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魔灯读后感100字

魔灯读后感100字

《魔灯》是一本由[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灯》读后感(一):魔幻与现实 ——2018 NO.10

这本伯格曼的自传读来有一种忧郁而饱含生命力的复杂气息。在童年和成年之间的不断穿插,用毫不掩饰的真实笔触,赤裸裸的坦诚着自己的一切。

他的敏感、脆弱、滥情、傲慢、才情让人又怜又恨。即使全篇充满了自我情绪的宣泄,无逻辑哲思可言,但他依然让人有所感悟,仿佛每个人卸下盔甲面具后,都藏有这样一个长不大的孩童。

《魔灯》读后感(二):比电影更戏剧的伯格曼

现实和梦幻交织的行文,很多突然插入的叙述和连续不绝的意象,仿佛静坐这位伟大导演身侧听“伯格曼”式天才的娓娓道来。

尽管不乏粉饰但更多自我剖析的坦白。

打乱时间的忏悔录更有叙述的力量。

合上书,相较于很多电影还没看过的遗憾,更叹息于错过了那么多他编排导演的戏剧作品。

魔灯里伯格曼的身影也更像一个戏剧作者。而悖论就是这些戏剧不能像胶片一样永远留存下来,一次次地回放。

Ps:理想国这一版《魔灯》装帧十分精美,纸张也质量上乘。喜欢去掉护封后封面的设计。

《魔灯》读后感(三):一种轮回

#阅读时光#英格玛·伯格曼自传《魔灯》,在单向空间买到这本新出版的全译本,便手不释卷地迂回着看完了。一个电影喜剧大师在暮于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岛上,回忆自己的一生,用忏悔的笔像在第七封印里那样跟死神对话,记录了自己一生。

小说的回忆是非线性的,如同电影里的蒙太奇与闪回。大师年少时家庭亲情的影响和对宗教的质疑,奠定了一生才华横溢却无法与人好好交流,情欲场放荡不羁痴迷性欲不断上演背叛不忠,而在拍摄电影时候那些闪亮的瞬间又如此光芒万丈,影响了后世的电影行业。看到如此真切的灵魂披露,似乎一切尽可原谅。看到访谈里李安和Woody Alen 对他的尊崇,也感受到这个一生在磨难与发光中的大师跨时代的影响力。最后的几张归宿于对父亲母亲的追忆忏悔,是一种轮回的结束。

《魔灯》读后感(四):魔灯:未曾预料到的痛苦

一些小感受记一下怕忘了。不是书评。

看完之后感慨,伯格曼这样的人我是爱不起的。他的天才背后是一生被病痛折磨与自我抗争的痛苦。

他几乎会爱上自己的每一位女主,前前后后几任妻子我还是没数明白。回忆录写的虚幻又真实,更多像是主观加工了的“瑞典式”冷冽的真实。

每三页就看到一个人病痛、疯魔或是去世的情感冲击不亚于当初看百年孤独的后半段,然而这个却不是虚构。

通篇的斯特林堡真的是展现了一个小迷弟该有的样子,而斯特林堡对女人的厌恶是否一度成了他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寻找到爱的原因?我还想不明白。

……感觉和电影表现出来的“导演”完全不是一个人。被这种未曾预料到的强烈反差击懵了。心有戚戚。 最后:拖了半年想看的书终于在ddl的逼迫下看完了!!!

《魔灯》读后感(五):读后随想

原谅我孤陋寡闻,对作者并不了解,不论是戏剧还是电影都未接触过,所以这本自传对于我来说更像是文学作品,没能有很深的感触。

作为自传来说,作者很有诚意,不论是原生家庭、风流情史亦或破碎的身体、脆弱的精神,甚至抄袭而来、一炮而红的处女作,都如实呈现在读者面前。因为是剧作家和导演,所以很多篇幅是写作者在关于戏院和导演剧本时的回忆与趣事,但因为人物不认识,剧情不了解,所以难免影响到阅读快感。不过单从作者书写的人生经历来说,确实是很精彩,有过顺遂的爆红与认可,也经历过才尽的落魄,有过风流的情史,也体会过生活的困窘。还是很佩服作者这样洒脱肆意、直视本心的作风的。很多时候我们就是想得太多,追求太多虚无缥缈的所谓“意义”,却忘了人生无从规划,活着就是人生。

“爱会使一个人善于进取”

“恐惧很快就会创造出它所恐惧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