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无法直面的人生(修订本)》读后感1000字

《无法直面的人生(修订本)》读后感1000字

《无法直面的人生(修订本)》是一本由王晓明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法直面的人生(修订本)》读后感(一):读书有感

在读鲁迅小说的时候,常常感到文字中透着刺骨的寒意与绝望。我过去说不上来那绝望来自何处。十多年来鲁迅在我心中一直是骨头最硬的战士,从不迷茫的勇者,是神像。 当他回归为人,那些“摆脱冷气”的话不过是对世界失望的他用来安慰人们的笔墨,我不由彻骨生寒。 他也不信,他也不认为中国会变得光明。 鲁迅创作《狂人日记》前有五六年的时间蛰居在绍兴会馆内抄碑文,他前半生不断的碰壁,不断的穷途。去南京,去日本,回绍兴,去北京,每一次都是此路不通那就换一条吧。 后半生他活成在酒楼上的孤独者,绝望中抗争。他不为国府所容故与左联结盟,精神独立的知识分子与手段灵活的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 二十年前在东京参加光复会不愿意回国当刺客,二十年后也不可能去当政治子弹被人利用。

《无法直面的人生(修订本)》读后感(二):黑暗的火种

痛苦与孤独,造就了文学的伟大。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标志性人物。他逝世近百年,但是在今天,他的著作依然被无数人热爱,他的名字依然被无数人顶礼膜拜。

提起鲁迅,我们最直接的印象就是那个手术刀无法拯救中国人,唯有文字与思想才能救中国的狂热分子。

这本书设计得非常漂亮,孤灯藤椅书桌旁,那个时代特有的的味道充斥着整个世界。一个孤独的斗士在那个时代的黑暗里狂奔呐喊。

这本书深深地描述着鲁迅内心的痛苦,还有他的精神危机。

“他能掘进人民的麻木的更下一层,指出那些我们本能地不愿正视的东西,用他的话来说,麻木和顺从的底下,其实多半是'怯懦',看上去像昏睡,实际却是醒着的,是因为觉得逃生无望,才这么装睡,并因此特别讨厌那些拼命唤醒他们的人。“

任何想要去读鲁迅著作的人,这本传记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去了解他深入灵魂的痛苦,久蓄于心的愤怒,方能理解他的呐喊,他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绝。

鲁迅是一个战士,更是一盏明灯,依然照耀着我们的前路。他的文字,也终将深入我们的灵魂,沉淀于我们的意识深处。

《无法直面的人生(修订本)》读后感(三):他就是一个人在战斗,对手却是他自己

作者从自己作为普通人的感受出发,用鲁迅的作品文字本身,来验证自己对鲁迅心理变化和作品风格转型的猜测。

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鲁迅是一个斗士,勇于和黑暗做斗争。看完本书,才能慢慢理解,鲁迅作品的指向,变化幅度为何如此之大。其实,鲁迅永远是在和自己战斗,从自己的黑暗经历中找寻光明,并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不虚无不妥协有精神信仰的人。

斗胆猜想一下,如果自己按照鲁迅经历过的人生过一遍,估计不到20岁就已经生不如死了。即使我还万幸的具备有类似他的文笔和想象力,估计到40岁的时候,就会消失在故纸堆中。然而,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度过了他笔耕不辍奋斗不止的一生,套用那句“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就是一个人在战斗,对手却是他自己。

本书正文部分分析鲁迅的心理变化,没有涉及鲁迅作品本身的讨论。正文之后,添加了几篇附录对鲁迅的小说作品进行了评价。作者在附录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小说创作的精髓在于描写的构造方式,而不是情节。这一说法,颠覆了我对小说的认知。我一直认为小说创作的主题是故事的情节和发展推进的丝丝入扣,描写是辅助性的部分。按作者的观点,鲁迅创造了一种他独有的隔离自我与读者的“中间者”叙事方式,同时,也走到了小说创作的尽头,更是自我心理分析的自设终点。

我知道,艺术创作者创造的作品,与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不能等同齐观。对于作者而言,并不是文章中写的如何,作者在生活中就是怎样。如果把鲁迅当做一个普通人,他和我们一样,有困惑,有苦恼,有不甘,有愤怒,同样也会经常撞南墙,不同的是,这个“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能时刻自省,即使未来和过去一样黑暗,也能努力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时刻鞭挞自己奋力前行。

看到附录中的“八月一日去医院诊病,体重仅为三十八点七公斤”,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为证。

回过头来重看《野草》,能读出另外一种感受。再来重听北大吴一凡的rap“野草”,更是添有一种伤感。

《无法直面的人生(修订本)》读后感(四):了解鲁迅会更爱鲁迅

反对对鲁迅的“神”化,不是要否定鲁迅的伟大。鲁迅的伟大不在于他的“神”,而是他作为“黑暗的闸门”般的存在。这本书并不是常规的人物传记,而是着重从鲁迅心灵分析鲁迅人生中的矛盾与挣扎。 “绝望的反抗”是王晓明先生着重强调的,鲁迅曾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就像没办法证明有希望一样,也没办法证明一定是绝望。艾青一首诗说过:“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现代中国是苦难的,然而没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不能承受这直面必然要造成的悲观的重压,我们就很难看清楚世界和中国的状况。而王晓明先生说,鲁迅“是一个竭力‘睁了眼看’的人,一个看得很深,很透彻,而且一定要清楚地说出所见的人,一个虽然痛苦、身心遭受很大损害,却能在大多数时候保持幽默感的人”。 鲁迅一生经历了多次的绝望,又一次次地想要走出“冰谷”,但面对他的却只有“烧完”的结局,反抗绝望带给他的是一次比一次更重的打击,让他从悲观主义堕入虚无主义,他觉得自己像一只苍蝇一样,绕了一圈又飞回到原地。有学者说,捂热鲁迅这把“死火”的是许广平。我看完这本书觉得,鲁迅的那么多次反抗绝望,绝对会有那么几次是许广平的功劳,但更多的是鲁迅那种“反抗绝望”的信念让他毅然地选择离开“冰谷”“烧完”自己。我们今天之所以还要读鲁迅,大概是如今仍然遍布幼稚的乐观主义和极端的虚无主义,然而却缺少一种看清了世界的悲观主义仍然想要与之对抗的“鲁迅精神”吧。 若是每个人都要通过一扇玻璃窗看外面的世界,那鲁迅那扇窗玻璃大概是灰黑色的,这层灰黑,从童年家道陡落开始,一层层地加深。他在绍兴城所感受到的冷漠、愚昧和麻木都在之后成为国民劣根性进入到了他的小说。“而黑暗的现实不断强化鲁迅过去的阴郁印象,这种印象又使他对黑暗现实的感受特别深切,随着他那种洞察心灵病症的眼光日益发展,他甚至逐渐养成了一种从阴暗面去掌握世事的特殊习惯。“鲁迅的人生是复杂的,他理性上相信历史进化论,感性却偏向历史循环论;他一面反抗绝望,一面又陷入虚无主义无法自拔;他一面企图启蒙大众,一面又鄙夷众人;一面想要牺牲自己,一面又为他人的利用所愤怒。但鲁迅的迷人之处在于他的矛盾,而不是如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想,非黑即白的完美道德观。鲁迅的矛盾,造成了他的痛苦,他的绝望。鲁迅太沉重了,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愿意面对的是他所谓反封建“革命者”的身份。然而,在深读此书后,就觉得这个标签并不能放在鲁迅身上,但何止是鲁迅,我们对每个作家,都不应该给他们贴简单的标签。人本来就是充满矛盾的。

《无法直面的人生(修订本)》读后感(五):了解鲁迅会更爱鲁迅

反对对鲁迅的“神”化,不是要否定鲁迅的伟大。鲁迅的伟大不在于他的“神”,而是他作为“黑暗的闸门”般的存在。这本书并不是常规的人物传记,而是着重从鲁迅心灵分析鲁迅人生中的矛盾与挣扎。 “绝望的反抗”是王晓明先生着重强调的,鲁迅曾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就像没办法证明有希望一样,也没办法证明一定是绝望。艾青一首诗说过:“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现代中国是苦难的,然而没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不能承受这直面必然要造成的悲观的重压,我们就很难看清楚世界和中国的状况。而王晓明先生说,鲁迅“是一个竭力‘睁了眼看’的人,一个看得很深,很透彻,而且一定要清楚地说出所见的人,一个虽然痛苦、身心遭受很大损害,却能在大多数时候保持幽默感的人”。 鲁迅一生经历了多次的绝望,又一次次地想要走出“冰谷”,但面对他的却只有“烧完”的结局,反抗绝望带给他的是一次比一次更重的打击,让他从悲观主义堕入虚无主义,他觉得自己像一只苍蝇一样,绕了一圈又飞回到原地。有学者说,捂热鲁迅这把“死火”的是许广平。我看完这本书觉得,鲁迅的那么多次反抗绝望,绝对会有那么几次是许广平的功劳,但更多的是鲁迅那种“反抗绝望”的信念让他毅然地选择离开“冰谷”“烧完”自己。我们今天之所以还要读鲁迅,大概是如今仍然遍布幼稚的乐观主义和极端的虚无主义,然而却缺少一种看清了世界的悲观主义仍然想要与之对抗的“鲁迅精神”吧。 若是每个人都要通过一扇玻璃窗看外面的世界,那鲁迅那扇窗玻璃大概是灰黑色的,这层灰黑,从童年家道陡落开始,一层层地加深。他在绍兴城所感受到的冷漠、愚昧和麻木都在之后成为国民劣根性进入到了他的小说。“而黑暗的现实不断强化鲁迅过去的阴郁印象,这种印象又使他对黑暗现实的感受特别深切,随着他那种洞察心灵病症的眼光日益发展,他甚至逐渐养成了一种从阴暗面去掌握世事的特殊习惯。“鲁迅的人生是复杂的,他理性上相信历史进化论,感性却偏向历史循环论;他一面反抗绝望,一面又陷入虚无主义无法自拔;他一面企图启蒙大众,一面又鄙夷众人;一面想要牺牲自己,一面又为他人的利用所愤怒。但鲁迅的迷人之处在于他的矛盾,而不是如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想,非黑即白的完美道德观。鲁迅的矛盾,造成了他的痛苦,他的绝望。鲁迅太沉重了,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愿意面对的是他所谓反封建“革命者”的身份。然而,在深读此书后,就觉得这个标签并不能放在鲁迅身上,但何止是鲁迅,我们对每个作家,都不应该给他们贴简单的标签。人本来就是充满矛盾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