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国王与抒情诗》读后感摘抄

《国王与抒情诗》读后感摘抄

《国王与抒情诗》是一本由李宏伟著作,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大方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3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王与抒情诗》读后感(一):抒·情·诗

感念于自己在此时遇见了如此伟大的作品。

国王与抒情诗

很久以来,看完令内心有所触动的影视或文学作品之后,总是习惯性地找些影评书评来寻求对某些情节的理解,或是发现自己尚未留意的细节。此书阅毕,依旧是顺手打开了网页并已键入搜索词条,但却在点进链接之前关上了界面。

所谓抒情,何情,以何抒之。

忽然就意识到,此书尽力描摹的意识同化和抒情思考的冲突,实则上在呼吁不要在大流趋势下放弃自己对世界独立理解洞察的尝试。外界的信息流如网上影评当然是全面又精细,看下来会有原来如此的顿悟,但这醍醐灌顶却不是来自于个体经过思考消化而转化输出的思维成果。而人之所以独特,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群体,是因由内而外喷薄而出的情感,且能与世间万物的情感相互体察,交汇融合。这个过程是用心灵感知消化,以意识加工转化,并通过文化载体输出。意识当作为中枢项承接融情与抒发。如若只是接受意识,转化输出的也不过是机械的信息处理,没有了情的深刻感悟与尽致表达,更不要从宏观层面去理解抒情。

这样一种对于人类终极的思考,其实近期已经读过好几种。刘慈欣的三体宇宙,丹·布朗的物种交融,以及李宏伟的意识永生。都是极其出色并且振聋发聩的构想,饱含对人类的厚重情感,且无一例外地以诗歌表达那种辽阔深邃的终极性。

想起从小到大作文的要求都是要求字数,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课本所学几首古现代诗也总是草草作生硬的阅读理解。可是诗歌啊,那是最简洁,最洒脱的文字,交织了无穷的想象与情感,大多时候并不非要明喻暗指,只是抒胸中汹涌情意而已。

而此情,便是人类的终极。

《国王与抒情诗》读后感(二):《国王与抒情诗》或热力学第二定律

《国王与抒情诗》或热力学第二定律

文/吉 蒙

热力学第二定律(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有多种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或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近代最为人所知的是“熵增定律”——不可逆热力过程中熵的微增量总是大于零。“熵增定律”表明,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

《国王与抒情诗》中的帝国,可以看成一个孤立系统,它一直处于“熵增”过程中,也即处于不停的损耗之中。这个系统在一定时期之内,一定维持着其相对的稳定,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熵不断增加,其系统的混乱程度也相应增加。人的个性能够被预测,人的命运被设定在固定轨道上、文字的歧义性消除……都是系统内部熵增的表现。随着系统混乱度的进一步增加,国王的信息帝国,必然经过一个繁盛周期而走向衰落。

——天地不仁,无论人怎样用尽脑汁,无论帝国设置维护或伤害了人的尊严和骄傲,热力学第二定律以万物为刍狗。

《国王与抒情诗》中的抒情诗,可以看成帝国熵增的负熵。不断混乱下去的帝国,需要负熵使其重新有序化、组织化、复杂化。孤立的帝国系统在不断混乱过程中,得到外在于其的抒情诗负熵补充,将重新变得有序。不只是抒情诗,国王“不朽”之前寻找的所有接班人,跟自己并不相同,都具备在某个特殊的方向成为负熵的可能——这才是一代雄主的气魄。

问题是,如果抒情诗只是帝国的负熵,那抒情诗和帝国最终又会成为一个统一的孤立系统,进入无法摆脱的熵增困局。在《国王与抒情诗》的设定中,帝国于抒情诗可以互为负熵——帝国的不停损耗,固然需要抒情诗提供负熵;作为另一孤立系统的抒情诗,在无数时代的熵增之后,已经失去了其内在的踊跃活力,只有从不同时代本身获得负熵,才能重现其动人的生机。在《国王与抒情诗》里,抒情诗获得负熵的最优路径,就是帝国——一时期发展最快的东西,只要有能力转化,将变成最大的能量来源。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熵增熵减,或盛或衰,那个有心的写作者标示出的,是天地之大德曰生。

《国王与抒情诗》读后感(三):是不是国王,反正是和抒情诗

《国王与抒情诗》,咋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不明白他将要讲些什么,翻开开篇,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宇文往户突然逝世开头,警察李伟和刘强在调查他的死因时,发现他死前给他的好友黎普雷发过一封邮件,邮件内容只有六个字“就此断绝。保重”,黎普雷不知道这封邮件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又为什么会把这个秘密传递给自己?如果把这封邮件视作加密后传递的文件,那解码之后的内容是否就是宇文往户自杀的真实原因?他不想坐等警察告诉自己答案,他要自己沿着线索找一找,从宇文往户书房书桌上的陶罐中取出的写着“就此断绝。保重”的A4纸,到询问他“凡人如何不死”的宇文往户的妹妹宇文燃给他的一个信封,以及与他一样不满于"意识共同体"的"信息游击群"的群主和与已被宣告死亡的宇文往户昔日的恋人的相遇,他离真相越来越近,当死去的拥有庞大“帝国”的国王和宇文往户却没有真正的死去的出现在他的面前时,当他发现一切好像早就被安排好了时,他将做何决择呢?

初看《国王与抒情诗》以为它是侦探小说,慢慢的又会发现它是科幻小说,警察李伟对宇文往户死因的分析,自己觉得很合情合理,好像应该这样就结束了,但这只是最基础的推论,黎普雷手中的两份重要的证据尚未用到,为了说明宇文往户的人生就如《楚门的世界》中楚门的人生一样,是被人设定的人生,宇文往户已死未死的恋人和“信息游击群”的群主登场了,真相也将浮现出来。说它是科幻小说是因为文中出现了带有科幻色彩的词语“移动灵魂”“意识晶体”“意识共同体”,前面几次的出现,自己一直不明白他们的作用,直到对文章的深入,才了解到移动灵魂为中介,植入人体体内的意识晶体是用来捕捉信息,将信息传输到意识共同体中,可供大家分享查阅的。“凡人如何不死”文中最后也做了说明以重复的消耗清除掉语言文字的抒情性,以此实现人类的同一,实现同一意义上的不朽、不死。

《国王与抒情诗》读后感(四):2050年怎么办

这是一本关于2050年人类两种未来的预言式小说:国王是一种,抒情诗是另外一种。全书分了3部: 第一部 本事第二部 材料第三部是附件。(说实话,这样的目录真是酷毙了。完全看不出写得是什么,但是很好奇好像读,感觉此处无声胜有声。)读完之后,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实际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反正脑子里一直在想《云图》《三体》之类的大片,想着从作者给的角度去认识世界。

李敬泽推荐,中国版《降临》,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曾感到真实的未来正在降临。

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是觉得有难度的,比如这些“意识共同体”“意识晶体”等出现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宇文往户去世事件上的词语,都让我感到好奇,还有他死后的神秘邮件,就只有六个字“就此断绝,保重”这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还是意外,开头的悬念,引导着我从推理小说的剧情去看这部小说,同时相关的人物也开始浮出水面。一个一个的出现。一张关系网也开始展开。

我读书有个习惯,也不知道是好是坏,总是会仔细研究下作者简介,虽然不会深八,但还是会在读书的过程中去揣摩为啥某个人物会这样,总是想把作者的个人色彩塞进去。当然,这个思考思维是与作者创作作品的思维相反的。尤其是小说作品,很多作家都不会在小说里留自己的痕迹,但有的会。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宏伟,1978年生于四川江油,现居北京。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参加第三十届“青春诗会”。获2014青年作家年度表现奖、徐志摩诗歌奖等奖项。已出版诗集《有关可能生活的十种想象》,长篇小说《平行蚀》,短篇小说集《假时间聚会》,《国王与抒情诗》是其最近长篇小说。 从作者简介上来看,我觉得他是一个爱写诗或者说是会写诗的作家。读这本小说的最浓重的作者个人痕迹就是那些我看不懂的小标题:“思:容。想念。”“聊:耳鸣。闲谈。”“歧:羊。分叉”……全书都是这样的小标题,像是从故事里提炼出的关键字,又像是作者撒在故事里的诗;还向我们寻找真相的下集预告。看评论有人说他的小说极具先锋实验性,对当代人的丰富性和生活的复杂度都有很精微的文学呈现。他的小说具有形式美,结构新颖,大概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我觉得这本书的故事有一定的荒诞性,之前看过阎连科老师的一本《风雅颂》。那本的感觉读起来就是很荒诞很有讽刺意味,但同时又很引人思考。 阎连科说,小说如何激荡现实?紧抵住,层层推进、冲撞碾压是一种,这要求胆魄与力量。周旋之,游刃内外、击必中节是一种,这考验格局与技艺。李宏伟的写作更多是后一种,他的意识、眼界、手法,他的掌控力,都值得期待。 我觉得作者的这本书里的故事有了这些元素,至少荒诞性是肯定的。

总的来说,还是很新鲜的一部小说。推荐阅读,你读读看,说不好2050真是如此也不一定。

《国王与抒情诗》读后感(五):冰冷理性的幽暗“抒情”——评李宏伟《国王与抒情诗》 |黄德海

冰冷理性的幽暗“抒情”

——评李宏伟《国王与抒情诗》

黄德海

——20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宇文往户意外去世。这是红色的信息核,不断在信息流里重复滚动出现。

标准科幻开头。破折号隔断了现实。设置完备的信息王国。挤压变形的个性。被技术席卷的命运。被操控的自由意志。被精心设计的叛逆。被预谋的难忘爱情。你写下的每一行字,都是艰难心智的自由选择,最终,却宿命般抵达早已确定的终点。这梦魇一样的情境,是写作者冰冷理性的产物。

科幻,可以有情感,但拒绝引起伤感的柔弱情感。抽去理性的顽韧筋脉,没有足够的承受度保证把虚构的世界——即便冷酷,当然会冷酷——建造完整,在关键处求助于柔弱的爱的奇迹,不妨远离科幻。

这是他亲手插进去的那只枯梅,枝条与皮毫无二致。只是,黎普雷插进去时,那些梅花仍然只是骨朵,而且完全可以确定,它们在脆化成尘之前,也只能是骨朵。但现在,宇文往户去世的时候,它们是开放的。未必是那一刻开放的,但那一刻是开放的。

悬疑。诡异的细节差。宇文往户为何突然决定弃世?他的弃世跟完备的信息王国有何关系?爱而不得?声名刺激?虚无袭来?对未来的绝望?对时代的无能为力?悬疑推进,每个结的解开,都伴随着思考的深入——对文学的,对人类的,对世界的,对已知的,对待探索的……庞大的信息帝国,人心灵的幅员,渐渐形成非对称的奇特映照。与任何出色的悬疑小说一样,所有的蛛丝马迹,都渐渐指向谜底。不同在于,这个谜底,深藏着写作者无数隐秘心思,或许对他,也是未知。

“凡人如何不死?”重点其实不在“凡人”上面,而在“不死”上。你反转了问题,也就找到了答案——不应该追求个体生命的永在,而是要取消死亡对人类的意义。取消的途径就是将语言/文字从人类身上清除掉,帝国运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以重复的消耗清除掉语言/文字的抒情性,再配合记忆的规律,将绝大部分文字彻底从人类的记忆中抹去,只剩下一些简单的没有深度的,纯粹交往性的。

反乌托邦。信息作为座架。帝国的庞大索求(兼容性专制)。平均值式的简化(民主的必然)。语言突起的全面抹平(更广泛交流的必须)。人类不死梦想的翻转性实现(属人自负引发的僭越)。

试着推到极致——如何区分人与动物?如何区分人与植物?如何区分人与一块泥土?动物不死?植物不死?人可以如泥土般不死?看起来完美的世界,似乎把最重要的什么事情遗忘了。信息帝国的国王。《一九八四》里的老大哥。《楚门的世界》里的总导演。怪异的想象性比喻?巧妙的现实性隐喻?

阅读、工作、交友、情感,都需要纳入国王设计的轨道。我负责的就是情感部分,我要给他带来终身难忘的情感,完整的,有萌芽、有发展、有高潮的情感。我们有心灵上的相知,有身体上的契合,有在一切事物上的默契。诗人需要的梦想的情感模式,都由我以一己之身提供、满足。当然,最重要的是告别,我需要以仪式化的祭祀性的死亡,把自己镌刻在宇文往户的记忆中,让他永难磨灭,被他永远吟唱。

故事开启。思想历程。用考量。用语言。用行动。用颓丧。用压抑。用爆发。用自戕。用所有可能的方式。抵抗捆缚。抵抗窠臼。抵抗模式。抵抗规划。抵抗预测。如果,抵抗也是轨道,自由意志存于何方?所谓的自由意志,不过是轨道的复杂变形?这轨道是帝国,是本能,是潮流,是认同的倾向,是反抗的意志——未经邃密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反省检验,都可能是幻象。如何自我检验?自由意志真的可能?自由意志没有任何可能?问号,满载或超载的句号。

抒情并不是情绪的泛滥,不是抒发个人感伤,抒情是对人类处境的深刻感知,并将这种感知传递出来,触动、感染其他人,宽广的抒情更可以在个人身上生发出一种幽暗的处境,无中生有情。

抒情诗。招魂曲。低落的情绪。优雅的伤怀。潦草的姿态。抽象的爱恨。无端的恼怒。抒情,从来不是这些。蔓延心智的瞬间集中。散乱情志的刹那聚合。尚未被创造出的存在。从未被体验的情感。不曾被照亮的心理暗角。并非理性的退场,是理性与所有感知加速运作的产物。快到倏忽,人们忘记了酝酿过程。无中而生的有情,对准那个时代人类的普遍困境,人人翘首以盼的抒情之诗。

探索。是答案。非答案。幽暗抒情置换了冰冷理性?冰冷理性吞噬了幽暗抒情?在小说里,在写作者心里,哪一个占了上风?

现在,我们不浪费时间了。我们举行一个仪式,小小的倒计时仪式。倒计时结束,我希望听到你的决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