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植物大发现读后感100字

植物大发现读后感100字

《植物大发现》是一本由[英]西莉亚·费希尔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143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2017-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植物大发现》读后感(一):看图谱知历史

来过我家的朋友总会发出感叹:“你家的植物可真多啊!“这时候,我多半会略带自豪地介绍我的这些“家庭成员“们,植物就是有一种魔力,让人放轻松的能力。在清理枯叶的时候,眼睛里就只有这些为了整株植物耗费了自身的叶片,浇水施肥的时候,耳朵里就只剩下根系在“咕嘟咕嘟“喝水的声音。此刻无比的宁静。

《植物大发现》读后感(二):精彩纷呈的植物世界

文/初晓

植物的世界很精彩,碧绿的叶子,各色的花朵。花朵的颜色不同,连形状也各异,它们汲取阳光、水分、营养,经过或长或短时间的孕育,最终绽放出独特的美丽。仔细想来,每一株植物都是一种奇特的存在,它们有生命,虽然不会言语,但却用最温柔的姿态,迎接生命中的每一天。即便生命短暂,但绽放过,也便没了遗憾。

17世纪和18世纪被认为是植物学图谱的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植物学图谱巨著,有《艾希施泰特园艺词典》、《苏里南昆虫变形记》、《花神庙》等等。而本书《植物大发现》,作者西莉亚·费希尔,精选了那个时代的100多幅出色的花卉插画,每种花卉都附有简介,包括它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首次命名和栽培的背景信息。书中,有许多我所熟悉的花卉,当然也有很多第一次见到,但无论哪一种,绘画都非常精美,最关键的是,这些图谱极具科学性、准确性。让人在欣赏图画的同时,能够掌握一些科学的知识。

木棉花

《植物大发现》读后感(三):生命应有的姿态

杰出的博物学家亚历山大·洪堡自言“对遥远的未知世界有一种莫名的渴望”,“危机四伏的海洋、探险的欲望、能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走进奇妙多姿的世界”,总能激发他的幻想。倘若这种渴望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稍嫌奢侈,西莉亚·费希尔的《植物大发现:黄金时代的花卉图谱》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亲近的方式。

黄金时代指的是18世纪植物学图谱的兴盛时期。植物猎人的脚步踏向未知土地,新航道开辟、植物学发展,包括印刷制版技术的精进,奇珍异卉得以借逼真的图谱获得永恒生命。费希尔的工作像是由印在纸板上的植物还原它们的生命,不以珍稀与否为收录标准,甚至未必都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植物。读者仿佛坠入繁花似锦的皇家植物园,目之所及皆是活生生的植物,其间的精彩纷呈丝毫不逊于其他生物。

是的,植物的生命力超乎想象,令人赞叹造物有灵。它们有连孩子都一目了然的可爱造型:风铃花、铁线莲、拖鞋兰;为能授粉繁衍各显神通:天南星科的古怪气味、红千层的艳丽绒毛、狒狒花供鸟儿停留的花茎;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谱写妙不可言的缘分:第一种引入美洲的曼陀罗是混在压舱物种子的泥土中的、梨果仙人掌作为寄生虫(胭脂虫)的食物引进英国、喧宾夺主的水葫芦当年可是以观赏植物之姿进入亚洲的。还有扮猪吃老虎的瓶子草,叶片中空部分的积水似是昆虫、蛙类的避难所,殊不知,所谓“积水”里强大的酶,分分钟消化掉被诱入其中的生物。

当我们看到摇曳生姿的植物,切莫以为它们只为取悦我们眼睛而存在,更别心生优越主宰它们的生命。成熟的科学技术固然能培育出本该生长在另一种气候下的生物,能杂交出有如订制的变异种,也能让短花期的花卉常开不败。但我们终究有莫可奈何的地方,譬如疯狂的杂草、代谢入生物链的被滥用的化学试剂、以及人类欲望的“试金石”:万人空巷一场空的郁金香、艳丽霸道的罂粟、客串谋杀案的毛地黄。人与植物,究竟是谁改造了谁?真不能轻易下结论。

被誉为“最后的博物学家”的爱德华·威尔逊感慨:“我们被大自然所吸引,意识到它不止在结构上,在复杂程度上,甚至在历史长度上都远远超过人类所能想象到的千万倍……每次进入野生环境,心中都能再次燃起孩子般的兴奋之情,这里面也常带有些许忧虑——简单来说,就是自古以来生命应有的生活方式。”此言何尝不是《植物大发现》一书的互文!

被精美图谱唤醒的孩子般的兴奋、被言简意赅的文字撩拨起的探索欲、对异彩纷呈的大自然的由衷向往,仿若久入樊笼忽得脱,无比自在和惬意。且徜徉这条满载惊喜的道路,领略生命应有的姿态——或不能保现世无忧,物外之趣却能教我们不将烦忧略萦心上。

——丁酉年读西莉亚·费希尔《植物大发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