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读后感摘抄

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读后感摘抄

《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是一本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3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读后感(一):更好的自己,才有更好的孩子

对我非常有帮助的一本心理学作品。看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分析儿童行为的方法,也发现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与书中的有些内容不谋而合,证明到自己的教育方法还是挺不错的(这个让我很自豪哈哈);同时也分析了自己,并尝试治愈,看到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比如优越感和自卑感,会发现,我小时候甚至现在就是那样那样的,如果我的父母当时懂得分析孩子的心理并适当改变他们自己,我便会成为不一样的我。当然,现在只能靠我自己去改变自己,以及不要在我的孩子身上犯同样的错误,教育孩子也教育自己。读完之后,很明显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心理学令我着迷的一个地方就是通过观察分析人的行为能发现他心里想法的根源。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心理出发点的,如果强制解决行为上的问题而不找出心理上的原因只是治标不治本,甚至会变本加厉。我希望家长老师们能读一读这本书并赋予实践,这样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虽然这本书里举的例子都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行为,有些放大,但理论都是非常实用的。

《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读后感(二):教育是对自己的认识以及用自身的理性来指导自己

《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 》 -阿德勒

第一章 人格的统一

1、教育是对自己的认识以及用自身的理性来指导自己。当一个人犯错或失败时,我们应分析其在孩童时期是如何看待类似事情、事物的,分析其在认知上有无偏颇,因为孩童时期的认知是对其一生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

2、日常错误处理:当孩子犯错受到惩罚时,家长和老师往往会在某种意义上先把孩子给人的整体印象放在首位,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对孩子来说弊多利少。原因是,老师或家长带这种想法对待屡次犯错的孩子,认为他们就是执迷不悟,不知悔改。相反的,如果一个孩子做得一直很好,那么人们对他的整体印象不错,就不会苛刻的追究他的错误了。无论哪一种情况,我们都没有正视孩子人格的统一性,没有将其犯错的真实原因找出来。就好比抽调出几个音符就能把整个曲谱都解读出来一样。

3、当孩子一旦出现了坏的行为趋势,就不能把原因想得太简单,要对其初因加以调查。

4、务必牢记: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是由他如何理解事物而决定的。

5、不能简单地把某个行动看成是某种孤立的行为,而应将之视为其个体人格规划中的一环加以处理。人的人格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彼此间都是协调一致的,并合力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6、结论:所谓人格统一,即每个人的发展及行为都是由他如何理解事物而决定的。然而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人们应不断更新和培养自己的社会意识,以协调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7、孩子之所以对自己评价不高,是由于受到了周遭环境的影响,进而有了不正确的观念。比如:自己的家人或许曾对他说过,你真笨,你真没用等话语。孩子入学之后的生活不理想,孩子就在自身完全没有判断力和分析力的情况下,在开始努力之前就已经不抱希望了。并且再次证实,家长之前所说的话是正确的。

8、对孩子来说,追求上进固然是好事。但若有过于强的野心,因为为自己定下过高的目标而去努力,却又因客观因素的制约而难以实现,便会让孩子产生自我否定,变得不自信,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正常发展。我们应认识到,过于轻易得到的成功是暂时的。要学会在目标与自身条件的关系中达到内心平衡。

9、性格脆弱的人都会借由易怒这个反应来表达,是希望获得优越感,希望被人认可的意思。(性格脆弱而懦弱的人该如何解释?)

10、优越和自卑心理通常情况下会在人身上同时存在,正是出于自卑,我们才会对优越感有所追求,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方能降低自卑心理。孩子的自卑心理一般由过去经历造成,如家庭关爱太少,教育苛刻或是身体缺陷。严重的自卑心理将会使孩子产生嫉妒心理,破坏欲强。

11、所有的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所以不能按照同一个模式来教育,在将他们分类时,必须将其视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

12、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应在孩子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之前(五六岁之前)开始,以温和的、鼓励的态度去教育孩子,使孩子能够尽量客观地面对现实生活。

13、父母和教师在激发孩子的思想及潜能方面,应尽可能避免受到干扰而放弃,而要倾尽所能地去帮助每一个孩子,使他们获得勇气和信念。作为老师和父母,宽容和耐心是必须具备的素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得有实践精神和毅力,还得同时坚定地秉持这样的信念-不管情况如何,我们总能找到挽救孩子的方法。首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想要再次振作起来,必须要趁早。

14、牢记:不能脱离孩子的整体人格来单单看某个行为方面的表现,要学会理解孩子这个行为背后的含义。

《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读后感(三):《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书评 | 一觉

文摘 | 短评 | 阅读建议

著者:「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张晓晨

但是本书适合作为一本儿童心理学普适读物,因此读者可以尝试自行调节阅读的速度,如果已经掌握了某一段的

该书的专业性并不强,非常容易理解,除了有生活化的实例解说的穿插,还在于作者的叙述方式,他是以一位心理咨询顾问的身份,在向前来求助的人答疑解惑的。这些人中有家长、老师以及其他致力于从事儿童教育却对手边的种种情况束手无策的人。

未读过原著,在此小评一下中文翻译版本,私以为作者想要将某一些事情讲的很透彻,因此某些部分会从不同角度反复去解释同一事实,造成了某些段落颇显冗余的情况。

但是本书适合作为一本儿童心理学快速入门普适读物,因此读者可以尝试自行调节阅读的速度,如果已经掌握了某一段的核心要领,可快速跳过。

分享几段感触颇深的文字,也可快速一窥文章内容,同时分享下粗鄙的个人之见。

换言之,人总是带着目的在追求。这其中,「目的」可粗浅地分成两类:一类是我「有意为之」,例如我为了要得到老师奖励的礼物而举手回答问题;一类是「无意为之」,这之中的一些实例,则是心理学案例中非常有意思的部分,通过分析这些行为,我们常会发出这样的惊叹——”哦~原来是这样!”

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就是「社会情感」。

书中对于「优越感」和「社会情感」花了很大的笔墨:优越感——个体无需仰赖于集体而活;社会情感——个体都在一定程度上仰赖于集体。每个人对于优越感和社会情感的追求程度是不一样的,在我们对于世界观的理解上,社会情感更具理性,也更符合逻辑。

通过观察孩子的社会情感是否正常,来判断孩子人格形成是否有缺陷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书中作了一些介绍,私以为作为一本科普性的书籍,还无法将这个问题讲得很透彻。这其中牵扯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已经不同的年龄时期,该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其实教育和心理学都是很大的命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也是常常易被人们忽视的。人们常常会过于关注表象,或者陷入“能力都是遗传来的”这样的荒谬的言论,忽视了外界环境对儿童人格构建的影响。在关注孩子的行为时,不能够脱离孩子的整体人格来单看其某个行为方面的表现,这是没有意义的,而只有将孩子的单个行为与其整体人格统一起来研究,才能真正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某个行为上的表现及其背后的含义。

其实看完之后还是一肚子问题,不过我很高兴,能够攒下一堆问题来,待我以后慢慢研究。

希望大家也可以攒下一堆问题来。

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

6.6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2017 / 上海三联书店

:)也欢迎大家以友好的方式一起讨论交流耶!( :

《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读后感(四):《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 可以不用看的阿德勒的作品

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对儿童教育的建议基本在《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这本书里表达了。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以一个21世纪的读者来看,可以概括为:

【1】自卑与超越,每个人都有自卑,通过自身的认知与努力达到某种程度的对自卑的超越(这个不是本书的重点),但是在研究儿童行为上,这个角度有帮助。

【2】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如何树立正确的社会情感,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对儿童的发展非常重要。

【3】对儿童的教育,重在树立儿童的观念,由于儿童的认知是片面的,甚至极端的,所以,家庭和学校教育要注重对儿童观念的影响,培养更具适应性的观念。

【4】学校与家庭要构建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比如鼓励的环境,支持儿童发展潜力的环境,构建使儿童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等。基本上,从这本书来看,阿德勒运用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和观点就在于对以上四点的诠释。

之所以说本书不用看,原因在于:

【1】书里的对未成年人的分析并不能算系统,在今天发展心理学相对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对未成年人的思想、认知、行为,及人格的解释与建议更加科学,更加全面。阿德勒的年代毕竟已经过去近一百年,当时的科技与社会环境,并不支持对未成年人有相对科学系统的认知。

【2】从教育的观念来看,阿德勒的建议相较之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点是不如的。至少从教育的意义,目标及建议来看。维果斯基的观点可以说更好的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得以发扬光大。当然,很多阿德勒的观点也被当今的教育体系所采纳。

【3】本书的讲述方式相对落后,除了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业内人士作为知识的补充与思想深度的培养有益之外,对于其它读者,试图从本书寻找如何看待儿童与教育儿童方面,也许有那么一鳞半爪的感受,但是,对今天的小孩,这些理论适用与否是要经过一些加工与处理的,或者说是要批判性继承的,这不一定是普通读者能恰当把握的。

最后,这本书每章都有一句关键描述,我摘录下来,以飨读者。当然,这些都是大师的思想,可以说大部分还是经得起检验的。

【序】当一个人犯错或失败的时,我们应分析其在孩童时期是如何看待类似事情、事物的,分析其在认知上有无偏颇,因为孩童时期的认知是对其一生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

【1】所谓人格的统一,及每个人的发展及行为都是由他如何理解事物而决定的。然而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人们应不断更新和培养自己的社会意识,以协调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2】人性和对优越感的追求是紧密相连的,这也是人类提升自己的潜能,不断寻求超越的生物本源。但对于孩子来说,追求上进固然是好事,但若有过于强的野心,因为自己定下过高的目标而去努力,却又因客观因素的制约难以实现,便会让孩子产生自我否定,变得不自信,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正常发展。我们应认识到,过于轻易得到的成功都是暂时的。要学会在目标与自身条件的关系中达到内心的平衡。

【3】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追求优越感,为了避免孩子一些不合适的行为引起大人的关注,我们应着重培养孩子的社会感情,为孩子树立社会意识,使孩子的努力向一个能切实有所成就的方向展开。

【4】优越和自卑心理通常情况下会在人身上同时存在,正是出于自卑,我们才会对优越感有所追求,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方能降低自卑心理。一般来说,孩子形成自卑心理通常与过去的经历有关,如家庭的关爱太少,或是在教育上过于严苛,或是身体缺陷。严重的自卑心理使孩子产生忌妒心理,破坏欲变强。

【5】作为家长或老师,应把教育孩子的重点放在以孩子的思考方式去理解孩子上,对于孩子的种种行为及反应加以分析,从而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帮助他们鼓起勇气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并让孩子建立起社会情感。要尽量为孩子打好基础,令他有能力独立面对自己往后地生活,解决困难。

【6】社会情感代表了一种更合理、逻辑上更为彻底地世界观。孩子会在五岁之前形成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所以家长一定要把握这段时间,帮助孩子建立起社会情感,并培养他适应社会的协调能力。对于家庭排行发生变化的孩子应格外关注。

【7】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应在孩子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前即开始,以温和的、鼓励的态度去教育孩子,使孩子能够尽量客观的面对现实。

【8】一个新的环境就是对孩子的一个测试,根据孩子的反应,可以看出他为此做出的准备及其潜能和隐藏的性格,从而判断他们的成长状况。

【9】孩子刚进入学校即意味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我们应留意孩子的言行举止来判断孩子的兴趣及合作能力等,不能用成绩去否定孩子,而是要努力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的环境,让孩子取得进步。

【10】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会孩子读书写字,还要帮孩子建立起社会情感和勇气,同时要注意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外力,方能使孩子成长得顺利一些,遇到的困境少一些。

【11】在大家庭中,对于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进行性教育要等到孩子对性真正产生好奇心后再开始,并注意真实和简洁。应给孩子营造一个相互合作、互为友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家能够体会到合作精神,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儿童性教育和现代观点差异比较大,可以不参考)

【12】父母和教师在激发孩子的思想及潜能方面,应尽可能避免受到干扰而放弃,而是要倾尽所能去帮助每一个孩子,使他们获得勇气和信念。

【13】除了传授知识以外,发展和培养孩子的人格,同样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内容。在面对有问题的孩子,对其进行再教育时,一定要客观、全面的考虑问题所在,并坚信自己有挽救孩子的办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