感又脆弱的女孩子其实心中悄悄有了答案。

●儿童感觉拿捏得非常到位。“隧道”的意象固定住了散沙般的篇章结构。时光流逝,纵然我们会忘记故事中的种种细节,却不会忘记有那么一条忧伤而诗意的隧道。结尾堪称神来之笔。

●可爱动人

●泪目

●很喜欢伊子的腔调,那种感觉(儿童的感觉?)特别好~~ 还有觉得用轻快的语言讲述沉重的故事这点好厉害୧( ⁼̴̶̤̀ω⁼̴̶̤́ )૭

《隧道的森林》读后感(一):人心虽难懂却必有温暖的角落

小时候,非常痛恨战争。

每次看到书里或者电视里描述战争的场面,总是不忍心看。

为什么会有战争呢?

为什么都说和平可贵,可战争在人类史上从未停止?

我甚至幻想,如果领导者都是女性就好了,女性肯定没有男性那么热爱战争。

毕竟小男孩从小就爱玩枪呀,打仗啊的游戏,女孩子更热衷扮家家。

当然,这些都是一个小女孩非常幼稚的想法。

物竞天择的世界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资源乃至生命的掠夺。和谁领导无关,和你是哪个国家也无关,在必要时,每个国家都需要被动接受甚至主动发起战争。

战争胜利的成果,未必每一个人都能享受。

而战争的苦难,却是无可逃避的。

角野荣子的书正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角度,徐徐道来了“这种世道”。

这种世道年轻力壮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种世道老幼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一个小女孩,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默默承受着母亲去世,父亲前往前线,奶奶年迈。在黑暗中不停的寻找微光,睁大眼睛怕自己被黑暗吞噬。

成长的历程真像一个幽长的隧道啊,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段艰难时光。

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其他的东西都不那么重要了,人们只求平安和有尊严的活着。

这世间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日常,最难得的也是日常。

爸爸口袋里的冰糖渣,最擅长的烤饭团,奶奶用碎布头做的漂亮衣服,都成为了幽长隧道里的微光,成年后带着泪目却值得微笑的回忆。

作者笔触细腻柔软,很容易把人带入那时那地那情那景。看完整本书有战争终于结束的释然,也有生而为人真是不易的感叹。

可最打动我的还有译者的那一句:人间虽艰难但自有艰难的乐趣, 人心虽难懂却必有温暖的角落。

不小心拖稿到了跨年。

希望明年更好,大家新年快乐,祝每个人都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珍惜日常,勇敢生活!

《隧道的森林》读后感(二):在黑暗里,唯有勇气和希望才能指引人们找到光与亮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这是高田勋《萤火虫之墓》的原书吗?翻看后才发现,与电影《萤火虫之墓》对比,《隧道的森林》虽然也是战争题材,却带给读者更多的积极与希望。

作者角野荣子的童年时期在二战中度过,十岁时因战争被疏散到日本北部地区。她用亲身经历编写了这部童书,战争必然带来苦难与折磨,但在这本书里,却也同时看到了很多来自小女孩伊子的勇气和改变。

日本战争时期,国家民不聊生,人人自危,失去母亲的伊子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原本还算不错的生活从父亲被征兵开始被打破,她不得已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后来又因为东京沦陷,不得不搬去乡下。

从城市到乡下的过度,让伊子不大适应,但懂事的她还是鼓起勇气向转学后的同学们做自我介绍,原本以为自己会成为受欢迎的哪一个,却被大家嘲笑语音语调、以及说话的方式都与乡下孩子不同,起初伊子并不能适应这样的生活,但奶奶曾说过,这样的年代,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忍受,伊子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她开始故意把自己弄的脏兮兮,刻意学习乡下孩子说话的方式,即便这很难,但经过努力之后,她真的获得了新的朋友,这也让伊子在乡下的生活不那么难过。

原本生活在东京的伊子生活很优渥,而来到乡下的她,上学途中不得不经过一片黑漆漆的隧道森林,在这个森林里,有着各种可怕的传说,但父亲鼓励伊子,这条路最近,所以每天伊子都要一边害怕,一边鼓起勇气通过。这个森林的秘密太多,但有一个是伊子自己发现的,那便是一个逃跑的士兵,藏在这森林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害怕的东西,就像伊子害怕隧道森林一样,逃跑的士兵大概也有自己的恐惧,起初伊子并不能理解,认为他是一个叛徒,但随着时间的流失,长大的伊子开始接纳士兵的存在,即便是男人,也有胆小的一面啊,她甚至开始觉得,士兵一个人孤独的生活,也是不容易的,战争让所有人都忍受着、苟且的活着。

虽然伊子一直很勇敢,但她依然经历了很多不愿意经历的事情。比如父亲的重病,伊子奶奶在父亲参军因为生病回家后竟然开心极了,并且说出了“生病真是太好了”这样的话,伊子不允许她这么说,但她也深刻的知道,唯有这样,父亲才能回到她身边,奶奶也才能知道,父亲并没有战死。

战争带给家庭的不幸总不止一个,奶奶也在一次轰炸中去世了,唯一留下的,就是那个之前给伊子缝制的玩偶。

《隧道的森林》总体调调都是灰暗而忧伤的,但又给人很多希望。除了伊子的坚强和勇敢之外,还有战争时期人与人的关系也让人感动。人人自危的情况下,伊子朋友家的妈妈依然能大方的给她吃饭团,而伊子虽然从未叫过继母妈妈,但她也帮光子做了很多事,也从内心觉得光子很可怜,几个原本不属于一个家庭的人们,因为战争而紧密相拥着。

奶奶说的那句话很对:只要是战争,就一定有战胜国,也一定有战败国。

这句话很有深意。无论国家是否赢得战争,国家的人民都要因此忍受苦难,所以人们才向往和平,维护和平吧!

感谢作者用并不美好的战争背景讲述了一个深刻又充满勇气的故事,感谢小女孩伊子,给读者内心带来诸多力量与柔软。

《隧道的森林》读后感(三):穿过隧道,向着明亮的地方

作为一个宫崎骏的粉,第一次接触角野荣子是通过《魔女宅急便》那个头顶红色蝴蝶结的琪琪,她带着黑猫吉吉,骑着扫把,要去南方看海,独立生活。 当时小小的我以为去远方看海只是宫崎骏的梦想,若干年后的我发现原来原著是角野荣子所写。 那想去南方大城市看海,想买漂亮小皮鞋的小女孩原来是角野吗?肯定是的吧。 再次接触角野,竟然是在上海童书展见到她本人。

角野荣子(右)

“角野荣子说,自己已经没有几年好活了,所以想写没有写过但值得写的东西。用一个十岁少女视角来写战争,写她义无反顾的叛国,这个女孩几乎是她本身。 她真的是一个可爱优雅的老奶奶,那天她穿的一双荧光粉的长袜子一半藏在了黑色皮鞋里,就像我们能看到的她对这个世界的热情也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这是我之前发的朋友圈,不过完整地看完这本书,“义无反顾”肯定是用错了。谁会义无反顾地背叛谁呢,何况那是一个十岁小女孩要背叛国家呢。 她不是义无反顾地,而是在黑暗的隧道里逐渐摸索着、感受着“背叛”这个词,直到最后看到了光亮。 这本书中的主角伊子,因为战争开始,从东京搬到了乡下,生活开始天翻地覆地变化。她必须要一个人穿过黑暗的隧道才能到学校。而在那片森林里,有一个逃兵,所有人都喊他“叛徒”。 刚到乡下的伊子是绝对瞧不起这样的叛徒的。但是每次穿越隧道的时候,都有口琴的声音陪着她。 爸爸去打仗了,爸爸又因为生病回家了,所有人都在背后对爸爸指指点点,觉得爸爸耍了手段逃回来,爸爸也是“叛徒”吗?同学和子的爸爸是个英雄,可是和子的爸爸却战死了。我还有爸爸。 那个逃兵“叛徒”帮伊子捡回了她丢失的木屐,伊子说了“谢谢”。为什么要对叛徒说谢谢呢,伊子的内心不知不觉改变了。 回东京帮奶奶办葬礼的爸爸遇到空袭,直到很久很久之后,全身缠满绷带地回家了。 虽然他们整天说着“胜利消息”,可是食物越来越少了,身边认识的人一个一个都死了。 直到隧道的光亮尽头,爸爸告诉她,战争结束了。 对于那个逃兵,对于从战场中侥幸回来的爸爸,对于同学光荣战死的爸爸,对于为了避难而死于空袭的奶奶,对于越来越少的事物,伊子在心里究竟明白了什么是“叛徒”吗? 这样的怀疑和内心的挣扎是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就算是孩子也会怀疑“妈妈爱不爱我”。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叛国者,战争意味着什么,广播里说的那些话是真的吗?用孩子的视角来发问这些问题,敏感又脆弱的女孩子其实心中悄悄有了答案。 童年不都是美好的吗?仔细想想,生活和写作一样,从来都伴随着痛苦的。 想起金子美玲的一首诗: 《向着明亮的地方》 向着明亮的地方/ 向着明亮的地方/ 尽管是一片小小的空间/ 也要跑向太阳照耀的地方/ ——那留守在屋子里的孩子们

《隧道的森林》读后感(四):战争只是一个维度,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儿的不安

角野荣子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因此在《隧道的森林》刚出版的时候,我便知道了这本书。她以儿童视角记述着一段往昔的疼痛,语言简单、纯粹,看似明媚阳光。然而,有太阳的地方一定有影子。那些战争所带来的苦难如黑色的影子般在整本书里漫延。

我是看过一些评论的,很多的落脚点都在赞叹角野荣子将沉重的战争写的柔和,将一个孩子在黑暗中以勇气寻找希望与自由写的真诚。但我想说,战争只是一个维度,我在这部小说里看到了一个普通女孩儿的不安。

以儿童视角侧写战争与苦难的故事有很多。印象里电影《美丽人生》、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萧红的《小城三月》《呼兰河传》都是这种写法。但这些作品更多的是以小孩子的眼睛记录时代的苦难,与在苦难中挣扎的大人。而角野荣子的《隧道的森林》不同,它在真实地讲述一个普通小女孩儿的不安。

主人公伊子是个敏感的女孩儿,她有恐惧。这种恐惧不仅仅来源于战争这一极端条件,她的恐惧来自生活本身。妈妈的去世,继母的到来,爸爸的离开,弟弟的出生……这些琐碎的在太平盛世也可能发生的寻常,让伊子感受到一种孤寂,年幼的伊子认为她是多余的。

角野荣子也的确写到了战争,但她的可贵在于写出了一个小孩子在非正常社会状态下(战争),最真实的反应。她不知道什么是“神风”,不知道什么是国,更不知道所谓战争的意义。这些东西都是大人强加给她的,她是懵懂的,却做着最符合人性的事。比如,她的心里只有她的家。她知道爸爸生病回家是“不对的”是“叛徒”,但本能的,她是喜悦的。

角野喜欢用对比和细节展现侧写战争维度下的社会苦难,这一点在萧红和林海音的作品中也能见到。但角野的优势是将这些附着在小女孩儿所关心的寻常琐事中。比如那些俄罗斯糖,还有加了红薯和豆子的米饭,以及“请务必种上南瓜”。普通的吃食往往是孩子们关注的焦点。当战争的阴影漫过孩子们最细微的生活,作者对战争的抵触与不满便更加直白了。我在这些细微的地方看到了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角野没有放大它们反而写的细微,像是闲笔,却细腻真实。

小说中间的地方,主人公为了避难来到了乡下。这是一个与东京完全不同的地方。新生活一定是难以适应且格格不入的。作者也不意外的运用了“闯入者叙事”。质朴的乡下与东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伊子的不适应不仅来自新环境,也来自于亲人不在身边的孤寂。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正是战争。作者巧妙地将小女孩儿的心理反应与大环境的独特黑暗结合在一起,将作品主题推向了哲学层面:

隧道在此处完成了某种隐喻。而我觉得这种隐喻不仅仅是战争层面的,生活层面的,更是心灵层面的、哲学层面的。我看到了作者对“口号”的怀疑,对希望的怀疑。

奶奶的离开是我一早就猜到的结局,然而读到的时候依旧觉得难过。伊子没能参加奶奶的葬礼,消息传来的突然而猛烈。作者没有过多描写伊子失去亲人的疼痛,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痛至极后的麻木呢?战争的疼痛和失去奶奶的疼痛重叠在一起。战争的疼痛变得更加真实。

故事进行到这里,一切都变得慌乱,好像只差一点,那隧道就有了尽头。我喜欢这种叙事节奏,慌乱中寻找到一点我们可以掌控的秩序,大抵是对“流离失所”最好的诠释。

全篇的最后一句是“战争结束了。”作者应是想用这一句点亮隧道的出口,让作品重回儿童文学的轨道,还一个光明的结局。可是战争过后,心灵的创伤真的那么容易抚平吗?抛开战争,一个敏感女孩儿童年的屡屡失去与不安真的可以被安慰吗?

我想作者也不知道答案,所以才选择了这种戛然而止的结尾方式。

《隧道的森林》读后感(五):所有的黑暗,都会有一个亮光的出口

10来岁的孩子,原本应该享受童年的快乐和家庭的温暖,然而战争把所有人卷进了一场浩劫里。这个孩子该如何面对千疮百孔的世界呢?

角野荣子,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根据自己在10岁时经历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自己为原型创作了这部现实主义儿童小说《隧道的森林》。

角野荣子,最为人知的作品由“魔女宅急便”系列,在1989年被宫崎骏改编为同名电影。2018年,83岁的角野荣子在第55届博洛尼亚国际书展上,获得国际安徒生奖作家奖,这是全世界儿童文学的最高奖项,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

角野荣子说:

《隧道的森林》里的小女孩伊子,5岁时母亲过世,父亲应召入伍,为了躲避空袭,不得不于继母和刚出生的弟弟逃到乡下一起生活。伊子的奶奶不幸在空袭中遇难,父亲也在空袭中受了重伤,年幼的伊子面对战争带来的灾难,以及乡下朋友的村淳朴和友善,从软弱变得勇敢。

大人们不停念叨“因为这世道,我们都得忍一忍”,并且相信着这场战争会有神风吹来相助,立马就会打个大胜战,就连伊子都对胜利深信不疑。然而奶奶却说:“这打仗啊,既有打胜战的一方,也有吃败战的一方。”

在爸爸上战场那一天,即使伊子心里有再多的不安和不舍,她都把眼泪忍了回去,因为爸爸是为了保卫国家采取当兵的。

对于战争的蛮目乐观,加剧了伤亡的规模。引入本土的战争,更是让这边土地变得战火纷飞。为了扩建道路,躲避空袭,伊子一家不得不撤离到乡下,而奶奶要去和大伯一家生活。虽然父亲因为重病不得不从战场上返回家乡,但是依然奉命留在东京的工厂做事。

突然有一天,传来奶奶和大伯一家在空袭中不幸遇难的消息,伊子既难过又愤怒。原本要拆迁的房子完好无损,而奶奶搬去的地方,却夷为了平地。对于伊子来说,那么慈祥的奶奶就这样离开她了,只剩下一个奶奶给她的布偶娃娃和一罐快要烧焦的旧扣子。

当遭遇恐袭,爸爸还不得不留在东京照顾大家时,说:”要是每个人都努上一把力,都忍上一忍的话,日本就不会输。“然而伊子想的却是:”我们都已经够努力了,也已经忍得太多了。“为什么战争还没有结束?为什么只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死去?伊子对于这场战争,产生了怀疑,她开始讨厌战争让生活变得糟糕,让爸爸不得不留在危险的地方,甚至让阿贵奶奶死去。

搬到乡下后的生活,变得异常糟糕。不仅仅是物资的缺乏,也有对于陌生环境的害怕。伊子担心无法融入乡下学校的生活,害怕每天上学要经过的那条隧道。当伊子无法忍受这一切,想要回到东京的那一刻,伊子觉得自己是个叛徒。

于是,伊子努力去克服所有的困难。面对着黑暗恐怖的森林隧道,她按照爸爸说的那样,去和它打招呼,做朋友,念咒语,一边唱着《走过去去吧》一边穿过隧道,跟它说声“拜托啦",就一点儿也不害怕了。

当伊子听到森林里隐约传来的口琴声,让她不禁想起那个因为怕死逃到森林的逃兵。一开始伊子觉得他是不可原谅的,做逃兵是一件多么软弱的事情,那就是被大家唾弃的叛徒。可是随着战争的持续,每一次过隧道都有这隐约的口琴声陪伴,伊子觉得这个军人是那么的寂寞。而正是因为他听见了伊子的咒语,她才能那么勇敢的穿过黑暗的森林。他们俩相互陪伴着,伊子也渐渐接受了他的“胆小”,甚至觉得他这样一个人孤独地生活,也是不容易的,那是要忍受多大的寂寞呀,原来大家都在忍受着!

在《隧道的森林》中,描写了残酷的战争,它给伊子一家带来了难以弥补的伤痕,但是伊子却依然能够在黑暗中找到那个光亮的出口。在乡下的日子,伊子学会了克服自己的恐惧,勇敢去面对所有的困难,也肩负起家庭的责任,为大人去分忧解难。面对奶奶的离去,伊子学会了和死亡告别。

我们都需要去穿过属于自己的那一条黑暗隧道,而《隧道的森林》,让我们更勇敢地去追寻那个光亮的出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