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摘抄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摘抄

《最后的告别》是一本由[美] 玛丽莎·莫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告别》精选点评:

●好看的

●真的是很真实,很真实的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崩塌,病人本身的不配合,其他家人的不理解,照顾病人的人的情绪不能疏解,尤其这还是渐冻症,还要承受社会上人的异样眼光。只看这短短的漫画就能感受到病人的绝望,几度看哭了,突然觉得《相约星期二》里的那位老者能那么平静的面对,是多么的强大。我个人非常喜欢结尾的部分,那是我认为,爱最好的样子。

●最让人难过的是在病人去世之前,家人就已经失去他了。

●非常沉重的故事

●过于真实而沉重

●【2019-bk6】用时1小时15分。想起上一本书《当呼吸化为空气》。病魔缠身,支离破碎的不仅仅是身,还有心。一个家庭的崩溃,一次次情绪的波动…有时候我真的是在想:如果死亡的沉重感不会减轻一分一毫,那么能不能让它至少变得更习以为常一些。

●很细致,大家庭的帮助很好,女主的事业也很有帮助,再艰难的时候也要有自己的爱好。

●从来没有认真了解过渐冻症啊

●#栗子酱的19年书单# No. 35 看的过程中一度觉得特别压抑,哪怕是绘本图片,我也不敢看,特别是哈维做插管。 虽然也是第一次接触渐冻症,但是治疗的过程想起了爷爷去世前,得了脑淤血,起初还能在爸爸的搀扶下走两步,还能清楚的跟我说几句,慢慢变得记不住不能够好好说话。看着爷爷一直躺在床上特别难受,想想活着的时候,一个医术高明精通书法诗词的人,我爸说如果爷爷还是清醒的也会觉得自己这样少了点尊严。不过选择权不由我们。 想起插画中有一页写:好好的死,是要接受死亡的现实。正如好好的活,就要屈服于排山倒海般的疼痛,慢慢去疏导,不要抵抗。 因为译者,知道这本书,很棒的一本绘本。它给了我去正视死亡的契机,而之前我一直选择逃避不想。

●绘制技法和细节处理并不出彩,五星全部打给女主,即作者。她在短短几个月内,由丈夫的掌上明珠转变为护工,一路上经历了许多挫折困苦,但她都挺过来了。 摘段喜欢的文字:“好好地死,是要接受死亡的现实,正如好好地生,就要屈服于排山倒海般的疼痛,慢慢去疏导,不要抵抗。”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一):最后的牵手

在爷爷去世那天,我牵着爷爷的手,一直喊着爷爷,爷爷,可是没能得到回应。那天晚上天色昏暗,下了场绵绵细雨,爷爷就这样被包裹在草席里,之后我就再也见不到他了。几个月后,我在网上看到这种照片,是一个网友分享的他和他爷爷的最后一次牵手,又一次深深刺痛着我的内心,真的好羡慕还能有合照。于是保存下这张照片,当做是我和爷爷的牵手照。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二):最后一次的告别

很多人都牢牢记住了第一次,第一次和爱人相遇、第一次一个人游玩、第一次为一个人欢喜,却总是忘记最后一次也很重要。 死亡面前,恐惧、贪婪、痛苦、无措,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像一个黑色画布上的颜料,明明存在却隐隐约约。 看这本书的时候不由自主代入了父母的角色,想象着情况变化的每一步里,双方的挣扎和不堪。 羸弱的母亲骤然失去支撑家庭重担的丈夫,留下了年幼还不懂事的孩子。 原本以为在疾病面前,他们会如书里说的那边,齐心协力的共度着最后的时光,却没有想过,最终的告别只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忽而远逝。 呼吸机、判断减缓、死亡威胁,一切回不去的日常、众人的目光、无法继续的琐屑生活,都组成了一个真实却又带着陌生的画面,让人胆怯又心寒。 没有人想过意外会降临在自己头上。 但当发生时一切就如原子弹爆发,再也无法回到最初。 剩下的人只能学会在废墟中生存、怀念、相互取暖。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三):清晨随笔

我们都知道人总有一天会死去,但总是喜欢逃避死亡。当重大疾病灾祸来临时,病人或者家属都会有不一样的心境,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怪病人脾气太大,也不能说家属没有同理心,看了这书,我似乎理解了“久病无孝子”这句俗语。一个人病到后,他的脾气、样貌、行为都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可能会遭到身边人或多或少的嫌弃,但似乎这是没有办法克服的,因为这种嫌弃也不是完全可以克制的,唯一能做的大概就是顾及病人的心情,不让其察觉。 到了病情后期,病人的死亡好像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解脱,不知道为什么,我好像感觉到在丈夫弥留之际,妻子知道丈夫要走了,大家好像是遵从一种约定,仿佛都在庆幸这一刻终于来了。幸运的是我们还能看到一家人齐心协力面对病魔那种决心,虽然中间有过争吵、不解、嫌隙,好在最后大家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最让人感动的还是妻子为丈夫完成遗作,一个外行人为此付出的心血不言而喻。 面对死亡,我们无能为力,唯有在身体健康之时珍惜,苦难之时不离不弃,离别之时看开缅怀,生活还要继续,大家都往前看吧。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四):关于死亡

这本书即使是漫画形式,读起来也是沉重压抑的,玛丽莎和孩子们最终也是成为很优秀的人,痛苦也是相伴的。以色列家庭的智慧和仪式也给了哈维精神上的支撑。疾病是丝毫不讲道理的,慢慢的身体的衰弱,神经系统的崩坏是无法逆转的。中国常说久病床头无孝子,前几天我看一句话大意是,我能陪你环游世界 也能甘心为你囿于病床前。这漫画里的玛丽莎和哈维也是相爱相互扶持的夫妻,哈维聪明,是家里的顶梁柱,在生病前,统揽了家里的很多活。生病后,坚持写书,工作,不被理解,后来这书也支持着玛丽莎继续为此工作,也算是给了家里继续生活的动力。

渐冻症不是陌生的病名,第一次知道渐冻症是高中时候那时候突然兴起的冰桶活动。我对于渐冻症的理解大概就是慢慢丧失行动能力,这漫画里清清楚楚地描述了渐冻症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口吃、呼吸困难、肺炎、肌肉衰弱,精神世界一步一步被打垮,家人们之间沉闷的气氛。玛丽莎为了哈维,为了孩子们尽心尽力的安排。外国的医疗保险也不是尽善尽美的,能报销的地方没仪器,有仪器还不一定有医生。看的时候一直揪着心,哈维的生命是戛然而止的,渐冻症互助小组里的人离开对于各自的家庭都是一种悲伤。

人是渺小而脆弱的,重大疾病面前,无论男女老少都是一样的,生老病死面前,人都是平等的。面对困难时,要积极向上和不屈不挠啊。这本漫画是反映了重症家属的处境,也会鼓舞一些重症患者的家属。也会带来正视死亡的契机。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五):这么吵闹的生活里,我还有1小时自己的时光

1.

是否你和我一样,每天重复着前一天的生活,碌碌终日,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 是否你沉静在网络那一段眼花缭乱的世界,看着屏幕里多才多艺的小哥哥小姐姐流口水,时间一点点流逝。 是否你被生活的压力扼住了喉咙,无法从巨大的痛苦中脱身。 生活很忙碌,很复杂。面对这些忙碌和压力,我们需要一个缓冲,找回自我,倾听内心的真实想法。 2.

绘本《最后的告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玛丽莎的生活在丈夫哈维被确诊为渐冻症后,变得一团糟。 时刻需要照顾的丈夫,三个还未懂事的孩子,自己的工作生活,失去丈夫的恐惧,都让她时刻崩溃。 但玛丽莎熬过了这一切。 玛丽莎有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起床,必须去游泳。1小时之后回家。 或许有人好奇:丈夫需要时刻照顾,不然就会有生命危险,玛丽莎怎么能抽出1小时时间呢? 其实,这1小时是玛丽莎面对压力的缓冲。 在这1小时里,没有丈夫的病痛,没有孩子们的吵闹,只有周围的水轻轻包裹着她,她能把所有的压力释放出来。 1小时后,走出游泳池,回到家,继续坚强的面对这一切。 3.

我们虽然没有玛丽莎这样的压力,但却没有像她这样,在吵闹的生活中给自己缓冲。 休息的时间,我们迫不及待的打开手机,在无数喧嚣的声音中迷失自我。 很久没有问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现在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吗? 很久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一开口就是网络上被人咀嚼过无数次的话语。 生活喧嚣,真的需要静一静了。 1小时,半小时,15分钟......哪怕是一刻小小的闭眼,都是在向迷失说不。

共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