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把不安当作朋友(如何直面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1000字

把不安当作朋友(如何直面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1000字

《把不安当作朋友(如何直面我们内心的冲突)》是一本由(日)冈田尊司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的226图书,本书定价:45.0,页数:2018-05-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把不安当作朋友(如何直面我们内心的冲突)》精选点评:

●被朋友推荐,名字有些鸡汤,并不是严肃的心理学,却是意外喜欢的一本!发现读书的目的不只是寻找认同,更是让内心中的混乱想法变得清晰。这本书可以说是“与回避型人格的交友指南”了,也让自己更加重视和意识到自己的“回避型”

●简直就是群内各位算了患者的真实写照!但是综合全书看,社会也好基因也好,整个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

●逃避从来不是救赎,我们所能做的是与自己和解。

●刚开始看的时候还有点儿意思,看到后面的话就是车轱辘话,翻来覆去的讲了好多遍

●不错啊……

●在回家过春节的火车上读完了,有点想哭。摆脱“回避型”其实就是和自己的一场对话,每次只要做一点微小的不一样的举动,让身体醒来,再让身体吧意识喊醒。其实结合自己的经历看完真是很想哭一场,同时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从大学开始就在玩命了解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学到的了解的都往自己身上招呼,最后也挣扎着弄明白了很多,突然有一天“自己”就醒了。

●症状描写的很详细,行文还有着科学性的严谨,就像是一个有经验的医生,望闻问切后,就没下文了,没有开方子,也没药,不是市面上的鸡汤文,却也和鸡汤文的区别不大,都是空谈

●描述问题与现象为主,实际操作的内容比较少。但是读完了莫名觉得增加了一些勇气。认识问题和承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啊。“但是如果是从幼年时期开始,就一直被强调各种期待和责任,在被支配的环境下成长的人,在这种不堪重负的前提下,其实是很难体会到成为大人的喜悦与希望的。”“拒绝长大,也许就是他们最后的抗议” 1.正视生活,直面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 2.从简单的事情开始做起,不断地积累自信,不要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3.坚持,带着问题生活下去。

●前面很大篇幅在解释症状和原因,一小部分是给身边人的建议,最后一小部分才是如何走出蜗居状态的建议:找到自己的安全基地,不拘泥于远大目标,从可以抓住的小机会开始,亲自去做,尝试展示真实的自己,自己去做决定,尝试一些不会颠覆生活的很小的变化。

●回避型人格,是一种由既往失败/羞耻经历造就的消极认知→消极生活方式,根源是自我价值感低。

《把不安当作朋友(如何直面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一):把不安当作朋友:不幸的人一生治愈童年

这本书虽然也像很普遍的鸡汤书一样讲故事,但却抓住了我的内心。作为一个曾经是“回避性人格”的我现在被慢慢治愈,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人不止我一个。从小就经常被人说笨,跟别人相比就是个傻瓜一样,自卑,害羞,一想到什么就觉得自己不配拥有,本来我就是如此了,还努力做什么,到任何地方都很紧张,跟别人相识也特别慢,希望自己变成一个透明的人。

像书中说的“回避型”的人大多属于“晚熟型”。年轻的时候因为特别敏感,所以他们的人生会表现得畏缩不前。因此,往往他们的人生起步得都很迟。更多的时候,都是被受伤的经历所产生的恐惧和不安所束缚,总是感到无所适从。

这简直就是我的童年写照。靠着长大的慢慢自愈,我也终于不再像以前那样了,记性也慢慢将以前的事情忘记,像从前的伤害一点没有发生过。读过这本书我就坚定自己,以后童年挫败他人的话语不要说出来,不要让下一代在成年的时候才开始治愈自己。

《把不安当作朋友(如何直面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二):自己的读后感

读前:虽然评分不是特别高,先备着 总算意识到自己的倾向是回避型了啊 读后: 鸡汤文过浓,可能我更倾向于西方那种更偏向理论和实验的论证。 前半段还勉强算有一点干货,后半段感觉就是鸡汤哲学大杂烩。过于想当然,语气也太『哲人王』了,而我最讨厌的就是『哲人王』。 另外仅仅知道『怎么做』是不够的,还需要知道『如何才能做到』,让我想是不是需要去看那啥行动法,但我感觉自己最大的问题是虚无感过浓,我不得不沉浸在游戏电视剧小说之类的东西,否则我度不过漫漫长日。 话说回来,想要做出改变,想要真正地研究『回避型』,靠着想当然、鸡汤、个例、和小作文可不行啊。太多文学化和口语化的东西了,这可不适合在这种标称『心理』的书里。我会再找一本适合书看的。 另外,似乎所有的依恋研究总是会指向婴幼儿和童年时期,我在想这是否有必要?毕竟成年人对于这个时期的记忆缺失严重且不可靠(记忆是很不靠谱的),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这么遥远的过去我们什么也改变不了,我们无法穿越时间。

重要是现在,还有未来啊。

《把不安当作朋友(如何直面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三):它是我人生中第一本感觉最重要的书-如梦初醒

首先我非常感谢日本知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及作家冈田尊司的著作《把不安当做朋友:如可直面我们内心的冲突》,它是我人生中第一本感觉最重要的一本书,它让我觉醒,让我在走出来人生的黑暗,打开了上帝的另一扇门,进入人生的另一个境界。

《把不安当做朋友/如可直面我们内心的冲突》思路

1、在第一章用口语介绍“活着就是麻烦”是怎样一个生活状况;

2.由“活着就是麻烦”这个现象引出一个概念“回避型人格障碍”,在第二章,进行概念解释;

3.在第三章和第四、第五章先分析上述人格的根本原因,有遗传因素,儿童成长、依恋因素还有人生经历等,阐明这个性格在日后是怎样形成及发展:如否定式教育与羞耻型行为,个体独立性被剥夺,社会上个人主义的盛行等。

图片待续,成长-认知-行为-情绪(情感)分析

4.下一步是处理,第六章是阐述社会的别人怎样与之相处;第七、第八章是阐述自己怎样与自己及别人社会相处。最后得出结论:回避型人格是可以被克服的,找出属于自己合适的幸福的发展道路。

《把不安当作朋友(如何直面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四):如何直面我们内心的冲突

之前看了久世浩司的复原力,但是在某些方面来说很浅显,说的也单单局限在工作方面,没有很好深入探讨问题的本质,这本书算是很好对复原力做一个补充罢了。 作者把常常逃避的人称为回避型人格,他们会觉得一切都是麻烦事,社交、努力、上学、决定、恋爱、成家、依赖等等,甚至活着也是一种麻烦。 一、什么是“回避型人格”? 想从世间烦恼中逃离,想回避现实中问题。 二、“回避人格”的人往往有这样的三个因素 1.渴望是一个完美的人,当呈现出不完美的自己,没价值感也孕育而出。 2.对于生活没有乐趣,找不到意义 3.想要从生活的痛苦与麻烦中逃离 虽然都是回避,但是前两者更多是自恋与边缘型,而只有第三种才属于回避型。 “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就是缺乏自信、害怕被别人轻视,所以会对于一切与社会有关的事情或者是与别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等都采取回避的态度。 三、回避型人格的整体特征: 1.对他人批评或拒绝很敏感 2.恐于构建亲密的关系 3.过分在意周围人的目光和他人的评价 4.自己不可能被他人喜欢 5.较低的自我评价,觉得自己是毫无长处的人 6.对实现目标或新的挑战,抱以消极的态度 四、“回避型人格”病理的特点: 1.爱担心 也是“回避型”人格主要病理,凡事总是习惯于把事情往坏处想,从而让自己的不安感变得很强烈。 2.不会主动与人交流 这里的不与人交流是指从内心就反感与人交往,即便交流也只是流于表面。 3.从生活中获得的快感很稀薄 这种人很难从生活或者其他方面中获得快感,自然对生活也没有很大的热情,这种人也被称为“社交无快感症” 4.回避亲密关系或两性关系 害怕独自两人时,互相看见自己的身体,本质还是因为担忧自己不可能受到他人欢迎。 五、面对争执和没有逃避余地的环境会很有压力 1.不喜欢对立或争执 总是不擅于表达自我的主张,哪怕自己是有理的一方,但是当时对方表现得很高调、很强势时,就自己败下阵来。 有时只要感觉事态有往争执和纠结的方向发展趋势,他们就会立即抽身,害怕一回应事态就会激化。 2.想要确保有逃避的余地 如果没有可供逃避的余地,往往会感受很大的压力及疲倦感。 “回避型”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一开始就看淡一切的态度,明明该是一腔热血、充满理想的年龄,却宛如暮年,总是一副“看淡”或“悟彻”的样子 六、“回避麻烦”的根源 1.在幼小的阶段经历过所谓的“虐待”或“无视”的孩子,就会产生“生存很麻烦”这样的想法,这种状态也被称为“反应性童年依赖障碍” 2.父母在照顾孩子的时候,自身也是有不稳定依恋,那么孩子也很大程度有可能会出现这种症状。 在孩童时期与养育者之间培养起来的依恋关系的基础上,再加上各种各样的人生经历,才会形成支配一个人认知、情感、行为的控制体系。 七、逃避的究竟是什么? 逃避的并不单单是懒惰,而是想要逃避当下的麻烦事情,更高层面来说这是一种自我防卫,为了忘记这些不愉快的现实,就只能将关注点和思考变得狭窄。 八、如何进行改变? 1.自己做决定,哪怕做一次,都可以让人生发生变化 2.专注当下,迈出第一步,努力尝试,哪怕是很小的变化,不再幻想那遥不可攀的梦想了。 3.在工作中得到锻炼,提升自我的自信心,抗压能力也会增强,也就不会逃避了。 4.展示真实的自己,不要害怕别人的评价,被内心的恐惧感束缚,行动也会变得僵硬且缺乏魅力。 只要活着就有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这不是时间早晚问题,而是取决自我的决定,做出决定的那一刻,便是最好的时机。 当你决定不再逃避,想要重新激活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你的人生就开始发生改变了。

《把不安当作朋友(如何直面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五):“什么事都怕麻烦?你可能是回避型人格!”

你肯定也会不定期有这种感受,浑身乏力丧得很,明明知道自己有很多应该做的事,但就是提不起兴致去做。

看着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更觉焦躁。大概自己是个废人了吧,干什么都没劲,又麻烦。

不愿意去交朋友,因为要考虑对方的感受,还要考虑怎么回复;不愿意努力,即使时间充裕,有能力做到,也总是拖着到放弃而告终,因为习惯对任何事提前下结论,反正不一定成功,何必让这些无用功伤害自己。

被期待也很麻烦,怕下一次就让对方失望了;自己做决定也麻烦,谁知道是对是错呢;走上社会很麻烦,要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还有承担责任。

其实恋爱也不是那么有趣了,了解别人、追求别人很麻烦,而且还会有不愉快或者烦恼,结婚更是如此;依赖别人很麻烦,要跟对方商量,还要告诉对方自己的弱点,算了,自己解决吧。

为什么什么事都往坏处想,心里明明想做,就是迈不出一步,死也麻烦,就这样活着吧。

事事都觉得麻烦,甚至活着也没有很多期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呢?

日本作家冈田尊司在《把不安当做朋友·如何直面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提出,怕麻烦甚至逃避麻烦,这部分人可能是“回避型”人格。

作者冈田尊司是日本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他常年致力于精神科学研究,还创作出多本心理学著作,例如《奇葩心理学》、《不正常人类研究所》等。

在《把不安当做朋友·如何直面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回避型人格的成因、表现以及解决之法,让我们清楚自己的内心,能直面所有心里的不安,如恐惧、焦虑等。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于2013年新公布的诊断基准DSM-V,满足4条及以上为“障碍”,3条则为“健康”,可以对应测试。

“回避型人格“整体特征:

一、对他人批评或拒绝敏感

人际关系中,过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想要获得正面评价,害怕收到负面评价。自尊心强,又没有自信。

二、恐于建立亲密关系

想要建立亲密关系即需要坦诚相待,很在意他人的看法,不轻易表露内心就显得很高冷,让人难以接近。

三、过分在意他人目光及评价

怕生、紧张、不善言辞等,与人会面后会情绪不稳定,很疲惫。

四、自己不可能被他人喜欢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没有自信。

五、较低的自我评价,觉得自己是毫无长处的人

会将自己看低,无论具备什么样的优点,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会认为自己是无能的、缺乏魅力的、不完美的人。

六、对实现新目标或新挑战,抱以消极态度

总会担心负面因素,因紧张不安不能发挥全力。

形成”回避型人格“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回避型人幼时经历的否定式教育,羞耻的经历等,使其内心变得敏感,自我否定;

或者是心理受过创伤,处于长期被压制的状态、过分期待与被决定的人生等都会成为其心理障碍。

回避型人通常拒绝成长,没有自信,拒绝承担成年人的责任,因为他们从小被强调各种责任与义务,并没有在成长中感受到喜悦与希望,不堪重负下及选择回避,这样孩子式的拒绝长大是他们内心的抗拒。

让”回避型“人得以缓解的生活方式就是能够从事自己所擅长领域的工作,对于自我情绪的稳定及自信心的树立都至关重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到:

回避型人最需要明确的是,他人并不是在真的关注在意你,只要清楚地表达自己想法就可以。

重要的是明确告诉他人,你想做什么,而不是你应该做什么,不必感到羞耻,要有勇气去付诸行动。

哪怕是很小的一步也能打败心中的恐惧。当一个人能真正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这个人就开始发生变化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